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篇1

项目地点:辛安办事处元宝石流域治理

项目规模:总投资250万元

建设时间:2005年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苗圃

二、项目区概况

2005年度元宝石山小流域治理位于柳花泊办事处东洞门村的西部。项目区土地部分为丘岭地,土壤多为砂砾石,山岭地带土层较薄,山顶有一水库,面积为800平方米。项目区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四季特点明显,平均气温12.5°C,年活动积温4647.6°C,平均日照数2500小时,无霜期211天,农耕期283至293天,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而春季较为干旱。由于夏季降雨集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该区域是青岛市黄岛区生态农业规划区,同时项目区又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项目区内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小区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区内恶劣的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对全市及黄岛区农业生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项目区内地形条件较差,若遇雨季,山顶水库的水冲刷而下,带走泥土,使原本贫脊的山地更加恶化,给山下的村民及农田带来损失,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极大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合理的进行治理,发挥整体效益,才是改善全区环境的有效途径。

三是通过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

四、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是办事处及各村对小流域治理非常重视,要求迫切,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项目实施后,可以蓄水保土,绿化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综上所述,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2005年计划总投资200万元,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治理区域内的道路、护坡、水渠、截流蓄水,进行水土保护的营造,通过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使生态观光园项目达到高效、示范、带动、辐射的效果,项目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工程措施

1、修建拦水坝一处,

2、修筑1000米生产便道1条,硬化砼路面。

3、修彻排水沟1000米,

4、灌溉渠1000米

5、砌石护坡500米,开挖运送土石方20000立方

6、平整部分土地用于育苗造林。

7、地下管网的铺设

(二)林业措施

在的山体上栽树造林70亩,栽植雪松、黑松、果树、茶树等苗木20万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集

(一)投资概算

依据有关部门核定的水利工程造价及所用物资当前的市场价格,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发内容,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额190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0万元。

1、水利工程措施投资

(1)新建拦水坝一处投资45万元

(2)新建生产道路一条,铺设砼路面50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

(3)修彻排水沟1000米,投资5万元

(4)灌溉渠1000米,投资10万元

(5)砌石护坡及运送土石方,投资40万元

(6)平整育苗护坡梯田50亩,投资15万元

(7)地下管网铺设,投资5万

(8)修拦水坝一处,投资10万元

2、林业项目投资

苗木投资60万元

(二)资金筹集

整个项目共需投资250万元,申请青岛市立项扶持100万元,自筹150万元。

七、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初步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取得以下成效:

1、生态效益显著,大大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同时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2、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项目的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可大大缓解项目区内水资源供求矛盾,调节水源的分布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二是能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的小流域治理,三是通过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篇2

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阜阳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与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尚有差距。

如何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阜阳?

一、防治污染,保护环境

1.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

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污染治理设施不能达标的,或污染重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

2.建立地方环境评价标准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家排放标准进行环境污染管理,根本满足不了因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对排污要求的不同需要。我们要确定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和综合标准,增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针对性,以达到最佳的监管效果。我们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有效进行监督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不仅要监测污染浓度,还要监测污染排放总量,有的放矢,明确重点监管的内容。

3.加大投资,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一方面对有污染排放的单位,制定污染排放标牌,公示主要排放污染物数量、浓度,提高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的透明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现象防控和惩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城市建筑工地和运输机械等的扬尘污染。

另一方面加大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力度,如各地建设并运转污水处理厂,建设固体垃圾发电厂等,使部分废弃物再利用,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二、绿化美化,打造富“氧”城市

阜阳城区现有人口78.6万,虽然阜阳市政府积极努力,建设不少城市公园和绿地,极力打造公园城市,但阜阳城现在林木离富“氧”城市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要达到4100公顷,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或超过3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节能建筑比例达35%。

阜阳市森林覆盖率低,绿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前几年城区框架迅速扩大,不少企业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求经济利润,忽视了生态效益。楼房逐渐增多,而树木和绿地逐渐减少;配套绿化、绿地多,而植树,尤其植大树的少。

建设生态城市要采取强力的措施,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如在城乡结合部及河流沿岸、道路绿化带、转盘和公园多多种树,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和森林氧吧,提高空气质量,保持城区生态平衡。同时应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生态小区和绿色学校,努力提高城区含“氧”量。实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不低于95%,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不低于80%,林荫路推广率不低于70%,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25%。

阜阳城区要继续提倡多植树少种草。乔木和灌木的生态效益要比草高很多。草坪成本高,需要经常喷灌、施肥,细心管理,制氧、防尘、防风等效益也相对较差;多种大树,树是有生命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栽种大树成活后能立即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弥补森林覆盖率偏低的不足。适当种植长青树,从净化空气、防风、防尘的角度看,长青树生态效益优于阔叶树。

三、调整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调整城区总体规划布局,划分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实施分类管理。规划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拆除违法建筑,扩大绿地面积。多数违法建筑户为获得拆迁补偿,所建房屋密集,很少有绿地,多数无绿地;二是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配套城市公共绿地;三是新上房地产开发项目强制建设生态绿地;四是居民区内设定噪声、饮水、粉尘、空气污染控制指数,加强环境监控,营造“安静社区”;五是工业区内要积极倡导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耗,促进企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声。提升产业层次,对设备落后、产出值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转产,着力向高效益、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沿淮蓄洪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继续开展颍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耕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重视农村污染整治。建立完善环境保护与补偿制度,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水生态建设与修复,维护河流健康。

篇3

中图分类号S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16-01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不同林种的选择和配置比例往往是区域水土保持林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同林种的优先顺序与比例的确定往往难以量化,给林业工作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在林业科研中一些定量化的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1-2]。由于在优先权排序中涉及众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而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因而该文尝试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不同林种的配置及优先顺序进行量化,从而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4]。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生态防护和立地条件的需要,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包含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地埂林、饲料林、经济林、薪炭林、庭院道路防护林几种类型。上述各种林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各不相同。在林分结构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依据其综合效益进行林分层次结构优化[5-6]。根据多年造林实践和多位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林种结构配置优化评价体系。

2判断矩阵的构建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就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了A-B、B-C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权重值Wi,如表1~4所示。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生态效益是所占权重最大(权重0.539 6);其次为经济效益(权重0.297 0),社会效益所占权重较小(0.163 4),这也符合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的实际。在生态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值最高,表明其生态效益最好,其次为沟道防护林,也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其后依次为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经济林、道路庭院林。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经济林经济效益权重最大,其经济效益最好,其次为坡面水土保持林,其也有一定的林果经济收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林种经济效益都较差。在社会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最大,社会效益最好,这主要是由于坡面水土保持林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林草结合模式有利于发展林业产业和草畜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贡献;其次为经济林,也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其他林种的社会效益都较差。

计算7种主要水土保持林林种的复合权重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林种综合效益排序为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道路庭园林。因此,该区域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以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坡面水土保持林和沟道防护林在整个水土保持林体系中所占比重要大,分别为40.69%和16.50%,其他类型的水土保持林所占比重略小。

3结果与分析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各个林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所构建,不同林种的综合效益就决定其权重值。依据上述3个评价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的各个方面,也是水土保持林建设所要实现的的主要目的,依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各个林种的优先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依据3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显然生态效益权重值最大,占50%以上,其次是经济效益权重(29%),最后是社会效益,权重为16%。可见宁南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恢复、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评价中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值各不相同,由此确定林种的优先顺序才具有科学性。

由林种优化结果可以看出,在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坡面水土保持林在7个林种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沟道防护林,其他5个林种的权重值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各林种的功能不同所致,坡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其是山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最需优先考虑的树种。沟道防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但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因而处于次优先地位。其他林种生态效益均不及坡面水土保持林,所以排序靠后。因此,在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不同林种和树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次确定优选树种。在林种和树种优选中,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价方法。

4参考文献

[1] 李苗裔,李渊.层次分析法在防护林林种结构优化评价中的应用――以官司河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00-5802,5845.

[2] 邹建文,曾志新,廖菊阳,等.层次分析法在湘北地区林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37.

[3] 黄家荣.用层次分析法调整三都县林种树种结构[J].四川林勘设计,1999(4):24-26,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