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学说”是瑞士音乐教育学家达尔克罗兹首先提出来的。“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听觉与肢体语言完美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内涵,通过动静结合的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都采用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态律动教学完美无缺。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体态律动”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作品为基础,举手投足中尽现作品的风格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为基础,从音乐中来。首先,要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倾心关注音乐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们懂得聆听与关注音乐。在此基础上,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通过有效地律动设计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除了要关注情绪、音色、速度、力度、等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还要仔细分析音乐作品体裁、地域、风格,把音乐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要挖掘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文化意韵,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进行欣赏。只有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不是片面的理解音乐作品,音乐诠释才会饱满,律动语言才能够获得理性升华。以《踏雪寻梅》为例,这首艺术歌曲简短而又具有高雅的意境。运用了连音与断音对比、强弱对比,附点与非附点对比等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并非是一味的教唱歌曲,而主要让学生采取多听的方式。同时加强示范,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欣赏,而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歌曲的风格。在对《踏雪寻梅》进行学唱时,学生应断音正确唱好。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通过对比连音唱法和断音,对不同的情感进行体会,促进歌曲的学唱。通过对力度对比的提示,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生动的演唱。我们在“体态律动”的时候,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不再是无节制的活泼跳跃,要在活泼中带着典雅,既要体现那种淳朴豪放,也要在欢快中带着含蓄,让律动在活泼的基调中,恰到好处的将动与静相结合,欢快中透着点典雅,透着点含蓄。只有把握住这些,掌握了要领,所设计的律动才更能够体现音乐作品风格,律动设计才能够算是相当成功的。
二、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
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能选一首曲目就进行律动教学,律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将“体态律动学说”运用于音乐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军旅歌曲《红旗颂》也应用律动教学,他还细心地按照歌词的意思,为学生们设计律动动作。然而,军旅歌曲舞蹈要求正规、威武,略带严肃地风格,这位教师将每个动作设计的像样板戏中所摆的造型,在律动的过程中,不禁引起学生们的阵阵笑声,整个课堂成为一堂音乐游戏,这样具象化的律动,在课堂上只能取得负面效果,根本就不符合体态律动学的本意。律动教学的审美作用,也很难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律动的设计一定不能够具象、沉重,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要与音乐的神韵相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欣赏四川民间歌舞《采花》的时候,歌曲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难点和重点。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以及风格,然后,让学生们聆听这首动人的曲目。结合音乐旋律创编踢踏舞律动,学生们的情绪受到感染,也跟着一起律动起来。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时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律动的设计要贴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心理意愿,会导致学生抗拒跟随音乐的律动。例如,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的设计比较夸张,而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会因为觉得律动动作比较幼稚,拒绝与老师一起律动,有的学生觉得律动存在有难度,由于羞涩心理、畏惧心理而刻意拒绝律动。因此,设计的律动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与性别特征,动作设计既不能够过于夸张,也不能存在较大的难度,要难度适中,动作协调,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学生才乐于接受。
三、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律动的体验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就算是律动的设计很贴切,教师也能够将动作示范的非常到位,但是,学生一直是处于观众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老师一个人律动,学生只是简单的观看欣赏,也不符合体态律动学习的本意。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教师做得再好,示范动作再到位,也不能够代替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只有亲身体验,音乐才能够从心中流淌。只有亲身体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音乐之中,美好的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才是体态律动的最终追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单单让学生眼睛和大脑参与体态律动教学,更要让他们用身体参与,这才是体态律动应用的重点。另外,体态律动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要在运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青春舞曲》这一课的学习时,基本上由学生独自随旋律完成填词的,老师几乎没有教唱一句歌词。教师教的轻松愉悦、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因为《青春舞曲》的歌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诠释了学生的心声,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这种情境与立意之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非常深刻。同时,优美的曲调和动听的歌词,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百唱不厌、百听不厌,这种美磁般的音韵和曲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四、结语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运用“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作品,体味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律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作者:韩晓凌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上),2013,(10).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强烈的节奏可以令人振奋,并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学习动作,更完善地表现动作的情感。而把音乐、体育、美育、教育融为一体正是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有以下几点:
1、 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伴以旋律健康、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铿锵有力的音乐,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练寓在乐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诱发了表现力和想象力,又活跃了课程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便于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艺术美,对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精神文明的一种需要,也体现了青少年举止文雅、风度潇洒、生理健康、心灵美好的精神风貌。
2、 调节准备活动,调动积极因素。
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围绕课基本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轻松多样的现代舞动作或韵律操,配以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编成一套简易、优美、易学的准备活动操,使学生在练习中始终情绪饱满,心情愉快。既达到预热身体、活动关节、调动情绪的效果,又发展身体协调,提高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由于体育课大多数是在户外教学,夏天烈日当头,酷暑炎热,冬天风寒天冷,往往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精神不振。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学生状况,适时选用音乐伴奏。如音乐游戏、律动操等,随着音乐进行活动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思想振奋、困意消除、寒意皆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技术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既喜爱又惧怕的。如跨栏、跳马、跳箱等。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呢?首先要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设计一些音乐辅助法。如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或跳马助跑练习等。在音乐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或“马”前起跳推“马”动作等等。这样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克服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对学生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缓解整理放松,消除身心疲劳。
在体育课中,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较大负荷的运动,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此时,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单一性动作,伴以优美新颖、欢快和蔼、抒彩较浓的音乐,如舞蹈中的小舞步或基本小组合的集体舞等,这样能够使学生顿觉春风拂面、精神焕发,达到放松紧张的神经和肢体,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现代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概述
19世纪末,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由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三部分组成,体态律动为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20世纪上半叶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被引入中国,也陆续翻译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专著和教材,并开始通过师资培养的方式逐步地向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进行推广。在体态律动的课堂上,教师反对单纯的动作模仿,而是鼓励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于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解放肢体和精神展现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体态律动的诸多优点,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和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和研究体态律动,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和发展,使体态律动的教学成果遍地开花。
二、体态律动的运用
1.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种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所学事物高效地学会和掌握。体态律动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气氛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2.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音符,让孩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每个孩子的想法不同,如果给他们每个人一个高音,他们就会表演出不同的音效,就会谱出一曲美妙的乐曲。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1)表演力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最活泼的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些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中引入体态律动,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肢体的律动去表达自己用心感受的东西,表演自己所想表演的东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调动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能力,进而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粉刷匠》的时候,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教师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表达出来,孩子们就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牢记于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2)反应能力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教给孩子的歌曲是通过孩子的表演反映出来的,并且大多情况下是即兴表演,这样,就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反应力,久而久之,对培养孩子的反应力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引导孩子们通过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4.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认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带到操场、舞蹈房,画上旋律,先给每个孩子发歌谱,让孩子们进行熟悉,然后带领孩子边走边唱。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提高音准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
三、体态律动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让孩子通过一些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动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进行表演,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首歌曲里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配合中,孩子的团结与合作意识得到了考验和培养。另外,一首歌曲可能需要几种乐器共同演奏而成,此时也需要孩子们的相互配合。
总之,随着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出版了许多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体现具体教学内容、展现不同特色的相关书籍,也发表了相关文献。然而,国内对其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丰富也较陈旧,对于如何教授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也很不充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体态律动将身体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表演的同时找到了音乐的乐趣。因此,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每一个小学音乐教育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