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①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强化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规范。作为职前幼儿教师培养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实训课程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未来幼儿教师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情况如何,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实训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1.1 实训课程目的的迷失

通过参与“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教学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实训课程的目的偏离了其本意原点。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的目的本应落脚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绝非单纯的掌握技能。而教师及参训学生往往按照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模式出发,浅显的理解为实训课程及技能训练,“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这种重技能,轻实践能力甚至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目的观,直接限制和制约了其实训课程的开展,影响其实训课程实施的质量。

1.2 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的单一

“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实训方式变化相对较少,比较单一。其实训内容以蒙台梭利教具名称的介绍及各领域工作展示为主,其实训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练习”传统方式进行。由于传统的课程模式在教师和实训学生中的固有影响,教师和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突破传统,对实训课程的内容及实训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也未能站在高级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深入分析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实训目标,更未能提炼适合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训项目主题及实训方式、步骤等实训方案。沿袭传统的理论课程模式并未带来实训课程实施的方便,反而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实训课程资源丰富与开发利用的失衡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拥有的实训资源及课程资源很丰富,但却缺乏有效利用。其拥有60平米的校内实训室,137件套的蒙台梭利教具,木质地板、可移动投影及适用于教学的DV,此外还与本地及外地多家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之家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大量的符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幼儿教育资源,充盈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但实训教学仅将学生限制于校内蒙台梭利实训室经典的88件教具操作,缺乏对校内其他教具、校外实践基地及日常生活中大量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虽然为便于学生课下练习,每个实训班除了课上进行实训外,还安排实训辅导时间,但因为教师和学生没能理解蒙台梭利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髓,将其教育教学理念与现实生活整合,对教具教学等进行创新与拓展,致使学生对蒙台梭利教具操作失去兴趣,实训辅导时间的安排也形同虚设,产生了实训课程资源的丰富,但其开发与利用欠缺的矛盾。

1.4 实训课程师资短缺

“蒙台梭利教育”是专业行会开设的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随着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在国内外幼儿园实践中广泛运用而成为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训课程之一,因其专业性、实践性、规范性要求较高,所以对承担本实训课程的教师要求也较高,需要参加行业协会的培训,并且具有一定蒙台梭利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经考核合格才能持有不同级别的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证,自2009年开设本课程以来,仅有3名教师持有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证,每学年需承担近150人次的实训任务,每次实训班级人数限制在15~20人,并且除了课上实训教学外,课下需要根据每个实训班级特点每周至少安排1次课下实训辅导。与参训学生及实训教学工作量相比,“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的师资相对短缺,超负荷工作维持实训课程的开设与运转。

2 有效的实训课程实施的对策

2.1 统筹明确实训课程的目的

为了有效的扭转当前“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实施的困境,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应用型学前教育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挖掘蒙台梭利幼儿教师所需知识、能力及素养等,积极探索和构建适于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目标。只有在实训课程中融合了情感态度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才能将教书育人落实到位,才能更深层次地还原学生为完整的人,进而实现“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目的的本真回归。

2.2 改革与探索多元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

对于当前“蒙台梭利教育”实训课程内容与方式较为单一的困境突破,需要对实训项目内容及实训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首先,更新教师和学生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课程教学认识。课程内容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其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蒙台梭利教育”实训目的,提炼“蒙台梭利教育”课程的实训内容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蒙台梭利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训、蒙台梭利教师素养要求及实训、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观察与评价、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家长工作的开展与实训、蒙台梭利班级管理及实训等。第三,勇于创新,创建新实训教学模式。实训课程不是“教”知识、“练”技能,而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模拟的真情境与训练场,让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反思,在体验中与教师交流互动,共同成长。

2.3 健全实训课程的督导与管理

完善的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制度及体系,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实训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丰富但开发与利用度不高的矛盾,提升实训课程实施的效果及质量。②第一,完善的实训课程督导及管理制度。涉及实训课程文件与实训课程质量期初、期中、期末等各项教学检查制度,实训室开发与利用督导与管理制度等。第二,健全的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机制。明确实训课程督导与管理的学校层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等各级各类督导机构及职责,充分整合各级部门及人员对实训教学的保障资源等。第三,充分发挥督导与管理对实训教师及学生参与实训教学改革的激励作用,及时解决实训教师和学生在参训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有效促进实训课程的监督与管理。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实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实训课程实施效果。为弥补实训课程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首先,从招聘时优先考虑有行业培训或行业实践经历的人员。其次,对在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行业资格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第三,外聘本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教学。

L鼙疚南?012年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jg2012033研究成果;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GJJG207研究成果

篇2

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是以检查为手段,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考核内容及要求

(一)舞蹈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舞蹈表演(4分钟内)。在教师所教授舞蹈中选择任意一个综合表演组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自选舞种、题材,自备音乐、道具、服装。如手臂动作《对不起,没关系》、《我和老师学舞蹈》、《小花猫上学校》、《小青蛙找家》等;(2)必选项目――即兴舞蹈创编。抽签选题,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即兴创编主题:小娃娃跌倒了、小鱼、学做、快乐的小鸟、小松树、小孔雀、小猫、蝴蝶花、印度幼儿舞、藏族舞蹈等。

2.考核要求

舞蹈动作到位,动作与动作衔接自然、舒展;符合该舞蹈组合的基本韵律和特点;动作合拍,节奏感强;表情符合舞蹈表达的思想,有一定的舞蹈感染力。

(二)视唱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选择任意一首儿歌进行视唱(5分钟内);(2)必选项目――即兴视唱。抽签选题,在规定时间内识谱视唱。即兴视唱项目:《小红帽》、《火车开啦》、《两只老虎》、《小雨沙沙》、《粉刷匠》、《打电话》、《欢乐颂》、《玛丽有只小羊羔》、《上学歌》、《新年好》等。

2.考核要求

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音准、节奏正确;音色圆润流畅,吐字清晰;演唱作品完整且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琴法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选择任意一首曲子进行弹唱(5分钟内);(2)必选环节――即兴伴奏。规定时间内抽签选一首儿歌即兴伴奏。即兴伴奏项目:《粉刷匠》、《新年好》、《要做好学生》、《小星星》、《交通警察》、《国旗国旗真美丽》、《铃儿响叮当》、《雪绒花》、《老麦克唐纳》、《湖上天鹅》、《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

2.考核要求

弹奏连贯流畅,姿势正确;弹唱配合协调统一,技术熟练;富有艺术表现力且能完整演奏一首幼儿歌曲。

(四)绘画

1.考核内容

作品题目自拟,表现主题不限,但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如可以选择动物、植物、人和其他一切事物表现爱、人性、希望、幸福、悲伤等主题。主要考核绘画的构图、色彩、技法等绘画元素。作品说明部分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思路或者来源,以及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刻描述。

2.考核要求

熟练运用简笔画技法塑造物体形象;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构图均衡、饱满,富有童趣;能够深刻描述作品的构图、思想、色彩、寓意和创新点。

(五)幼儿故事讲述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任意讲述一个完整的幼儿故事(5分钟内);(2)必选环节――即兴创编。在规定时间内抽签选三个词项,以此为主题进行故事创编(不少于3分钟)。即兴创编词项:苹果、香蕉、猕猴桃、芒果、碰碰车、火车、飞机、轮船、小花猫、小松树、小兔子、大黑熊、长颈鹿、大森林、天空、草原、小河、农场、村庄、田野、电话、电视机、冰箱、幼儿园、老师、好朋友、拖鞋、睡衣、洗澡、洗衣服、书包、图画书、铅笔。

2.考核要求

能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脱稿讲述;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能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技巧表现人物的对话、性格和思想感情;体态语要自然得体。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对故事进行续编、改编、扩编或者缩编,但任何改变必须得当,主题不得改变。

二、成绩评定方式

每项考核项目至少由两位以上评委负责给出等级分。每项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69分为合格,70分~79分为中等,80分~89分为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考核项目的平均值为学生技能考核综合成绩。下面以“舞蹈”环节的评分标准为例,其他各项技能考核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考核方案实施细则

篇3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切性

目前,新升本院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更新课程设置,积极与幼儿园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和调整,制定合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适切性问题显现出来,如: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等问题。本文从目前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新升本院校课程适切性的含义

布鲁贝克对课程的适切性做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有必要对学术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考虑做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先从课程的选择开始,因为学生对课程‘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乍一看,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教材要进入课程领域必须通过适切性的检验。这种标准的困难在于它过于简单化,只有当人们提出了适切性的对象问题时它的复杂性才显示出来。因此,当人们提出了下列问题时,问题就大不相同了:对谁、对什么或多长时间是适切的?适切性的对象是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是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还是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善?此外,适切性的对象是短暂的现时,还是长期的未来?”[1]即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内容等符合社会、文化及个人某些方面发展需要的性质,它表达了社会及个人对课程功能的某种期望。具体而言,新升本院校课程的适切性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强调课程与教育对象之间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组织适切性指的是新升本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组织安排课程;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要恰当合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要求课程能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升本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课程适切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课程选择的适切性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新升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盲目从众,多为专科课程设置的翻版或更多参考国内著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相同的课程不能同时适切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教育对象,同时也不能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要求。此外,很多新升本院校不能根据学生需要调整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其选择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导致课程不能适切社会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问题

教学改革及知识的更新步伐很快,但很多新升本院校的大部分课程还停留在已有的信息层面上,课程内容更新过慢,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相关知识,缺乏时代性、新颖性,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过分强调内容介绍,缺乏方法指导,使学生难以理解。部分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程显得空洞乏力且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这种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适切性问题

部分新升本院校不能处理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专业课必修课比例过大,对专业基础课重视不够。部分院校专业必修课过多,专业选修课较少。有的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2]

(四)课程组织的适切性问题

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缺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开发,很多高校在课程组织上停留在各课程之间不相往来的水平上,课程间不能做到很好的整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各自为政,缺乏整考虑,易造成学生重复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多维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展。这样的课程组织不能最大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基本能力的需求。

三、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适切性的有效策略

(一)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人才需求呈多元化、应用型和专业化的特点,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由于课程比重不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指导力量薄弱以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必须作出改革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的基本思路有创新观念以建立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结构以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的“双师化”进程,实行高校及幼儿园“双导师制”,协调各类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构建“园校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共赢。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师学前教育本科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学前教育实践相脱节,毕业的学生学科专业应用性差,大多只能从事理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是指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教师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学有专长”。目前,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幼儿园在办园渠道、办园模式、办园条件、教育特色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办园渠道方面,在地方政府办园的同时,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发展幼教事业,从而形成了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正规和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办园模式方面,由于大教育观念的形成,早期教育概念的扩大,0-3岁婴儿教育已逐步纳入幼儿园教育的范畴。因此,涌现了3~6岁全日制幼儿园、0-3岁托儿班、亲子园等多种办学模式。在教育特色方面,出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双语教育、蒙氏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等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呈现出这样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需要,以期培养有不同专长的幼教专业人才,如英语教育类、艺术教育类、特色教育类等。这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长,充分发展个性,同时也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学生素质的需求

由于新升格本科院校多为二表本科招生,且部分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招生时是按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成绩偏低,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专业基础课设置教学。

1.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特点和本学科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建构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系统化的内容体系。如五大领域教法课的理论部分整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课程论等课程组教师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避免了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

2.调整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内容的比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历层次特点,对纯理论知识和高深的原理作适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做到深入浅出;适当增加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有关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可操作性强的内容,以使学生学了有用,学得有趣;注重引入本学科最前沿性的新知识,以弥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的特点。

(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适切于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变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具有课程指导意义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及理论。如儿童发展的整体观、儿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理念等,[3]现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新升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脱离现阶段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这就需要调整改进课程计划,加强新的教材编写和建设。同时还应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形成团队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以期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