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后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建筑是为人营造居住环境的建筑,是为了让人们居住的,后现代建筑发生在工业大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人的居住环境的功能性,即实用性。让建筑不仅舒适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使后现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加温馨,并且展现多姿多彩的功能之美。例如,后现代著名建筑——上海杨浦大桥,它是一条斜拉桥,该桥梁不仅实现了其实用的功能性,且在受力合理,节省耗材的情况下,使建筑轮廓流畅,形态优美。这座桥梁是功能美的代表之作。
二、结构之美
后现代建筑突破了现代建筑的几何图形结构,使建筑结构更加新颖,精致,美观。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一个圆形巨大的建筑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它就是巴克敏斯特·富勒(美国伟大的艺术家、发明家、设计科学家,1895-1983)设计的美国馆。美国馆圆球直径76米,三角形金属网状结构合理地组合成一个球体。整个设计简洁、新颖,没有任何多余的材料,建筑就像一个精致漂亮的水晶球。他把圆球建筑与哲学思想结合: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物质构造是圆形和球体。圆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基础型,它也是最小和最大物质运动轨迹的形体。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巴克敏斯特-富勒在其圆球建筑中也表述着:地球和人类应作为一个互为作用,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体现着其内在意蕴的美。圆球建筑便是以“无一定尺寸限制的结构”为概念,不连续的和连续的伸张力相结合,以最小的材料和最合理的结构、最小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内部空间。即以最大限度利用能源,以最少结构提供最大强度。展现了后现代建筑的结构之美。
三、韵律与节奏之美
韵律与节奏,是指同一个图案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中,重复出现所产生的运用感。由于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秩序美感,所以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后现代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穿插和叠加。其中引起的渐变构成和发射构成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例如,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作品水户艺术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馆中央有一个很高、很怪的标志塔,其在多方面显得标新立异,这个塔同样是一件赋予韵律与节奏感的建筑,标志塔有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根据一定的组合形式,一直盘旋到高处,就像一首有节奏的音乐。
四、色彩之美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色彩方面的创作,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长期生活在一片灰色的城市中的男女们,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混凝土的世界,他们被这种所谓的色彩厌恶了。他们需要发泄,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大面积的使用艳丽纯色,直接明了,这样的建筑赢得了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
例如,洛杉矶的太平洋设计中心,该建筑的设计仍然遵从密斯的玻璃外墙和钢结构思路,但融入了更多的技术。这座大厦被构思成为一个蓝色的独立的物体。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耸立于由小房子构成的海洋中的蓝色远洋巨轮,或一条海洋中的大鱼。其众所周知的绰号——蓝鲸,表明它在公众印象中占有不容置疑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座纪念性的里程碑建筑。
五、奇异之美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应运而生。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表现后现代建筑奇异之美的例子。
六、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即是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后现代建筑中的地方性风格倾向,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的代表。芬兰天才阿尔瓦·阿尔托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是建筑师的想法,其建筑作品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亲切温馨,而非工业时代机器的产物。其中,他的代表作芬兰珊纳特赛罗镇中心建筑,可以说是阿尔托风格的代表,小镇中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用红砖和木结构建造而成,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非常协调,人们在去往市镇中心的路上始终能感觉到主楼的存在,进入主楼却感觉不到主楼的存在,这就是其妙处。
七、材料之美
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2、后现代形式适合当代人的心理要求
现代艺术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早期工业化的需求,这种文化从起源就带有反人类的背景,将人们从圣洁的教堂里驱除逼入恶臭的工厂车间,将人们从对天堂的美好幻想中押运到残酷的现实中。将弯曲反复的自然曲线的审美流放到僵硬的直线形式。这种文化的背后是人性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一种的直接的难于理解的抽象关系,而是一种亲切的、民俗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人文关怀。后现代实际上中和了这样一种矛盾关系,它可以将的现代文明形式与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一种表象畸形的延续,目前短时间里满足了人们掩耳盗铃般的虚荣心。现代艺术终将成为历史,当代的文化对现代艺术是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叛逆,在当代的文化体系里,体现了后工业的文明特征。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的感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非传统性,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和虚拟的多重的文化空间中,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可以在虚拟的时间中领略时间的变迁和展望。如此多的感受和体验,使得我们的审美体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时间和空间中不在是单一的线性的感受,而是多种交错的复杂的感知体验。人们并不在乎这种体验的真假,不在乎这种文化的伦理性,人们只是一味的去咀嚼,并不在乎它的味道。我们千辛万苦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然后笃信它是真实的。“生态”这个词不应该只是存在与自然里,目前在人的文化意识层面,“文化生态”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且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了我们急需拯救的对象,恢复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伦理成为了每一个民族需要面对的刻不容缓的课题。如果我们丧失自己的文化道德,作为一个种族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现实中这种文化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当下我国民族文化的标签。这种杂交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发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需求。当下文化的审美也不是纯粹的视觉形式,逐渐的过渡到一种体验,一种综合各种感觉的深层的体验,成为了当下所谓的美感形式。欣赏者从主要通过审美知觉的视觉感知,过渡到通过身体的亲身体验去形成特殊的艺术感受,是除了视觉之外还要综合触觉味觉等综合的知觉体验。这是当代的艺术家需要去尝试和感悟的。艺术的语言体系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多角度的阐释理解一个本质的现象,文化呈现了爆炸式的罗列,没有答案成为了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