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孩音乐启蒙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音乐素养在钢琴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音乐素养是钢琴学习的调味品。
在钢琴教学中加入音乐素养能够使枯燥的教学和学习充满趣味。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缺乏音乐素养的润色,容易造成学生学习钢琴过程中的反抗情绪和疲劳心理。在《音乐生活》2010年10期的“谈音乐素养对钢琴启蒙教育的影作用”一文中谈到,“缺乏正确的音乐素养教学的支撑,钢琴启蒙学习就成了枯燥的反复的机械的动作练习。”确实,一些孩子学习钢琴,往往只是为了每年夏天的考级而练习,一年内下来能完整谈完的曲子不超过十个,除了一纸证书,几乎没有关于音乐本身的收获。在功利的动机和目的下,钢琴启蒙教育只能是无奈了。常年累月的手指基本功训练,老师强调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数量,家长们对学习进度的关心,这些都促成了音乐素养在钢琴启蒙教育中的缺失。掌握技巧确实需要反复无常的练习,但是人,特别的小孩子的注意力和耐力是有限的,过分强调训练的时间和数量上的强度,非常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大脑的疲劳从而使钢琴的学习变成一种机械的手指跑动,在这种情况下钢琴学习不但不能提高人的音乐才能,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对钢琴学习的厌学心理并且迁移到其他的学科上去,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二)音乐素养可以提高钢琴学习的效率。
在钢琴教学中加入音乐素养的学习能够提高钢琴启蒙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在还没有了解乐曲创作背景,作品风格,音色的处理,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曲子的调号的前提之前,学生就开始视奏,这样一来,一是毫无美感而言,往往也出现一大堆识谱和节奏上的错误。甚至在弹错了之后,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继续错误的练习,这一点是着实可怕的。在教育家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一书中提到“学生对谱的效率很低的原因是在视奏阶段只是照本宣科,对于乐谱当中的调性、和声以及曲式等一些基本乐理知识模糊不清。”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讨论的是幼儿钢琴教育,不能把音乐素养等同于高等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素养,但是教育从娃娃抓起,在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该注重音乐素养的导入,让学生有理论的概念,学习钢琴不仅仅是乐谱上的那一点音符,不然就会出现上文中讲到的教学误区和学生的练琴瓶颈情况。
(三)在钢琴教学中加入音乐素养的学习可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在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一书中提出“音乐应该有起伏,有强弱。”一方面,音乐力度上的变化需要通过手指的控制力来体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学生需要了解乐曲的结构,乐谱中出现的强弱记号以及背后所代表的音乐感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弹奏一首乐曲的最终目的是要感受音乐,向观众表达这种音乐中的情感并且能让观众也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可悲的是,学生往往没有音乐审美能力,对于古典乐曲没有模仿能力,这是我们钢琴教学的一种失误。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能看到,弹奏的非常流利的学生,手指基本功已经超过了同龄人的水平,甚至可以演奏古典名曲,但是在他们弹奏的乐曲中却不能感受音乐本身的美感和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艺术意境。
二、我国钢琴启蒙教育中的音乐素养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音乐的入门级学科,音乐素养反倒成了钢琴启蒙教学的边角余料这样一种角色。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大城市里的孩子大都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资源,深谙世事的父母知道,让孩子专业知识好只是孩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标准,但是并非唯一标准,要想在大城市里安家立命,出了优秀的文化知识,还得多才多艺,因此,学习一门乐器,尤其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成为大家的首选。但是本身学琴的动机已经功利性了,开始学习的时候才发现学习钢琴原来是一个系统而繁琐的工作,包括要家长陪着上课,认真做笔记,下了课之后,还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陪着孩子练琴,对大多数家长而言确实有吃不消的现象,所以,就总会听到家长们托词说孩子不作专业的学习,只是业余练练琴陶冶情操,随之而来的便是松懈和敷衍,这种情况下的钢琴教学从老师的角度看上去就往往有心无力了,音乐素养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没有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久而久之,老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褪去了。
二、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狼外婆(小红帽)故事是典型的带有启蒙性质、用于教养儿童的家庭故事类型。童话故事在中西方广泛流传,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同一性和相异性。狼外婆(小红帽)故事都有教育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的社会功能,其中潜藏着中西方教育孩子的一些传统观念。中国的狼外婆故事强调了教育孩子“闭门守家”这一传统观念,也体现出了当孩子面对敌人时那种顽强的精神。西方的小红帽童话则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但面对敌人的威慑,孩子的自救能力比中国的稍有逊色。比较两地的童话故事,对我们学习借鉴童话故事中积极方面的启蒙教育方式有所帮助。
一、狼外婆(小红帽)故事的启蒙教育功能
在中国,狼外婆故事在民间流传中又称“老虎妈子”、“虎姑婆”、“老虎外婆”、“人熊家婆”、“狨巴”故事等。在丁乃通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这一故事以同名编为“AT333C”型。故事基本情节为:一天,母亲因为思念外婆或其它原因去看望外婆,出门时对孩子强调说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母亲半路遇狼(或虎)被吃;狼(或虎)假扮成母亲(或外婆)来到孩子的家门口,骗孩子说自己是母亲(或外婆),要求孩子开门。狼(或虎)以狡猾的言语骗过小孩子而进门,晚上睡觉时狼(或虎)吃了同它睡在一头的小孩子,被大孩子发现。大孩子要求出去解手,得到允许后逃离房间。大孩子爬到树上(或楼上)躲藏,但被狼(或虎)发现。大孩子巧用自己的智慧,最终战胜了狼(或虎)。在西方,《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童话流传的范围之广,可以说西方童话的典范。基本情节为:一天,小红帽带着蛋糕和葡萄酒送给生病的奶奶,走之前,妈妈对小红帽下达了“在路上要好好走,不要跑,也不要离开大路”的禁令。小红帽在路上遇到了狼,狼把她带到森林深入,她在采花的同时,狼吃了她的奶奶。小红帽进屋后发现奶奶是假扮的,随后被狼吃了。猎人在屋里发现了狼,用剪刀剪开狼的肚子,救出了小红帽和奶奶。小红帽把大石头放进狼的肚子,狼摔死了。
中西方相隔遥远,但两地流传的狼外婆(小红帽)故事都拥有相似的母题:动物假扮亲人的模样欺骗孩子;幼小的孩子因为轻信他人,因而生命受到威胁;有孩子最终获救,用智慧杀死了动物。由童话故事的母题和基本情节可以看出,童话故事潜在着非常现实的启蒙教育功能。启蒙一般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教育在广义上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启蒙教育是指人的发展处于幼儿期,运用各种手段对幼儿进行全面地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主要包括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狼外婆(小红帽)故事恰恰韵含了这种启蒙教育功能,幼儿在母亲或外婆怀里听故事的时候已慢慢地受启发,间接地学习了很多生活技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
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产生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教育孩子要独立生活、怎样面对隐伏着重重危险的社会和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在中西方的传播,对于受传者来说,不会有环境、性别、年龄等的差异,对受传者的教育有着广泛的全民性。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为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者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听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技能。狼外婆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传播者(人民大众)充当教师的角色,运用口耳相传这种简单的教育手段,形象生动地给孩子传授怎么识别凶恶、面对危险怎样逃脱等应变能力,提高了孩子的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使年幼的孩子能牢牢汲取故事中的惨痛教训,能够辨明是非,增长一些人生的经验。
二、中西方故事对孩子启蒙教育的同一性
狼外婆(小红帽)童话故事都以狼作为邪恶的象征,怎样识别假外婆在中西方童话故事中都有一定的描述,其意在教孩子怎样辨别事物真伪,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狼与孩子隔门对话的情节中,大孩子通过外婆的头上有无戴“蓝头巾”、脸上有无“黑雀疮”、腿上有无“扎腿带儿”等外貌特征,识别出了屋外的外婆不是真外婆。反映出了大孩子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狼的狡猾。西方童话中的小红帽进入奶奶家后,与假奶奶展开了一段对话,也是通过外貌特征“大耳朵”、“大手”、“大眼睛”、“大嘴巴”发现了屋内的奶奶不是自己的真奶奶,但这时狼已跳下床将小红帽一口吞到了肚子。中西方的童话故事都在有意教育孩子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狼在屋内,也采用了不同方式来隐藏自己本来的面目,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坐在木桶上隐藏尾巴。西方童话中的狼用蚊帐遮掩其面貌,然后瞒过了孩子的眼睛,让孩子相信了狼就是她的外婆。中国狼外婆故事中 “小孩子”的结局对教育孩子有非常好的警示作用,没有辨别事物的真像就让其进入自己的空间,终究会酿成大错。同时也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别人骗人的方法,及早防护,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故事里的孩子发现外婆是假的之后,设法逃离了险境,最后用智慧杀死了动物。其意为培养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遇到凶险能借取故事的经验及时处理问题。两地从小就开始了对孩子的智育培养,因为智育对社会发展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向学生传授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西方学者夸美纽斯认为对儿童的智育培养要在人生的头6年,宜尽早让孩子开始对自然事物、自然科学常识、社会科学知识、音乐知识、语言和绘画写字等知识的学习,全方位发展孩子的智力。”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对孩子智力的培养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让孩子从小感受社会的复杂,积累经验,为迎接以后艰辛的人生做准备。
三、中西方故事对孩子启蒙教育的相异性
从中西方流传的狼外婆(小红帽)童话虽然具有相似的母题,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有一定的相同性,但在某些方面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中“虎外婆”故事记载:“金仔、银仔,你们都长大了,能照料自己了。妈妈要去一趟外婆家,你们好好在家呆着,千万别出来,妈妈见了外婆,马上回来接你们。”故事中出门去看望外婆的是他们的母亲,母亲出门时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间接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西方《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童话载:一天,妈妈对小红帽说:“来,小红帽,这里有一块蛋糕和一瓶葡萄酒,快给奶奶送去,奶奶生病了。”童话中出门去看望外婆的是孩子,母亲只是教育孩子要沿着大路走,不要走小路,间接地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求孩子顺从、听话,要求孩子呆在家里不出去,守好自己的家门,强调了“看家护宅”的安居观念,符合中国人营造平安稳定的伦理家庭特点。而西方,大家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锻炼孩子实践的技能。
大人向孩子讲述狼外婆(小红帽)故事后,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弗洛依德认为:“童话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影响,表现出来便是动物恐怖症”狼外婆故事在笔者当地流传较盛,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到晚上一般不敢出门,也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总害怕有狼来。而大人平常也会用这个故事来吓唬孩子,教育孩子要听话,不要调皮,不然把你送给狼吃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知、记忆、注意、想象和思维开始发展,狼外婆故事中狼的凶恶形象或多或少使他们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孩子在心里会形成一道防护线,也形成了不给陌生人开门、没有大人陪护晚上不出门的习惯。
中国大部分地区流传的狼外婆故事有“孩子上树或上楼躲避狼”的情节,其实强调了对孩子体育的培养,培养孩子顽强拼搏的优良意志品质。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孩子发现外婆是狼,孩子采取了自救的方式逃离狼,随后运用自己的智慧除掉了狼。有些地区流传的故事是村里人除掉了狼,但还是孩子自己逃离了危险的处境,再借助别人的力量除掉狼,是一种自救到他救的方式。西方童话中小红帽发现了外婆是狼,没有来得及自救就被狼一口吞到肚子了,随后是一位猎人营救了小红帽,是一种他救到自救的方式。从上树或上楼、自救等方式可见,中国狼外婆故事中的“大孩子”比西方“小红帽”表现得顽强勇敢一些,比西方的小红帽童话具有的教育意义更强烈,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更积极。
四、结论与思考
从中西方狼外婆(小红帽)童话故事可以看出,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各不同,使中西方家庭对教育孩子怎样识别事物的真伪的启蒙教育具有相同性,对教育孩子大胆“走出去”的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受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注重形象化教育,注重传统崇尚伦理道德的教育。从中国狼外婆故事在孩子面对敌人(狼)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可以发现中国孩子在精神意志上的坚强,表现出中华民族镇定、聪慧等优秀品质,对中华民族儿女的性格、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启蒙教育也的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负面影响。西方教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每个公民,不分男女,从幼年开始就要受教育,并提出了寓教学于游戏,实际锻炼和考试的教育方法。从小红帽童话看出家长重视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很重视孩子的课外实践。我们把狼外婆故事和小红帽童话相比较,总的来说,中西方的启蒙教育各具特色,我们要相互学习,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丁乃通(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3] 叶瑞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