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出口贸易含义

出口贸易含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出口贸易含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出口贸易含义

篇1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韩剧;出口;借鉴

上世纪有西方人曾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这句话在当时听来是多么刺耳但又无法反驳,而现在,中国不仅可以出口电视机,而且可以出口体现着我们思想观念的电视剧,电视剧出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来说,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传播力、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中韩电视剧贸易的数据,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与韩国的电视剧进出口贸易长期逆差,其实在全球电视剧出口总额上我国也是这样。2011年韩剧的出口额为1.58亿美元,我国仅为2321万美元,而在2001年韩剧出口额仅为800万美元,由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同样作为亚洲国家,而且韩国是人口小国,为何韩剧的出口远远超越中国电视剧呢?韩剧出口额为何增长如此迅速?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韩剧出口贸易成功的原因

(一)“文化立国”国策的支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韩国国内文化消费的巨大现实需求,韩国政府就意识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与传播教育功能。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国策,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法律。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外,韩国政府还认识到管理体制在文化产业当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韩国政府在90年代初期就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后来政府为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文化观光部”。韩国还出台一些有利于电视剧产业发展的管理规则,如为保障制作环节资金投入,限定演员片酬上限;为保证韩剧的制作质量,鼓励制作长篇的电视剧长期播出,不给粗制滥造作品问世的机会等等。目前,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已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为韩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韩剧成功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政策,归功于政府及时立法并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

(二)制作品质精良。韩剧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它深入挖掘了人类共同的个性体验,传播了普世价值观,找到了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所以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韩剧多以爱情、友情、亲情、伦理和信义等为主题,弘扬正义与真善美。其题材多是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擅长挖掘儒家文化精髓,不着痕迹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注重在细腻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中传达出质朴纯真的人间情怀,展现出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德痕迹。韩剧制作质量比较精良,目前名列亚洲电视传媒之首,无论是剧本的选题、制作到拍摄中的镜头、画面的剪辑与衔接、音效,还是演员的妆容、服装和道具等,韩剧都表现出其细节决定品质的精神。

(三)制作与播出机制适宜。韩国电视剧实行边制作边播出的模式。在制作方面,编剧写好电视剧策划案并通过后,开始写分集提纲和前几集剧本,然后就开拍。播放过程中高度关注收视率,因为电视剧的长短是由收视率决定的,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电视台会不断调查观众的反馈信息,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剧情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沉浮以保证较好的收视率。在播出方面,韩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放基本上由韩国广播公司(KBS)、文化广播公司(MBC)、汉城广播公司(SBS)三家电视台来操作,首播电视剧不存在发行和选择电视台播放的问题,制作和播放形成稳定关系,所以韩剧不会像中国电视剧那样每年有大量剧集卖不出去,从而确保了投资方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环互动。这种边制作边播出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同时投入制作的电视剧数量,因而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电视剧的质量。

(四)品牌营销策略得当。韩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品牌营销策略得当,使其得以迅速打开国内、国际市场。首先,制作单位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定位明确,锁定女性观众,并将中国儒家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在其电视剧中,以虏获广大女性观众的芳心。其次,韩剧的编剧在编写过程中会针对出口营销的需要增加相关的元素。例如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便在剧中加入不少的中国元素,例如出现台湾、香港、上海等中国地名,台词上出现中文,配乐中选用中文歌曲等等。最后,制作公司以低价迅速开拓市场,在各国寻找强势媒体作为商,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策略,从而扩大韩剧的品牌影响力。

二、韩剧出口贸易的成功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一)电视剧本身质量的提升。首先,要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必须有好的剧本,那么必须突出编剧的作用,注重编剧人才的培养。中国历年热播剧的制作品质毋庸置疑,但更多的电视剧则多是粗制滥造,细节问题颇多,例如忽略配角、剧情漏洞多、台词不符合时展等等,更有许多雷人穿越剧、神话剧等。其次,应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国已经出口的电视剧大都是古装剧、武侠剧,现在都市生活剧相对较少,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猎奇的层面,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固定的消费群体,这是致命的缺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不乏普世价值观,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等观念应该在电视剧中多多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京剧、中医、国画等都是举世无双的东方瑰宝,我们应该学会深入挖掘,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国际化处理。最后,在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机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结合收视率与观众的反馈情况拍摄电视剧,虽然会给编剧和演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但对于提高电视剧的质量确实大有裨益。

(二)优化管理体制。电视产业作为一个媒介产品,是国家进行舆论控制的重要工具,它的生产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产权的双重影响,以前电视产业产权一直掌握在国家手中,电视剧的制作、播出与进出口都要受到严格的审查与控制,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资金流通不畅,产业链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到目前,我国电视行业已逐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但开放程度依然不够,我国电视产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须转变现有制度。

(三)创新营销策略,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出品、包装、发行各个环节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机的链条,市场推广效果不佳。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运作方式有关,电视剧实行多重销售,而这种多重销售的利益链条,分散和制约了电视剧市场发展,其中的商机,比如衍生产品及下游产品的开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放大。我们应当继续增强国家营销的力度,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最大化地利用国家资源和国家平台,推销本国的电视剧产品。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邀请国外知名演员参与演出,不仅可以获得目标国观众的好感与关注,同时可以增强我国优秀演员的国际化声誉;与国外公司联合制作,不仅可以学习其成熟的制作模式,也可以借用其已经打开的销售渠道与稳定的市场,对对方来说也是同样的。

三、结束语

韩剧出口贸易的成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但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比如其冗长缓慢的节奏本身就是一个缺点。而我国电视剧的“走出去”虽然现在成效还不明显,也不能说没有精华之处,比如我国电视剧的题材广阔、类型丰富,这点就是韩剧不可比拟的。为了扩大我国电视剧的出口,电视剧产业改革势在必行。中国要以平等、开放的姿态积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文化交流,要掀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培养起固定的消费群体,为国产电视剧出口海外打下广泛的文化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视剧出口海外不仅是电视剧界的事情,而且是与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相辅相成的。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作为中国电视文化的重中之重,电视剧将担负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冬,宋洁.韩国电视剧成功原因及启示[J].电影评介:影视营销,2007.

[2]卢焱.中韩电视剧制作机制差异分析[J].声屏世界,2008,(1):60-61.

篇2

隐含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是指某种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指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张晓平(2009)的计算表明,2000-2006年中国每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基本在30%-35%。Yan和Yang(2010)认为,1997-2007年中国每年碳排放的10.03%-26.54%是在生产出口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分析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原因,本文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上,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模型来研究2006-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减排对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计算方法描述

根据全国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可以建立能反映各行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使用情况的投入产出模型:

(1)

其中,x为各行业总产品向量,y为最终产品向量,为直接消耗系数或技术系数矩阵,表示行业j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行业的产品数量。

假设,则有:

(2)

其中,I为单位矩阵,为里昂惕夫逆矩阵或完全(包括直接和间接)需求系数矩阵。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有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完全消耗系数B表示行业j生产单位产品直接和间接消耗行业i的产品数量,具体矩阵为:

(3)

大部分现有研究采用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为,没有将中间投入区分为本国产品或是进口产品,这会高估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本文在参考Sanchez-Choliz 和Duarte(2004)的基础上,修正了里昂惕夫逆矩阵,即变换为,计算了除去进口中间产品后的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

行业i的直接碳排放量Ci的公式参考《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具体为:

(4)

其中,Ci为行业i的直接碳排放量,单位为万t。为行业i消耗能源e的标煤量,单位为万t标准煤,这里所用的单位转换是:1kg煤当量=29.3MJ,1亿立方米天然气=13.3万t标准煤。λe为能源e的碳排放系数,单位是kg/TJ,如表1所示。

行业i的直接碳排放量Ci除以增加值xi,就得到该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具体为:

(5)

行业j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Ci乘以其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ij,就得到该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矩阵,具体为:

(6)

设zj为行业j的出口贸易额,则行业j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

(7)

设z为当年中国货物贸易总出口额,为出口结构矩阵,表示j行业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则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

(8)

由公式(8)可知,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3个: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vj、行业出口结构、总出口额z。根据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可表达为:

其中,“0”表示基期,“t”表示比较期。I为强度效应(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R为结构效应(出口份额的影响),S为规模效应(出口总额的影响)。I/C、R/C、S/C分别为这三个效应的贡献率。

二、数据来源及行业合并

鉴于2010年能源数据尚未更新,本文研究的年份为2006-2009年。投入产出数据来自OECD2009年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它提供了最新的200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出口贸易数据来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和《国别贸易报告》,各行业消耗的能源总量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农、林、牧、渔、水利业增加值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工业行业增加值2006年和2007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8年和2009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计算得来。

为了使计算时所需的各行业数据相匹配,本文将《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出口商品分类章”、《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和“OECD行业分类国内流量表”合并为15个行业,并用合并后的行业简称表示。它们分别是:(1)农、林、牧、渔、水利业;(2)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3)采掘业;(4)纺织、服装和皮革业;(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6)杂项制品业;(7)造纸、纸制品、印刷、出版业;(8)化学及其相关工业;(9)橡胶、塑料制品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贱金属及其制品业;(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业;(1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其他行业。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公式(7)输入相关数据得到2006-2009年各个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对每年所有行业的碳排量进行加总得到当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计算表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6年的 234192.53万t减少至2009年的180900.56万t。

利用公式(9)-(12)输入相关数据得到强度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的贡献值。

由表2可知,强度效应最大,其贡献值为-62447.97万t,贡献率为112.33%。这说明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各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了62447.97万t。利用公式(6)输入相关数据得到中国出口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各行业平均碳排放强度从2006年的2.852万t/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2.086万t/亿元。

其次是规模效应,贡献值为9156万t,贡献率为-16.47%。中国各行业出口总额从2006年的77594.59亿元升至2009年的82029.69亿元,这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了9156万t。但由于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总效应为-55592.94万t,因此贡献率为负值。

最后是结构效应,贡献值为-2300.97万t,贡献率为4.14%。说明出口结构的改善减少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利用计算得到行业出口结构,结果表明:2006-2009年,完全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和皮革业出口额所占比重从18.6%下降到17.7%,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从8.8%下降到6.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从1.0%下降到0.8%;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行业如农、林、牧、渔、水利业出口额所占比重从1.7%上升到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4.0%上升到5.0%。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LMDI法将2006-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强度、结构、规模三种效应。结论是:强度效应贡献率最大,说明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是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贡献率较小,但仍说明出口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规模效应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虽然出口额的增长使得碳排放增加,但由于强度和结构效应,最后总的碳排放减少。以上研究表明,中国要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必须从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适度减小出口规模、改善出口结构这三方面做起,而后两者可以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 (2), 234-242.

篇3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发展本国汽车工业,迄今历史并不长,但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日本汽车产量为1156.4万辆,第三次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出口总量为672.7万辆,占国内汽车总量的58.2%。目前日本已拥有丰田、本田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与日本相似,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也不长,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但目前韩国汽车却在世界汽车制造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拥有现代、起亚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2006年韩国汽车行业全球销量581万辆,其中国内销量仅为115万辆,产品以外销为主,国外市场的增长已成为韩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纵观日韩两国汽车出口发展的历程,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与两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分不开的。积极有效的贸易政策为汽车产业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汽车出口的增长。日韩的经验对于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弥足珍贵。

1.通过政府补助、优惠财税等多项激励政策促进汽车出口。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出口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出口的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日本官方金融机构长期为汽车出口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韩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激励政策来推动汽车出口。在汽车产品出口初期,为了使本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韩国政府给予大汽车公司卖方贷款。另外,韩国政府还向整个汽车工业提供中长期出口工业设备贷款。此外,对于汽车出口企业,韩国政府还采取税收减免、优先分配外汇和进口限额、简化出口审批手续等政策给予支持。

2.注重汽车出口品牌的培育。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汽车自主品牌的培育,一方面,积极推进汽车企业的规模调整,通过促进汽车出口企业的内部合并与外部联合来提高汽车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鼓励汽车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拥有自身知识产权,最终培育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日本政府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得日本目前拥有丰田、本田等多家知名汽车品牌。韩国政府也注重汽车品牌战略,企业依靠政府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通过兼并和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技术引进和坚持不懈的国产化,培育自主品牌,最终形成现代、起亚等国际知名品牌。

3.引导和鼓励汽车产业自主研发,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发、委托研究、技术咨询、人才培训、专利转让、项目资助等形式,加快汽车产品更新速度,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2002年,日本大学的研发费用为100.5亿美元,占总研发费用的27%,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研发费用为242.62亿美元,占总研发经费的66%,产业界研发费用为23.9亿美元,占总研发经费的7%。日本政府大规模投入研发经费和研究人员,使得日本的汽车产品从理论设计到转化为新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只相当于欧美的2/3,日本每隔4-5年就有一批新车上市。韩国政府一直注重汽车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鼓励本国企业在坚持掌握企业主导权的同时,与美、日等国家的企业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形成自主开发新车型的能力。

4.大力推行海外投资战略,开拓国外市场。为避免同欧美国家在汽车产品上的贸易摩擦,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厂,将一部分汽车出口能力转移到其他国家,再向欧美国家出口。同时日本政府还鼓励企业与欧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日本汽车,这就是日本近年来虽整车出口量受到限制,但实际其出口趋势有增无减的原因所在。目前,日本在亚洲、欧洲、北美、中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建立了生产装配基地,生产能力和出口网络遍及世界。韩国企业在推行海外投资计划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国外广设销售点以扩大出口,例如,1988年韩国在美国建立了280个销售点,在1990年猛增到420个。

二、我国汽车出口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增长迅速,汽车出口的目的地已涉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汽车整车出口而言,出口数量和金额持续大幅增长,2002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率都在90%以上,并从2005年开始实现汽车整车出口数量大于进口,2006年出口34.3万辆,2007年出口61.2万辆。对零部件出口来说,2005年起我国连续三年实现了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大于进口,产品也从售后配件市场开始进入国际贴牌生产市场。尽管我国汽车出口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却存在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目前汽车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品牌缺乏、集中度低、技术空心化、海外投资扩张不足等问题,导致出口持续竞争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问题都与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政策存在的不足具有密切联系。

1.出口政策过于注重数量的提升,而非出口自主品牌的培育。我国汽车出口政策过于注重出口数量,出口的准入门槛不高,导致汽车出口企业集中度较低。这种状况必然不利于我国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的成长和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我国有出口记录的汽车企业共计1465家,其中出口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36家,仅占总数的16.1%,还有500多家企业的出口记录是个位数。2006 年12月31日政府出台《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后,从事汽车出口的国内企业数量大幅减少700 家左右,但相比发达国家汽车出口企业的集中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到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的CR3(规模最大的前3家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只有48.76%,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CR3都在80%以上。汽车出口企业集中度不高不利于我国企业自主品牌的成长,使得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难以与汽车跨国巨头相抗衡。由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来看,2007年我国汽车产品的RCA值为0.40,这表明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依然较弱。

2.出口激励政策过于单一,融资支持政策不足。我国通常主要采取出口补贴来鼓励国内汽车的出口,这使得出口数量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但在加入WTO后,该优惠政策发挥的作用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汽车出口品牌的培育日益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品牌培育过程是一个资金不断投入的过程,因而融资支持政策在各种出口激励政策中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九五”以来,国家已不再给轿车企业投资,企业要开发生产新车型,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只能从银行贷款或是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筹措。近年来国内汽车厂商纷纷投资新的生产线,开发生产各种新车型,资金准备早已力不从心,国家有关汽车出口融资支持政策的不足严重抑制了出口数量的增长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3.汽车产业政策与出口政策未能有效结合,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不足。我国汽车产业政策长期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导致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品牌,反而使得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站稳了脚,这必然不利于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国内市场汽车产品中,除长安、奇瑞等为数不多的本土自主品牌外,更多的是国外汽车品牌。截至2008年,国外主要汽车企业在我国累计申请的专利数量,约是国内汽车企业专利总数的5.6倍,我国汽车工业面临“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4.海外投资引导与支持政策不足。目前我国政府未能在汽车企业海外投资中充分发挥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经常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争取出口订单上竞相压价,在争取海外收购上竞相抬价,导致汽车企业难以有效开拓国外市场,实现跨国发展。这与日韩企业形成鲜明对照,日韩企业在国际化业务上形成了完善的协调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企业之间形成了灵活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引导本土企业有序地参与海外竞争。

三、日、韩汽车出口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的贸易政策环境与日、韩当初所处的环境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照抄“日韩模式”。但日、韩汽车贸易政策对我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考察日、韩两国汽车贸易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日、韩汽车出口政策在汽车生产及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鉴日、韩汽车出口贸易政策,并结合当前我国汽车出口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明确实施适当的保护和扶持不是最终目的,保护和扶持的目的是提升汽车出口竞争力。在当前我国汽车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采取促进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借鉴日、韩的做法,给予汽车生产企业必要的财税支持和税收减免,鼓励汽车产品生产与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一定的出口优势进驻国际汽车市场。同时应该注意,日、韩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并不是全面的封闭式静态保护和扶持,而是适度的有限度的动态保护和扶持,即这种政策既要保护本国汽车企业在出口中不被其他国家汽车工业强大的竞争力压垮,又使其在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焕发企业自身潜能,达到迫使企业在竞争创新中生存壮大的目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依据汽车产业的发展时期与环境及时调整汽车贸易政策,汽车产业所处的发展时期和环境不同,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应有所不同。

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并购与重组,提升出口企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国际汽车企业之间的兼并成为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潮流,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因而政府更有必要引导企业并购与重组,以应对加入WTO后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由日韩模式来看,其汽车出口的崛起都与自身国际知名自主品牌的形成密切相关。日本拥有本田、丰田等知名品牌,而韩国则拥有现代、起亚等自主品牌,相比之下,我国的汽车出口自主品牌还较为匮乏,而且已有品牌国际竞争力不足。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国际汽车企业相抗衡,政府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国内汽车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资产规模和力度。

最后,重视汽车产业科技政策的实施,为汽车出口奠定良好的技术优势。汽车工业需要巨大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我国汽车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无力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因而需要政府扶持。对此,我国政府可以借鉴日韩模式,加大提供支持研究与开发的生产补贴力度,或直接设立研究机构进行情报收集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或大量投入基础性的科研资金,充分调动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组成研究网络,以抢占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部分制高点,建立自主研发体系,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关洪涛,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姜始沅,中韩汽车出口战略比较研究,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蒋再波,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分析与对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刘洁,世界汽车产品贸易特点分析及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

[5]孙广皓,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战略及策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