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提起云南,人们喜欢用“神奇秀丽”、“五彩缤纷”等字句来形容。这里的确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拥有26个民族,自然风景迷人,民俗风情独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其中的服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堪称是“民族服饰的王国”。如:傣族的长筒裙,面料轻薄,色彩淡雅明快,结构简洁;彝族撒尼姑娘的“彩红帽”,以红、黄、绿、白、青、蓝、紫7种颜色丝绸配制,外沿镶制银泡,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黑发,走路时串珠左右摇摆,洋溢着青春、妩媚,极为靓丽。
再者,云南素有“民族文化的富矿”、“影视拍摄的天堂”等美誉,26个民族浩如烟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影视艺术创作素材的宝库。像《五朵金花》、《阿诗玛》、《花腰新娘》等生动地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魅力。其中,各民族独具异彩、赏心悦目的服饰,连同人文内涵、风土人情、民族歌舞、神采风貌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这一传播媒介,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的传奇故事,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文化学者金光在《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指出: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强调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总是包括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内容。事实上,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具体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①影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服装这一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化的形象,使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平面变为立体,犹如身临其境,活灵活现。同时,影视艺术又以特定的虚构形式去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服装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于电影艺术的道具,而且服装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标签,它向我们诉说着剧中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信仰、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信息。
服饰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着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流。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不论形式的古朴庄重或轻盈潇洒,色彩的艳丽或淡雅,都是每一个民族尊严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向心性、认同性的形象体现。”②所以,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大众趣味为标准,追求感性化,娱乐性,并与大众传播媒介、商业社会结缘”,③因而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涵盖多数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因此影视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同时,影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其中的服装通过一系列因素如剧情、演员、场景、音效等的烘托,显现出超乎生活服装的魅力,进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愉悦。近年来,正是由于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热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独特魅力。下面我们就以几部经典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来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1.电影《五朵金花》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五朵金花》拍摄于1959年。1960年它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在国外上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本影片讲述了在云南大理的“三月街”盛会,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姑娘闹出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副社长金花,其他4位金花也到蝴蝶泉边为他们祝福的故事。
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我们从一首白族民歌中的一段可以看出,白色确实是白族人民最为宠爱的色彩,并且与他们的服饰密不可分。
白白月亮白姐姐,
身上穿件漂白衣,
脚上穿双白布鞋,
披张白羊皮。
这首白族民歌中的片段,歌颂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白族姑娘。她身着白色的服饰,婷婷站立在皎洁光亮、清明如水的月色里,显得多么的晶莹光洁、纯洁美丽。正是月光如银,美人如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白族姑娘的美丽是和白色分不开的,是同皓月,是同白色的服饰分不开的。白色,正是白族男女服装的主色调。白族女子的衬衣、外衣和头饰上的缨穗,男子的对襟衣和包头,基本上都是白色。④白族人民对白色服饰如此偏爱,并不是说他们排斥其他色彩。其实,白族在突出白色的同时,也很注意白色与其他色彩的搭配,相辅相成。如白族妇女的衬衣多为白色或翠绿色,上衣外罩一件无袖坎肩,色彩一般为红色、蓝色、紫色或黑色。这样,衬衣与领褂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饰搭配总体给人一种明快、纯净的感觉。
镜头一描述:电影《五朵金花》影片开场,阿鹏骑着马前往三月街参加男子“赛马”比赛,途中巧遇一起赴会的副社长金花和姐妹们,由于她们的马车轮子坏了,停在了路途中,阿鹏是个出色的铁匠,他帮助姑娘们修理好了马车轮子这一镜头,此处的副社长金花一直是用草帽半遮着脸,显示出纯情少女情窦初开时娇羞的神情。白族服饰的魅力通过金花的装扮表现得淋漓尽致,“白色上衣,外套紫红色条绒领褂,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脚穿绣花鞋”,鲜艳的色彩,荡漾的花朵缤纷,展露出青春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拘束的表情又掩饰着欲望的膨胀。在观看影片时,我们的审美感官使我们穿越时空的障碍,与影片中的人物畅谈,依靠我们的想象去填补人物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同时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审美心理的变异又使得观众观赏时领悟到新的审美感悟,从而使作品生发出更多的价值和内涵,获得源源不断地生命力。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描述:电影《五朵金花》中人物的服装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与中期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那个时期,白族服饰的基本款式、色彩喜好承袭的是传统白族服饰风尚,其服饰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主要为:男女服饰均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美、以白色为贵。女性上装穿白色上衣,衣的后片比前片长,腰间系各种颜色的绣花围裙,外穿无袖红色或黑色金丝绒坎肩,在衣袖口、裤口上也绣上色彩艳丽的花边,整体装束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浓艳而又庄重,线条美丽苗条。其实,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白族很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喜庆、吉祥,穿着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红色还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颜色,也要用红色来点缀一下;男性的上装一般是白色的对襟衣和黑色的领褂;男女下装均是白色或蓝色的吊裆直筒长裤;男性头饰是白色或蓝色布包头,而女性的头饰有包头、头帕、帽饰等多种形式,因年龄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镜头二描述:影片结尾五朵金花一起出场的场景,她们的服饰装扮各具特色,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图1)
副社长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无领紧袖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此围裙束紧腰身,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女性的体态并给人一种朴实、精干、俊俏、大方的感觉;此外,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下装穿浅蓝色长裤,足穿绣花鞋,肩挎绣花包,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缀着一束雪白的缨,似缓进的旋律,给人无尽的飘逸、洒脱、秀美之感。
炼铁厂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蓝色坎肩,前面系浅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拖拉机手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红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畜牧场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浅绿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积肥模范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偏襟坎肩,前面系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下摆、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从总体上看,白族女性服饰给人一种简单中透出丰富,浓重中衬托出秀美的感觉。(如图2)
影片中男性的服装描述:
采药爷爷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套黑色右衽坎肩,再罩一件对襟灰色羊皮领褂,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
管闲事老叔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罩深灰色右衽坎肩,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腰系装草烟的黑色布腰带。从整体上看白族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阿鹏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黑色领褂,下装穿白色宽脚裤,头饰为白色布包头,垂下尺许。(如图3)
2.电影《阿诗玛》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电影《阿诗玛》拍摄于1959年,是根据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影片以阿黑、阿诗玛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塑造了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这两个撒尼青年的典型形象,颂扬了他们的传奇爱情故事,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阿诗玛》是一部反映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爱情悲剧电影,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取材于撒尼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得自然而富于生活气息。
镜头一描述:姑娘们在河边洗麻的镜头,那一把把甩出又拉回的麻不但是她们的劳动工具,也是她们传达美、渲染美的“助手”。尤其是姑娘们排成行边唱边舞时,她们靓丽的服饰色彩(白色、蓝色)与身边的山川、河水相互交融,互为一体,此处导演摄制了一个水中倒影的画面,更给撒尼姑娘的袅娜、多情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愈加显得美丽动人。(如图4)彝族撒尼人勤劳、美丽、善良、智慧、纯洁、勇敢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镜头二描述:影片开场阿黑头缠青布,身着黑青色布衣,下身配宽裆黑裤,就取自彝族“尚黑”的习俗,男演员“碗盖头”、“英雄结”头饰的选择,更显现出彝族男子英勇的气质。此外,影片中对于一些民俗细节的选定都十分的考究,如阿诗玛所戴的“彩红帽”(如图5)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扯下天上的彩虹做成姑娘的头巾”的民间传说来制定的,而这些环节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民族特色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我们将影片中的人物服装分为两类:一类,正面人物的服装;二类,反面人物的服装。(如图6)
正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阿诗玛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宽袖斜襟长衣,长略过膝,侧缝开衩至腰。长衣小圆领蓝底镶彩色花边,袖口、斜襟、下摆拼接一块蓝底布并绣有精美的花边,前面系蓝色围腰,下装穿蓝色宽脚长裤,脚穿勾尖绣花鞋,耳戴细环,手戴银镯,配挎一个长穗绣花包。整体装扮典雅淳朴,体现出影片中女性的纯洁、大方。
阿黑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白底镶蓝色布边的麻褂,头缠青布,下装穿宽裆黑色长裤,腰缠红布,左耳贯大环,脚穿黑色布鞋,浑身上下显出粗狂和强壮,给人以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反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热布巴拉的服装: 热布巴拉是封建传统贵族的代表,其上装为深色对襟衣,外罩对襟黑色绸缎领褂,并在领口、袖隆口镶无数的银泡,头缠黑布包头,下装穿黑色绸料长裤,左耳戴大银环,手戴银戒指。整体着装给人一种富贵、权衡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封建贵族蛮横霸道的特征。
阿支的服装:阿支依仗父亲的势力,蛮横无理,仗势欺人,上装穿暗红色对襟衣,外罩无领深红色绸料对襟领褂,领口、门襟、袖口镶银泡,头缠深灰色包头,手戴多个银戒指,下装穿深红色绸料长裤,整体装扮使其封建贵族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民族,因为时空状态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时期的不同心态、不同的意识和不同的文化、相对后人来说是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痕迹,而流行则是时代中某个较短时期的烙印。”⑤其中,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它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积淀,是长期的民族文化精华的积累。通过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珍藏传统与美学文化,并且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风采,为我们丰富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认识服饰特征,总结服装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元素为我们艺术创作、服装设计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资源。
注释:
①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4页
②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1月。
③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页。④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4月,第1页
⑤张星:《服装流行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星.服装流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7-1云南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服饰作为一种外显文化标识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也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服饰纹样艺术。由于云南民族较多,民族服饰各不相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内容丰富、图式多样,普遍呈现出色彩浓重,装饰性强的特点,这些纹样反映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变化、人文变化和社会变迁等,展示了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的形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包含了较多的图式符号,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妇女把这些图式符号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布阵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纹样形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从表现题材上有人物、动物、植物、天象和神祗图腾等不同类别,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十字式、万字式、回字式、卷须式、米字式、波浪式等。
二、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特点
(一) 图案的仿生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模仿自然的心理,她们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和花鸟鱼虫的形象和色彩经过装饰加工,形成美丽的纹饰图案表现在服饰上,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中独特的仿生设计。比如,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其服饰色彩多为暖色,以黑、红、黄为主调,服饰纹样中多有火的图案,也有各种花草鱼虫图案,云南石林和丘北县普者黑的彝族妇女会在帽子上弄一个蝴蝶图案,很有特色;壮族是个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很早就以种植稻谷为生,在壮族服饰纹样中水田纹、鱼纹、蛙纹、贝类螺旋纹以及花鸟纹等是最常见的,云南文山的壮族濮侬支系妇女服饰就是以鸟形为仿生制作的,其衣服紧身收腰显短,左右侧各有翘角,仿鸟翅,裙子显长通常撩起于臀部固定似鸟尾,故有“鸟衣”之说。
(二) 色彩艳丽多姿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追求美感,将精神元素、物质元素、自然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服饰在变化过程中不断以色彩为主流,通过色彩强调民族气息,通过色彩振奋民族灵魂。因此,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造,云南民族服饰呈现出艳丽多姿的色彩,通过色彩进行组合、搭配、对比最后形成和谐的统一,这与民族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三、 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及图式的传承与保护
(一) 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是在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精髓的沉淀,这些精华部分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民族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于社会,源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色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内容。从民族服饰的特点可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传统,从民族服饰的纹样可以了解这个该民族发展的技术与灵魂,从民族服饰的纹样艺术图式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服饰经过造型、图案、色彩、材质、纹样到整个制作流程,都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创新、纯朴善良、友善,也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最求与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二) 艺术图式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第一,现代化的科技的利用。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它智能技术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进行跟踪记录,样点采集,归类整理,最终形成基本的电子信息库。
第二,双管齐下,加强传承与保护。所谓双管,首先是要加强普查考察,将各民族的服饰纹样艺术图式及服饰纹样特点、加工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登记造册,以防遗漏而失传。其次是要建立技术保护体系,对服饰纹样所涉及到的所有元素列入保护内容,从而建立相应的保护区,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化。
此外,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通过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建立基地,开发应用等多种手段加强传承与保护,以降低或避免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的遗憾发生。
四、 结语
云南是我国民族大省,民族文化多次多彩。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的创造是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这样一个人口复杂的省份,必须对民族服饰纹样及其制作工艺和图式进行研究、收集与整理,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传承与保护,使得在信息发达、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保留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才能在历史发展和国际视野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婷.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文牧江,刘怡果.基于图腾崇拜的花瑶服饰艺术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虽然道教以及佛教等派别在现实中较大的影响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因此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湘西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组成仍然是原始巫傩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比如在湘西少数服饰图案的渗透这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能够在湘西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也体现在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中,巫傩文化往往通过象征、借喻、借喻的方法艺术化的处理生命意识,并且在文明隐晦的图像中表达出来。特别是湘西人们对一些具有较强生殖力或者生命力的动植物非常的崇拜。并且在服饰图案中将其美化后的形态巧妙的设计了出来,这样穿戴者也能够对这种生命意识有所感应。比如将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具有较强的生殖和生命繁衍能力的鱼、莲花、树、花以及石榴等用作服饰图案,通过运用这种图案表明人们希望人丁昌盛以及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巫傩文化中鬼神信仰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湘西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作为湘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具有非常悠久的信鬼好巫的历史,苗族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诸如画像、字符以及门神等可以起到辟邪作用的民间器物,所以对善鬼以及善神的依赖很多都体现在了服饰和佩戴中。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鬼魂的主要来源,除了天地祖先之外的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山川河流等都是具备灵魂的。与其他的民族比起来,苗族服饰中的巫术精神非常的强烈,善神恶鬼的区分虽然在苗族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所区分,但是不管是善神也好还是恶鬼也好都具有超人意念力量,能够在任何的事物上随意的依附。大小鬼神的象征出现在了很多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中,而且鬼神信仰体系在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也非常的多,这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巫傩文化中图腾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趋利避害是民间艺术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在取材的方面,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对这种功利性也具有非常多的追求。作为远古时代氏族的守护神,图腾受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广泛崇拜,人们对图腾的这种信仰和崇拜除了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较多的彰显在了服饰艺术中。作为普遍存在于少数名族中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将各种图腾崇拜的灵物或者意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体现在了服饰中。比如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蝴蝶、枫树、鸟、虎、狗、牛以及龙等动植物图腾,人们之所以会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图腾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的认可,并且进一步的获得图腾的庇护。
巫傩文化中悦神悦己精神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巫傩文化的典型精神特征就是悦神悦己,悦神悦己的这种精神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傩事傩戏中,而且少数民族的全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原始宗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出了信仰和取悦神灵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一种对自我喜好乐趣的追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湘西少数民族就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比如水神、洞神、花神、树神以及山神等都属于其崇拜以及敬仰的对象。湘西民众在现实生活不安以及不理解大自然的情况下,对非现实的神灵予以了很多的寄托,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实,并且将精神的慰藉找到。这样在一些服饰图案中就会带有一些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图样,通过这些图案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将神灵的力量体现出来,而在服饰上绣制这种神性图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神灵,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根据绣制服饰图案就能够实现取悦自己的目的。
结语
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文化,巫傩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根,其除了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之外,同时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鬼神信仰、图腾文化以及悦神悦己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