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出纳实务

出纳实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出纳实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出纳实务

篇1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重要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出纳岗位是会计部门的重要岗位,是财会工作的窗口。为进一步搞好《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促进课程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结合近年出纳实务教学与改革的实际,制定《出纳实务》课程建设规划。

一、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

出纳岗位是会计机构的首要岗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从出纳岗位做起的,《出纳实务》课程就是依据出纳岗位设置的,旨在培养学生出纳岗位技能与出纳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出纳实务》课程以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以货币资金核算为重点,以培养出纳技能为出发点,围绕出纳技能进行教学。《出纳实务》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性和学生操纵性,大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核算技能,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活动导向型课程。

二、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造就既熟悉专业理论,又精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2)要创造制度条件,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二是有计划地选送课程组优秀教师到有关财经院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创造机会与条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3)培养教师献身专业的精神,关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规律,探索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要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走访和出纳岗位工作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出纳技能的操作要求,结合出纳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出纳岗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技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组合和开发,使整个知识结构变为以技能结构体系为主,形成了出纳工作技能点、线、面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篇2

摘 要:《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而该课程相对应的出纳岗位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岗位。《出纳实务》课程主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出纳业务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财会人员。本文结合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出纳实务;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1-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刘芳芳(1981-),女,汉族,湖南省东安县人,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

《出纳实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出纳岗位基本能力训练、现金业务办理、银行业务办理、会计凭证、账簿与出纳报表的填写等各个模块。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出纳实务》课程的授课普遍采用“一刀切”的大班制教学方法,对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学只教不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本文尝试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分层的方法,就课程的每个模块设计《出纳实务教学评价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边学边测评,使学生在分组分层教学中掌握《出纳实务》课程的各种基本能力和操作方法。

一、分组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1、在教学准备时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对于分组分层教学改革,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程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也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但根据《出纳实务》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成绩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学生会有受歧视的感觉;而且,学生之间都有自己的小集体,当学生看到自己因为成绩和伙伴分开,并做着不同的作业,会有被排斥的感觉。所以,笔者认为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在随机分组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也会参差不齐,这就体现了分层的必要性。学生的分组采取学生自主组组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安排,一般是5-6人一组,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同寝室的同学一组,这样彼此比较熟悉也方便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将小组进行动态分层。在随机分组的方法下,根据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再在小组内进行能力分层。小组内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为接受能力强的,B组为接受能力一般的,C组为接受能力较弱的,而且,跟学生强调,这样的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小组的动态分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观努力会不断改变自己在小组内的成绩,从而改变自己在小组内的层次。比如,某位同学,第一次测试是C级,那么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可能会变为A或者B。另一个方面,《出纳实务》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学生对每个模块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会不一样。比如,某位同学点钞学得好,成绩一直是A,但做现金管理业务时,却接受起来比较慢,成绩可能会是B或者C。那么,我们的操作方法就是根据每次的测试情况,不断地调整分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和同组成员之间在学习各个模块时的能力差异,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目标,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同学,也可以吸取同学的长处,这样有利于利用团队的力量提升整体的学习成绩。动态的分组分层方法,有利于小组间的成员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互相学习,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1、利用小组团队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确立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在课前,向小组长布置当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达到怎样的状态,并在课程结束前的测评阶段评出成绩的上、中、下三个层次。比如,在学习点钞技术时,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边数边点,这样能培养小组成员的口—手的协调性。又比如,在学习现金业务办理时,小组成员分角色进行,各层次的小组成员同步操作,对每个岗位角色进行打分测评,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在学习和测评的过程中,小组长会逐步得到每个组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所处的小组的层次,这样,为了提升小组的整体成绩,在教师对测评成果进行统计前,会详细地把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难题出来,并说明是哪几个同学碰到的问题,教师再根据问题和难题进行重点讲解,以达到巩固成绩好的同学,帮扶成绩弱的同学的目的。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向小组长和全体同学分配学习任务后,分发《出纳实务教学综合评价表》的相关模块评价表,告诉学生这次测评的内容是什么,分值是怎样的,小组和个人的综合成绩合格的分数是多少,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以点钞技术为例,每种点钞方法第一次测试的内容为点钞的技法;第二次测试的内容为数钞和点钞的协调性;第三次测试的内容为点钞的准确性,第四次测试为小组间的比赛,并得出名次;最后一次测试为小组间的综合比赛,最后得到各组成员的综合测评。在分组分层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一个学习模块都要进行评价,小组间都能从评价表上看出成绩的好坏,而且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小组同学一起进行,一起评价,从而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成员,变同学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利用《出纳实务教学综合评价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出纳实务教学综合评价表》是按照该课程(下转220页)(上接211页)的各个人模块分别设计的综合评价表,将各个模块的各要素都设定相关的分数,例如小键盘技术、点钞技术设定五次评价,每次为20分,期末得到综合评价分数,而每个模块按照平时成绩的25%来确定学生的期末平时成绩;而现金、银行存款业务按相关的内容设定评价表,每一块内容再设定分值;最后得到综合测评,并在所有的小组中评定成绩,进行小组排名。在综合评价表里,学生每次的评价可以进行个人的纵向比较和小组内/组与组之间的横向比较。这样的综合评价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量化学生的成绩,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小组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分组分层教学的效果评价

1、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明显上升。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各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小组间主动讨论,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懈怠的情形,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出纳实务教学综合评价表》反映的学生学习效果逐次提高。《出纳实务教学综合评价表》是按照课程的各个模块单独设定的几张表格,有着不同的要素和评分标准,且每个评分标准都设定不同的分值,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每个模块都安排3-5次的测试,小组自主测试、自主讨论自评。学生通过综合评价表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劣势,也能看到自己在每个模块中的学习情况,并能与小组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测试成绩。每次测评后各小组将各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和难题汇总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根据汇总上来的各种难题和问题进行统一讲解,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为学生在下一次测试中提供进步的阶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动力也很大。

总之,分组分层教学在出纳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了小组间、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能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交流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出纳岗位操作实务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课程是实施教育的基础,一门课程要想上好,必须对它有明确的定位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基于岗位的工作过程或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用最适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并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考核评价,突出职员化教育和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社会需要、企业能用的人才。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导,我们对《出纳岗位实务》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课程是为所在的专业服务的。它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会计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出纳、日常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为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为主管会计和财务经理。《出纳岗位实务》属于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它是专门针对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出纳岗位设置的一门集中实践课程。

2、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在本课程之前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中讲授了会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比如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登记;《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讲述了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规范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为学习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是开设的第一门岗位实训课程,通过强化对岗位的认知和实践训练,为后续的岗位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职业道德,以及从事出纳岗位货币资金收付、核算和保管等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即培养操守为重、技能娴熟、知识够用的德、行、知合一的优秀出纳人员。为了实现总目标,细化为三个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出纳岗位标准和职业道德;掌握现金、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熟练掌握货币资金业务核算方法和工作流程;(2)能力目标:熟练办理现金收、付、提、存业务的能力,熟练办理银行结算业务的能力,安全保管货币资金、票据、印章等用品的能力,监督货币资金收支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诚信自律的职业道德,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意识。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贯彻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改总目标,立足岗位,工学结合。教学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员化教育,做到课堂与仿真工作环境一体化,贯彻建构主义学习观、多元智能学生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具体设计时,首先调研出纳岗位标准,确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出纳具体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选取并序化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通过师资和实践教学条件为保障来实施教学,参照岗位标准进行多元化考核,最终达到出纳岗位的能力要求,顺利实现初次就业。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有关的货币资金管理、结算知识,具备了基本的会计技能,但是普遍对出纳岗位和真实的结算票据缺乏感知,没有见过真实的票据,不懂得工作流程。从多年教学和招生情况来看,会计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大,学习态度认真,但整体来说不太活跃,课堂气氛容易沉闷。

(二)对策分析。针对学生特点,本课程更加适合分组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对教师来说,必须精心准备,创设逼真的工作环境,广泛搜集企业出纳工作实践中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按照业务办理流程利用企业实际业务资料进行实践教学。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出纳核算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中多运用角色扮演和任务驱动等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职场氛围,协作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职业能力。

四、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安排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我们按照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出纳岗位任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

(一)选取依据。出纳岗位主要从事货币资金的收付、核算和保管工作,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胜任出纳岗位必备的技能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按照学生由岗位认知到体验再到成长的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设计出三个模块,七个学习情境。归纳来说,就是以岗位认知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岗位综合实训为拓展组织教学内容。首先是情境一岗位认知和情景二基本技能训练;其次是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情境三现金业务处理、情境四银行存款基本业务处理、情境五银行结算业务处理、情境六出纳资料的整理归档与交接;最后是情境七岗位综合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处理各种业务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

(一)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堂与仿真工作环境一体化,使学生具备完成完整工作任务的能力。具体实施步骤为“AAIPEI模式”。第一步:A-Assign由教师提前设计、下达任务;第二步:A-Attempt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去完成任务;第三步:I-Instruct教师发现问题,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化解重点和难点;第四步:P-Practice学生分组实施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第五步:E-Estimate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工作;第六步:I-Improve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完善、改进与提高。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接下来是学、做、教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学会“怎么做”。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逐步悟道,知道“为什么”。整个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环节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在使用时,教师通过任务下达,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带着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回归任务、完成任务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以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角色扮演法使用时,通过把学生放到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角色分工,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具体的任务,使学生亲身体验职场氛围,增强职业感和对岗位的认知度。同时,在与团队合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沟通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使用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的实训资料进行仿真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视频播放。此外,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建立QQ群和交流邮箱,利用现代化手段信息量大、沟通便利的特点,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