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65-03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基本技术,并能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突破传统的课程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建立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际能力培养。

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深职院网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专业集成公司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岗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岗位,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岗位。相应地,课程体系将以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建设。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2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2.3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在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抓好10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2.4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网络专业应该进一步调整充实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好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使专业教材系列化,并争取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方面取得突破。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正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专业正参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教育部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力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果,促进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专业教材对全国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为此,拟采取并切实落实下面的几项具体措施。

3.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组网、建网”,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2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Cisco,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加大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网络专业将“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网络监测技术、信息工程监理”等10门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先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1)修订完善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教师教案;(2)在原有教师电子课件的基础上,以Cisco、华为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3)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完成至少4门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的教学资源上网工作,争取专业所有主干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推广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在2年内有2门以上的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3.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4结束语

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专业与Cisco公司合作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以及和华为公司合作建立的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多次获得全国/亚太区优秀网络技术学院称号;专业由于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2007年初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验收,成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在2006年底入选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建设专业。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2]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广泛应用,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信息安全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公私财物和个人隐私的安全。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目前不少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由于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面及涵盖面非常广,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再根据调研结果开发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当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社会的需求不够重视,这样使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做到学以致用。

2.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3.未面向职业岗位群,专业口径较窄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只按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建设,较少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毕业后一般无法直接上岗;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面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但专业口径较窄,因此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当前发展状况来设置课程。第二,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做到“所学即所用”。第三,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2.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分析职业岗位群中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完成有关的课程学习后,即可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3.理论知识与实作技能兼顾

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在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前,应首先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岗位,并根据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1.职业岗位分析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宜采用“宽专业口径”,即不仅面向信息安全方向,还可以面向网络应用等基础方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职业岗位。经过对本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可确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中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及信息安全产品营销”等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

(1)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

具有使用防病毒系统、反间谍系统、IPS系统的能力;具有安装网络设备和安全硬件产品的能力;具有全面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具有攻击和防御的能力;具有信息安全审计的能力。

(2)网络管理员

具有安装和配置网络终端以及网络设备的能力;具有定位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策略的能力。

(3)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

具有协助安装大中型网络以及协助验收和测试网络的能力;具有排除网络设备或系统故障的能力;具有为客户解决网络技术问题、为客户提供培训并协助客户管理和配置网络设备的能力。

(4)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及信息安全产品营销

具有组建及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具有根据网络设计方案选配、安装、调试及维护网络硬件设备的能力;具有使用常用安全产品以及对安全产品进行升级维护的能力。

3.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群,并完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后,就可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各主干课程的实践部分一般应达到总课时的50%。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表1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群并分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广泛应用,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信息安全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到公私财物和个人隐私的安全。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必须有专门的人才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目前不少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由于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面及涵盖面非常广,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再根据调研结果开发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当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考虑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社会的需求不够重视,这样使课程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做到学以致用。

2.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3.未面向职业岗位群,专业口径较窄

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只按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建设,较少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毕业后一般无法直接上岗;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面向实际的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但专业口径较窄,因此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当前发展状况来设置课程。第二,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做到“所学即所用”。第三,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2.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分析职业岗位群中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完成有关的课程学习后,即可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3.理论知识与实作技能兼顾

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在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前,应首先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岗位,并根据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1.职业岗位分析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宜采用“宽专业口径”,即不仅面向信息安全方向,还可以面向网络应用等基础方向,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职业岗位。经过对本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可确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中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及信息安全产品营销”等岗位。

2.职业能力分析

(1)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

具有使用防病毒系统、反间谍系统、IPS系统的能力;具有安装网络设备和安全硬件产品的能力;具有全面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具有攻击和防御的能力;具有信息安全审计的能力。

(2)网络管理员

具有安装和配置网络终端以及网络设备的能力;具有定位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策略的能力。

(3)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

具有协助安装大中型网络以及协助验收和测试网络的能力;具有排除网络设备或系统故障的能力;具有为客户解决网络技术问题、为客户提供培训并协助客户管理和配置网络设备的能力。

(4)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及信息安全产品营销

具有组建及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具有根据网络设计方案选配、安装、调试及维护网络硬件设备的能力;具有使用常用安全产品以及对安全产品进行升级维护的能力。

3.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群,并完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后,就可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各主干课程的实践部分一般应达到总课时的50%。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表1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岗位群并分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