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律动音乐教学

律动音乐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律动音乐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律动音乐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7-01

一、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基本方法

音乐感受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其中分清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是感受音乐的基本技能。达尔克洛兹曾说过:“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图片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发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使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

二、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力的重要方法

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首先,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每次课前先准备一段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课时会有轻松快乐的感觉,然后让其在音乐中开始新的课堂。课件、图片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相应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其次,加强作品选择,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些最优秀的音乐材料。再次,要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律动教学,有助于孩子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引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在相同的阳光土壤中,一棵树没有两片完全相同颜色和走向的叶子”,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所以想象力也各有差异。而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而不同的声音能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孩子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听到不同音乐的他们在无意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音乐节奏明快,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活泼;有的音乐比较舒缓,孩子们表现的就会很安静;有的音乐节奏整齐,孩子们就会很有节奏地踏步。总之,不同的音乐能激发孩子不同的情感,情感不同理解力也就不同。

三、律动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主要方式

律动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活动。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抒展。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篇2

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应当做大概了解。律动的根本就是在教会学生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做到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知识。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律动教学的价值意义

律动按照划分标准而言具体分为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固定律动又称常规律动是在课堂中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展开,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适当的放松。小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集中力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提前准备,挑选一些与律动知识有关的内容进行游戏,让学生体内的活跃细胞被激活这样一来对节奏感的把握也就简单许多。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新的音乐歌曲的内容来进行节拍拍打,让学生轻松掌握音乐中最简单的舞步。即兴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即兴创作的律动节奏,除了教师的创作学生也可以进行律动创作。让学生的音乐思维模式被打开并且能够做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通过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律动教学可以摆脱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作为重点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会进行不断的知识技能训练。但是现如今的律动教学与此不同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希望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创造性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动作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设计出学生能够理解的音乐律动。

在律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让学生利用肢体进行旋律拍打,最常见的就是拍手和跺脚等动作。在一首歌曲中学生也可以自行切换肢体动作律动拍打以配合音乐中的旋律。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根据自己对音乐歌曲的理解来设计相应的律动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认知。这一举动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音乐旋律的理解更加深学生音乐情感认知和理解力。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一)通过节奏律动来体验和掌握音乐知识及技能

音乐课程学习中音乐的节奏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在音乐节奏的训练中会产生许多与旋律协调的律动,在律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注重音乐的实践性除了讲解理论知识更多的应当添加实践操作环节,给学生适当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听音乐唱歌曲跟着旋律进行节奏表演都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爱上音乐课程。律动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节奏感是关键所在,通过肢体动作拍打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律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来感知音乐。

例如在学习歌曲《长城谣》时可以设计拍手跺脚的动作来增加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曲风,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划桨的动作来感受划船中的动作和氛围,这样可以更为简单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掌握音乐歌曲节奏感的同时帮助学生肢体得到协调锻炼。

(二)通过律动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

音乐课与普通文化课截然不同教师如果按照文化课程的模式来进行教授必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律动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而学生也可以在相对轻松地氛围下吸收音乐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86拍的节奏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根据音乐歌曲进行86拍节奏的学习是很难掌握知识要点的,一味的用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授数拍子只能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望而却步。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准备好的音乐歌曲进行律动,放松心情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旋律。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86拍应该如何打拍如何唱。在大家都能动起来的前提下课堂的气氛变得越发活跃这种欢快的氛围自然能让学生身心放松并且学好音乐课程。所以音乐知识不应该与文化理论知识的教授方法混为一谈,应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三)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舞蹈来增加学生对律动的感知理解。音乐是通过声音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展示来表达对美的感情,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却也存在隐藏的联系,如果能够做到音乐与舞蹈的结合那么就是最为完美的美的融合。将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可以充分展示出其中的艺术气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感受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状态中,包括给学生进行示范性的表演,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找到音乐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应当分清主次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点培训,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律动教师往往会选择给学生的舞蹈动作表演适当的增加难度但是在难度面前很多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削弱学生的自信。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对挑选的舞蹈应当有严格的筛选,以简单大方好操作的舞蹈动作为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愿去接触音乐知识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方法已经逐步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律动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在这种律动教学方法下会逐步建立起独立思考音乐内涵以及音乐情感的能力让音乐教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当以律动为音乐学科的教学原则,争取让律动教学能够融合到课堂中去让学生逐步拥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本身具备的艺术气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具有专业素养同时道德品质也能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3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而律动成为了最直接,最受喜爱的一种形式。因此怎样有效的运用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音乐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的课程大致分为以下类别,即唱歌课,欣赏课,读童谣以及分支出来的表演唱和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律动表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静交替,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律动教学在唱歌课中的渗透

唱歌课是小学音乐课中的主体部分,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唱歌曲的原因之一。

1.1通过歌词内容创编律动

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课大多歌词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通过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创和设计律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唱歌课《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学唱这首歌曲对歌词有了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或分组为歌曲编创律动。例如“蓝蓝天空飞彩霞”可引导采用蒙古舞中的提手腕动作体现,将双手高高举起,左右提腕;“骑上我的小红马”和“挥动鞭儿唱起歌”这两句可采用蒙古舞骑马舞中模仿骑马动作和甩鞭子的动作体现。在创编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学习蒙古舞的基本动作。由于律动全部来源于歌词含义,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对记忆歌词也有了很大的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喜爱音乐,活泼好动,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现,只要教师稍加点拨,马上就可以融入到情境中,课堂氛围也就可想而知了。

1.2根据旋律线创编律动

在一年级的音乐课程当中涉及的音乐知识相对较少,还没有涉及到简谱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兴趣,基础等差别,不适宜在课堂上采用过多专业名词。因此让学生去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了解深入音乐基础知识就成为了一年级音乐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为了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演唱歌曲的音准,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跟琴演唱,反复唱,还要有旋律线,律动的辅助。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唱歌课《勇敢的鄂伦春》。在这首歌曲中不但有四度的大跳行进,还有两个音的交替行进。如果想有效地提高这首歌曲的演唱音准,应巧妙的采用以旋律线为基础的舞蹈律动动作,效果更佳。如“高高兴安岭,一片大森林”中的“一片”两个字的音为四度大跳行进,可采用双手交叉向上,到达最高点时手落下画一个大圈来体现,“翻山越岭,日夜巡逻,护呀护山林”的音为两个音的交替行进,可采用两手一上一下软手画出波浪线来体现,这样的律动既可以表现歌词“翻山越岭”又可以将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音准,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律动教学在欣赏课中的渗透

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中欣赏课的课堂纪律没有唱歌课好把握,这是由于欣赏课大多为器乐作品,没有歌词,一年级学生本身活泼好动,让他们静下来听,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这时律动教学就派上了大用场,律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抓住”了他们的手和脚,纪律当然就没有问题了。律动也成为了音乐课堂上组织教学最好的“武器”。

欣赏课中的律动大多以拍手、跺脚或模仿乐曲中的乐器演奏为主。按照节奏型设计合理的律动动作,教师的引导也尤为重要。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玩具兵进行曲》中,在每段音乐出现之前,教师都要做好引导,如“鼓号队正在向我们行进,全体乐手准备”,这一部分可以模仿鼓号队中的乐器来演奏。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表现不同的乐器,或自选了解的乐器表现。在下一个部分音乐出现时,可引导学生做踏步律动,表现队列在行进等。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模仿能力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单调的聆听和因为“坐不住”而无法完整聆听乐曲的问题。在边律动边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掌握乐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如演奏乐器,曲式结构以及作曲家想表达的含义等。、

3律动教学在童谣,活动课中的渗透

在童谣和活动课的学习中,律动教学也是很必要的。童谣大多朗朗上口,有固定的节奏型。每一种节奏型设计一种律动,让学生了解节奏型的区别,休止符空拍可用捂嘴动作提示或双手握拳敲击的动作表现。在例如四分音符处跺脚,八分音符处拍手等。律动教学比传统的一句一句教,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在玩儿中学。不仅掌握了节奏型,轻松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音乐教学加入律动,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的需求进行的。律动教学可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踩着音乐的鼓点儿跟着教师快乐的舞蹈律动,将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思维丰富的特点融入音乐课堂中,使学生在玩儿中学习,以愉悦的心情度过每一节音乐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