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日常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第二、特种设备管理职责:

1.建立完整、准确的特种设备技术档案(主要包括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产品合格证、型式试验报告、安全使用许可证、交接验收文件等),并报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备案。

2.对进入施工项目的特种设备,均应造册登记,填写《特种设备管理台账》及《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台账》,对操作人员、检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考核,并报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安质部备案;自有特种设备还应建立设备履历书、维修保养记录、运转记录等基础管理资料。

3.执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三定”制度,即:定人、定机、定岗位。

4.贯彻落实特种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特种设备技术管理规定和特种设备安装拆除管理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负责特种设备注册和取证检验。

5.加强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控,认真做好特种设备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工作。

第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1.执行特种设备操作规程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2.严禁特种设备带故障运行,如实填写运转记录。

3.按时定点进行巡回检查。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月检、周检和日常(班前、班中、班后)检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做好特种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5.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脱岗,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第四、使用、维护和保养规定

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适用技术条件,禁止简化操作程序或在合并适用条件情形下使用。

2.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设备使用前组织操作人员学习操作规程,熟悉设备构造、原理及操作规程,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设备与持证的项目和类别必须相符。

3.操作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向项目设备管理人员汇报。

    5.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定期保养。

第五、事故报告内容

1. 事故发生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

2. 事故发生地点;

3. 事故发生时间;   

4. 事故设备名称、规格、型号;

    5. 事故类别;   

6.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事故概况。

第六、安装、拆除规定

1.自有、租赁、业主提供以及协作队伍自带的特种设备,安装(拆除)施工前,项目部要制定安装(拆除)方案,内容包括:安装(拆除)程序、安全措施,人员(附有质监部门颁发的有效操作证的复印件)、机具配备及后勤保障和应急预案等。特种设备在安装(拆除)施工一周前,项目部要将安装(拆除)实施方案和施工作业单位的法人资质、安装(拆除)许可证及安装(拆除)合同一并报公司技术部门,由公司技术部门组织公司设备、安质以及工程等相关部门进行安装(拆除)实施方案评审备案,评审通过后,由公司技术部门下发书面评审批准意见并通知项目部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进行安装(拆除)工作。

特种设备安装(拆除)方案需报监理等单位审批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的,项目部接到公司批准意见后,按相关规定办理。

2.安装(拆除)实施方案批准后,项目部应做好技术交底,并在安装(拆除)前及时到项目所在地质检部门办理开工告知手续。

3.特种设备安装完成后,项目部应及时报告公司设备管理部门,由公司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公司技术、安质、工程部门以及项目部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联合验收报告。

4.试机自检合格后,项目部应向当地质监部门报检,经检验合格(并颁发安全使用许可证)方可使用。

工作程序为:拟装设备进场审验—阅读设备资料—选定施工作业单位—签订安装拆除协议—编制安装拆除方案——公司审查备案(方案报批)—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开工告知—场地规划整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项目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监督)—过程检查(项目)—过程工序自检(施工单位)—整机联合检查—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必要时,请公司或集团公司设备、安质部门参与监督)—型式试验(必要时)—设备报检取证—最终交验—操作人员培训考核—投入使用。

第七、技术管理规定

1.各项目必须建立特种设备预警机制,针对易发、惯性事故制定监控措施、应急预案和预防响应措施,建立包括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运行故障处理等各项技术规程。

2.各项目租赁特种设备前应查验该设备的定期检验证书,严禁使用未经检验的特种设备。

3.各项目使用的特种设备必须附有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4.安装(拆除)特种设备时,使用方应与有相应资质单位签订安装(拆除)合同,合同签订前应检查安装(拆除)单位的法人资格及安装(拆除)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5.当特种设备因改造(维修)使其技术性能或主要结构形式发生变化时,出厂前必须进行型式试验。

6.为防止设备老化带来的功能失效,特种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其中:门式起重使用3年,架桥机使用5年,其他通用型设备一般规定为5年),各单位应按照新机出厂检验标准(如:动载1.1倍,静载1.25倍)进行一次模拟荷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设备结构性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保养和性能恢复性改造。

对特种设备的主要结构件,如:吊杆、吊具、主梁对接焊缝、制动系统主结构件、应力集中的主要结构件以及重要部位,各单位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探伤检测,对不合规或存在隐患部位,必须进行整改或更换。

7.安装、拆除、大修、改造特种设备前备案资料:

  (1) 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和型式试验报告(必要时);

  (2)安装、拆除、大修、改造特种设备的施工项目合同;

(3)项目施工单位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保养资格证》;

  (4)项目施工方案及其安全防护措施;

  (5)使用单位和安装、拆除、大修、改造项目承担者的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与负责人的联系电话等通讯资料。

8.使用单位申请技术监督部门验收时应提供的资料:

(1)《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每台2份);

(2)改变原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及有关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记录;

    (3)试运行记录;

(4)施工单位自检报告。

9.使用单位在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需提供的资料:

(1)《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每台2份);

(2)验收检验报告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3)操作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

(4)与维修保养单位签订的维修保养合同,或者是制造企业对新增特种设备提供免费维修保养的证明文件,或者与本单位取得特种设备维修保养资格的人员签订的维修保养责任书;

    (5)维修保养单位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保养资格证》,或者本单位维修保养人员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

(6)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篇2

1.1 混合搭配

坚持“三草并举”即野生牧草、人工牧草、农作物秸秆混合搭配饲喂,保证饲草的多样性和营养的全面性。同时要注意饲草的质量,尽量减少饲喂发霉变质的饲草料,对一些霉变不太严重的饲草在使用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脱霉剂。

1.2 少给勤添

要把饲草混合铡成2~3 cm的草节,上午饲喂草节,下午饲喂颗粒或草粉混合料。要根据羊的数量合理饲喂,少给勤添,减少浪费,羊每天饲喂4~5次,每次给草不能超过饲槽高度的最低端,平均每只羊饲喂量不能超过250 g。

1.3 使用颗粒饲料

羊颗粒饲料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加工工艺:饲草―铡碎2~3 cm草节―饲喂羊子―粗硬草节―粉碎―混入配合日粮―颗粒饲喂。在颗粒饲料饲喂过程中,不能全部饲喂颗粒饲料,必须与草节结合,一般上午草节―中午颗粒饲料―下午草节―晚上颗粒饲料,循环使用才不至于使羊消化机能紊乱。颗粒饲料具有饲草利用率高的特点,便于添加使用各种微量元素、矿物质。

1.4 适当补充矿物质与维生素

人为补充矿物质、维生素、食盐。通常使用添砖,添砖一般为圆形或正方形,应将添砖中心(圆心)穿上光滑的铁棍,吊在羊舍遮雨的地方(距地面高度50~80 cm),让羊自由舔食。食盐一般置于遮雨水饲槽某角落,让羊自由采食,切不可加入水中饮用,避免夏季由于浓度掌握不准或因暴饮,引起慢性食盐中毒。

2 保证饮水充足与卫生

保证饮水充足、不要现取现饮,不饮冰渣水和脏水,可以在水中撒些豆面、玉米面粉、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混合物作为诱剂,夏季炎热天气适度增加饮水次数,最好做到自由饮水,冬季最好饮用温水,饮水的用具要经常清洗干净,定期进行消毒。

3 保持环境卫生,适时消毒

保持圈舍、运动场的周围环境卫生。按时清扫圈内粪便、剩草、积雪、雨水等,夏季每天进行1次,冬季2~3 d清扫1次,每天要清扫、清刷料槽、水槽,每周对圈舍的周围环境消毒1次,将清扫的剩草集中烧毁,同时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卫生[1]。

4 按时巡查羊群

认真仔细观察羊群动态,每天早上饲喂前观察1次,在上午饲喂后,要仔细观察每只羊的采食量、粪便、反刍等情况,特别要注意临产母羊群的观察,防止因人为管理不到位,导致羔羊死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对症治疗,若出现症状类似,数量较多的时候,要及时报告畜牧兽医部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避免重大经济损失。舍饲羊四蹄生长快、磨损小、易造成蹄部变形,产生蹼蹄、跛行,每6个月修蹄1次,要保证蹄部平整。

5 合理分群饲养

按照强弱、公母和用途合理分群,科学管理。一般分为公羊群、母羊群、育肥群、羔羊群、弱羊群,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给予不同的营养标准,经常注意观察羊群,对一些特别强势和弱势的羊给予特别的管理。在饲喂时,由2个以上养殖人员从不同方向同时进行饲喂,弱羊、病羊要单独饲喂,分娩母羊要有专用分娩舍,分娩舍要保暖、透光、通风良好。

5.1 加强羔羊的管理

羔羊初生后要尽快哺乳初乳,10 d后就可以饲喂易消化青干草和精料补充料,20 d后可以饲喂容易消化的配合饲料,30 d将不宜留种公羔用法或结扎法去势,并开始训练采食量,60 d后及时断奶,在羔羊培育过程中,切忌先喂精料,后喂饲草[2-3]。

5.2 加强母羊管理

妊娠母羊在饲喂时要控制好羊群,羊群出入圈舍应敞开圈门以防止挤、压、顶而造成机械性流产。按照母羊生产周期,可以分为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特别要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饲养管理。一是加强营养,后期一定要供给充足的营养。二是提供相对稳定而舒适的饲养管理环境,不要突然改变日粮组成,群体结构,饲养场所。防止应激反应,严禁剧烈运动和惊吓刺激,在怀孕期间尽量避免注射疫苗和使用驱虫药物,各种疫苗和驱虫药物使用尽量选择在空怀期进行。

5.3 种公羊的管理

种公羊要求常年保持上等膘情,健壮的体质,充沛的精力,种公羊要求饲料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精、粗、青搭配,不宜过肥,在配种前50 d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补饲豆类、鸡蛋、胡萝卜等,种公羊要根据季节变化逐步调整日粮,冬季提高玉米量,夏季豆类玉米要减少,以禾本科、豆科青干草为主,适当增加运动,每天驱赶2~4 h[4-5]。

6 羊的保健与防疫

羊随着季节的变换,其生理机能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会出现一些无病的病症现象,根据经验一般采用春茵陈(散)、夏消黄(散)、秋理肺(散)、冬健胃(散)的四季管理办法,通过人为饲喂一些中成药来调节生理机能,在春季抓绒剪毛后,秋季上绒之前,进行敌百虫药浴或用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或拌料。同时,做好防疫工作,根据部分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制定免疫程序[6-7](表1)。

7 参考文献

[1] 吴荷群,陈文武,磊王,等.规模化养羊舍饲环境及工程设施与羊肉品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3):76-77.

[2] 徐建国.规模化舍饲养羊的常见疫病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8):261-262.

[3] 鹏姜.舍饲羊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4):42.

[4] 吴占军.春季羊常发病的防控措施[J].北方牧业,2014(6):27.

篇3

正确的捉兔方法是:先使兔安静,不让其受惊,然后从头部顺毛抚摸,一只手将颈部皮肤连同双耳一起抓牢,轻轻提起,另一只手顺势托住其臀部,使兔的重量主要落在托其臀部的手上(四肢向外),这样既不伤害兔体,也可避免兔抓伤人。幼龄兔可直接抓住背部皮肤,或围绕胸部大把松松抓起,切不可握得太紧。

二、年龄鉴别

在不清楚兔出生日期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根据其趾爪的颜色、长短、形状,牙齿的生长状况,皮板的松弛程度和眼神等来鉴别兔的年龄。对于青年兔,其趾爪平直,短而藏于脚毛之中,颜色红多于白;毛皮光滑且富有弹性;门齿短小,洁白而整齐;眼睛明亮有神,精神状态好,反应灵活。对于老年兔,其趾爪粗长,爪尖弯曲,颜色白多于红,露出脚毛外;皮厚而松弛,肉髯肥大;门齿暗黄,排列不整齐,常有破损现象;眼神无光,行动迟缓。壮年兔的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

种兔一般1岁以后开始修爪,每年修剪2~3次。母性好的种兔,为提高其利用年限应修爪,以免刺伤小兔。公兔也应修爪,以免配种时抓伤母兔。修爪时可以用专门的工具,也可用剪刀。修剪时在离脚爪红线前0.5~1厘米处剪断白色爪部分,切不可切断红线。

三、性别鉴定

初生仔兔可根据其孔洞形状、大小及与之间的距离来鉴别公母。母兔的孔洞呈扁形,大小与相似,距离较近;公兔的孔洞呈圆形,略小于,距离较远。

断奶仔兔可以直接检查外生殖器来鉴别公母。方法是将仔兔腹部向上,用拇指与食指轻压开口两侧皮肤,其中公兔外生殖器呈“O”形并有圆筒状突起;母兔外生殖器呈“V”形或椭圆形,下边裂缝延至,没有突起。

成年兔可以直接根据阴囊的有无来鉴别公母,有阴囊者为公兔,无阴囊者为母兔。

四、编耳号

为便于管理和记录,种兔必须进行编号,兔的编号一般在断奶时进行,最适宜的部位是耳内侧。耳号的编制可根据兔场的实际情况设计,不要轻易变更,其内容一般包括品种或品系代号(常用英文)、出生年月、个体号等。为区分公母兔,可用左右耳标号或单双数编号。编耳号常用的方法有耳号钳法和耳标法:

1. 耳号钳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