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筝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古筝基础教学法是扬州大学副教授王小平老师首创的新型的古筝基础教学法,现在在全国多数专业古筝培训机构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运用,“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1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古筝培训到底要起到什么效果?这个是很多古筝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1+1”古筝教学法认为,不是对每个孩子都要以专业派的标准来要求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起初让孩子学习古筝的目的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专业的古筝演奏家。很多家长是抱着增加孩子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的目的让孩子学习的。所以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中经常会出现幼儿学习者因弹奏不好而遭到老师批评的现象,反复的批评儿童,一来挫伤了儿童学习古筝的信心,二来打击了家长继续坚持学习的热情,学生面对着古筝出现反感情绪,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1+1”古筝基础教学法提倡鼓励式教学,在集体教学的课堂上,第一遍学员弹奏不正确老师认真讲解,第二遍弹奏不正确,在老师鼓励下已经有了进步,第三遍仍然不正确,那么课后再单独留下来解决,而不会出现当面批评孩子的现象,孩子有了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大大的增加了琴童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家长坚持下去的决心。
2 公式法——课堂学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上,“1+1”古筝教学法突出细致,在初学古筝的两年中,基本技法教学和初中级乐曲教学过程中,“1+1”古筝基础教学法把所要教授的古筝基本技法分解成数个有着有机联系的最小动作模块,分步骤进行分步教学;乐曲也是这样,教学法中把古筝乐曲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段落,进行分步教学的教学方法,凸显了该教法的核心“1+1=技法模块化教学+乐曲段落化教学”。
“1+1”古筝基础教学法在乐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乐曲教学程序的调整和重点难点讲解上。即“乐曲解析乐曲难点分段讲解全曲连贯演奏”的教学程序,在早期的乐曲教学中,即可以确立这一教学理念。
首先,对曲境的了解。了解全曲可以提升学生用演奏表达乐曲意境的兴趣。
其次,突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讲解在“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中强调在课上解决每首乐曲的重点难点,解决并演奏乐曲难点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会大大减少课后自主练习的枯燥感。
再次,分段和集中讲解相结合。分段讲解在乐曲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采用分段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乐曲进行重点段落的慢速练习,熟练后将整首乐曲中的乐句或乐段连缀起来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课堂教法模式的创新
“1+1”古筝教学法采用的是集体课的教法模式,其打破了传统古筝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集体课的课堂中,学员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大大增加了学员学习古筝的兴趣。
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是“1+1”古筝教学法的另一大创新。流水线,是在儿童古筝学习的几个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专攻一个阶段,成为此阶段教学的专家。如以百家筝鸣艺术培训中心为例,古筝学员一般要经历5个学习阶段:启蒙期(前三个月)、初级(1-3级)、中级(4-7级)、高级(8-10级)、演奏级(10级以上),至少要换5位教师。这5位教师均由培训中心,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专攻方向进行合理分配负责阶段,并备课,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注意事项均进行严格的规定。所有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则是中心共享的,也是相同的。
4 教学方式的创新
如果单纯的进行死板的课堂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古筝培训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1+1”古筝基础教学法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首先,定期举办新老学员演奏会,新老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其次,经常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并开办演奏会。让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切身体会到只要自己勤学苦练,名家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再次,每年带学生去知名的音乐学府学习交流,为学生将来考取专业的音乐院校播下希望和期盼的种子。还有,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大赛,证明学生的实力,让学生看到付出总有收获,榜样是从平凡中产生的,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榜样,寻得奋斗的动力。最后,电话回访、教师家访。通过教师的定期电话回访和教师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练习的情况,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纠正。
5 助教平台搭建的创新
许多家长自身音乐素质一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1+1”古筝教学法的课堂中,家长不用再在学校门口苦等,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果猜测不安,他们也将同时接受古筝艺术的熏陶,同样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他们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被允许坐在孩子旁边共同听课,并参与教师的辅导。他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进度,间接的听课学习使得课后监督孩子来得更为有效,辅导孩子还课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大坚.中国音乐教育史简编(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2] 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8).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二、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本调查
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1多元的知识结构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l)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2过硬的专业能力l)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竟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