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们知道,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永恒课题。视唱练耳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手段之一。音乐具有非具象性、模糊性,这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任何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素材,如若学生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音乐创新从何谈起!如若学生连音符都不能辨认、不会唱,不理解节奏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不懂得强弱拍,不懂不同节拍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听不准基本的音高,辨不清声音的协和与不协和等等,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所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中视唱练耳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视唱练耳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听音记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听音记谱是包括音准、节奏、时值、拍号调式、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的综合训练,具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记忆,展开想象,才能完成记谱任务,丰富音乐知识,从而培养锻炼记忆能力。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懂得学习知识必须要重视基础,学习音乐的基础就是对各种音乐符号的识别和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音乐是一种存在,是人类为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和选择的,一种以声音在时间中展开为形式的艺术。乐谱即是音乐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传递音乐的过程中记录音乐的一系列符号。
三、视唱练耳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途径,也有人用其它的办法来达到表现某一些音乐的目的,如通过传唱,通过模仿音带等。但我认为,只有用正确的音乐语言来进行思维。才会有对音乐的真正体验。所谓“音乐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套音乐表现感情的体验,首先应是内心音乐语言的体验。没有内心的音乐,就不会对音乐有完整的体验。没有接受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并具备了一定水平的人,当然就不会对音乐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而且会对音乐的其它科目学习产生局限性。因为音乐不是音符的简单堆砌,它还需要演唱,演奏者对它用正确的理解来表现。创作,才能使音乐富有生命。视唱练耳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同时它也做为最基础的音乐课程。但它决不是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音高、节奏等简单的组合,单纯的训练。它应该是一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独立地识谱,处理、分析所接触到的一切音乐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上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在听记、视唱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乐谱的识别能力,来进行正确的音乐思维,使音乐内容得到更加完整、准确的表现。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的目的:第一是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是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
二、音乐游戏的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l、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青蛙上台阶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的“台阶”上,小青蛙上第l个“台阶”时,让学生唱“l”,在上第“2”个台阶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T台秀》的游戏。在音乐教室中设计一个“秀场”。当哪一位或者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好时,老师就让他走上T台,像电视上的明星那样为大家表演,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了音乐知识,二来锻炼了表演、表达能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在音乐游戏的运用上还学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乐和兴趣,从而主动的通过自己手奏、口唱带领他们学习新曲。音乐教学决不应压制或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的,应当激发起这种冲动,但是运用游戏时还需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