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给长辈敬茶礼仪,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陕西省韩城一带的青年男女由相见到成婚,每一步都要用茶来牵线搭桥。男方长辈带小伙子第一次去女方家中说合,称之为“相亲”。两人见面之后,经过互相介绍和交谈,若姑娘相中男方,姑娘的父母便会当众高声喊道:“叫娃(女儿)过来给她叔(伯)敬茶。”此时,姑娘便要一边敬茶,一边对男方称呼尊称,这叫“改口”。相亲之后接着便要“定亲”。定亲仪式是在男方家中进行。午饭前由姑娘依次给男方家中长辈敬茶,先由姑嫂倒茶,再由姑娘双手一杯一杯地送到长辈手上,这叫“认亲”。
福建泰宁县上青乡的王岭村,茶与婚姻的关系极为密切。每当村里有人办喜事,在新郎来迎娶的那天一大早,村里各家各户都会摆上一碗香茶放在大门口的桌子上。新郎进村后,首先要把这些茶喝完,只有把这些茶喝光,新郎才可把新娘接走。若是外地的姑娘嫁到王岭村,也同样要喝完各家各户门前桌上摆的茶,据说这种习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目的是为了新娘进门后能和村里的左邻右舍的关系处得融洽一些。
湖南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闹新房喝擂茶”的习俗。新婚之夜,当闹新房到时,大家便嚷叫着要新娘新郎亲自打擂茶待客。此时,大嫂们便嘻嘻哈哈地把擂钵塞进新娘怀里,小伙子们打打闹闹地把擂捶塞进新郎手中,于是,大家又喊叫“公爹”(新郎的父亲)把茶叶、红枣、芝麻、生姜等放入钵内,小伙子们便七手八脚地拥簇着新郎用擂锤到擂钵里去捣,而新娘和新郎在众人的推搡下,擂锤和擂钵又难以配合,有的小伙子还不时往钵里添水,直捣得汁水四溅,弄得一对新人狼狈不堪,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嬉闹了一阵子之后,此时新郎的母亲便会出面向大家说一些恭维的话,立即把擂钵拿进厨房,经过一番加工之后,然后端进新房内,让闹房的人们畅快地喝了起来。
湖南衡阳一带,有新婚圆房时的“和合茶”和“吃抬茶”的习俗,更是别开生面。喝茶时,让一对新人同坐在一条板凳上,相互把左腿放在对方的右腿上面,新娘用右手搭在新郎肩上,新郎则用左手搭在新娘肩上,空下的两只手,以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于其中,斟满茶后,闹新房的人们依次上去品尝。这种茶叫做“和合茶”,蕴含着祝福新婚夫妇日后和和美美,合家欢乐。“吃抬茶”则是一对新人共抬茶盘,上面放着摆满的茶杯,新婚夫妇走到客人面前,恭请饮用。在喝茶时,闹新房的人需要说出四句赞语(吉利话),方能饮用。
青海地处高原,气候比较寒冷,是个不产茶的地方,然而,茶与青海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地就有“以茶代菜(饭)”的风俗,民谚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把茶看作人生的第一需要。尤其是在喜庆婚嫁中,茶确起了很重要的媒介作用。青海人在婚礼中“走茶包”的风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凡是提亲说媒的,媒人必定要带上红纸包的茶叶包,到女家求亲,叫做“提话茶包”。如果女方家认为媒人提亲的情况可以考虑,则暗示媒人可以送来正式茶包若干份,分别送给女方的舅舅、伯父、叔叔等主要亲属,这叫“二回茶包”。后经女方同意,则送去“三回茶包”,用红纸包成两包,并用红丝线连在一起,外贴喜字,其中还要包两粒红枣,又称“红枣茶包”,这就意味着这门婚事已有一个美满圆合的结果。待男女双方择定吉日成婚送聘礼时,又要带上两个红纸包的茶叶包。在这里,茶叶既是男女婚配的定情之物,又是一个“月下老人”了。
云南凤庆县诗礼乡有一种喝“离婚茶”的习俗,也很有趣。这种茶也叫“好说好散茶”。离婚的双方选择一个好日子,提着两包茶叶到村里一位老长辈家去,谁先提出离婚就由谁负责摆好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这时,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喝下。
第一杯茶,如果男女双方都不喝完,则证明婚姻生活还有余地;如果喝得干脆,则说明要继续生活的可能性就很小。
第二杯茶,是泡了米花的甜茶,据说是长辈念了72遍的祝福咒语,能让人回心转意,从此和睦。如果还是被男女双方喝得见杯底的话,那就继续喝第三杯。
第三杯茶,是祝福茶,在座的亲朋好友都要喝,不苦不甜。这杯茶的寓意是,从今以后离了婚的双方各奔前程,是苦是甜由双方自己选择。喝光了这三杯茶,主持的长辈便唱起一支古老的茶歌,旋律婉转,让人心伤,如果男女双方此刻心生悔意,握手言和,便要再喝三杯茶,以表示重归和好,白头偕老。
上海市郊一些地方,还有一种“吃糖茶”的婚俗。凡婚娶人家,在新娘过门之时,婆家须先泡一杯放入爆米花的糖茶,然后再沏一碗江南名茶,以示公婆盛情欢迎新媳妇上门,今后成为一家人。
江浙民间,男女定婚时,男家要赠送盛有茶叶的锡茶罐两个;鄂南一些地方,男女相约定婚时,要喝“定婚茶”;结婚之日,女方要专备茶箱或茶罐,称谓“陪嫁茶”;闽南等地,当地姑娘若相中对方男子,答应可下聘礼内有茶叶四包,叫做“下茶礼”;粤东地区,新婚之夜闭门时,一对新人要唱“同心茶歌”,以示甜甜蜜蜜同心,白头偕老一生。
茶在整个婚姻礼仪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充满着意趣盎然的人情味。
茶为媒的婚俗,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非常盛行,极为有趣。
居住在云南的德昂族有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每当春茶满山遍绿之时,德昂族的青年男女便互相邀约,成群结队上山采茶。若是哪位小伙子看上了某位姑娘,就可以主动靠上去帮她摘茶,姑娘如果有意就会热情地与之交谈。几天以后,小伙子就会托好友给姑娘送去一包茶叶“传情”,姑娘若愿意发展关系,便会将茶叶收下,否则会委婉拒绝。当姑娘收下“情茶”后,小伙子便可以大胆地“串姑娘”――光明正大地到女方家中,坐在火塘边与姑娘谈情说爱了。女方父母还要热情接待。当恋爱成熟后,男方的父母便请媒人带上两包用红纸包的茶叶,到女方家公开说亲。
生活在滇南的拉祜族,当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中说亲时,首先在送给女方的礼物中,必须要有一包茶叶和两只茶罐,而女方家则要通过品尝男方家送来的茶叶,以评判男方的劳动本领如何,在拉祜族流传有“没有本领种不出好茶”和“没有好茶就不能算结婚”的说法。
在宁夏回族中茶为媒的婚俗也很有趣。若是一对青年男女相互有意,经媒人中间搭桥之后,男青年便由父母带去一包茶叶,两
斤红糖和一包点心,会同媒人一同去女方家里说亲。女方同意之后,便会选择一个吉庆的日子,举行定婚仪式。定婚这天,男方除了要准备一腿羊肉,一刀牛肉,一对鱼之外,还要20对茶叶包,每个茶叶包里面要包有茶叶、红枣、枸杞、核桃仁、冰糖、白糖、柿饼、桂圆、芝麻等食品。这些东西还要装在食盒中,请人抬着由阿訇亲自带领送到女方家中,这叫定亲“下茶礼”,礼品中的茶包收下后,表示女方已同意这门婚事,不会反悔。收下这些礼物后,女方父母还要将男方家送来的茶包,分别送给自己家里的亲友,让亲友们共享其乐。
云南傣族人爱喝花茶,老年人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是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则喝玫瑰茶。茉莉花茶是结过婚的青年男女才喝。而玫瑰花茶就只有未婚的男女青年来享受这项“专利”了。在初次约会的时候,一定要在茶楼里泡上两壶玫瑰茶,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喝光了玫瑰茶后才分手。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云南白族,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是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新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第一道茶,是“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又苦又涩,“苦茶”之名即由此而来;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由核桃仁泥、红枣泥、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的;第三道茶,称“回味茶”,是用揉碎的牛乳扇红糖花椒茶水冲调而成的。三道茶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生活有苦有甜以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饮罢,方可闹新房,还举行一些对歌、猜谜、联对等活动。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男方要派一对夫妇前来接亲,女方则派一对夫妇送亲。女方父母在配送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蓬、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
在贵州侗族,有一种“退茶”即意味着退婚的习俗。姑娘如果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不愿出嫁,就悄悄地用纸包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这门亲事就从“退茶”开始退掉了。
广西壮族男青年首次去女方家中相亲时,姑娘要按当地的风俗给小伙子敬一杯茶,如果茶水中有糖,说明姑娘已看上了这个小伙子,如果是淡茶,则说明姑娘不同意这门婚事。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2、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做介绍时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指向被介绍人。掌握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先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先将个人介绍给团体,如个人身份和地位明显高于团体,应将团体先介绍给个人。 自我介绍要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
3、引见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4、握手礼仪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5、接送名片礼仪
名片的递送。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6、乘电梯礼仪
出入无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先入后出,操纵电梯。
出入有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后入后出。
7、倒茶礼仪
遵循酒满茶半习俗。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敬茶时按照职务从高到低的顺序。
8着装礼仪
①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②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③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④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⑤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超短裙、短裤、拖鞋等。
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礼仪
一般以西装为正装。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胸围以系上纽扣后,衣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大小为宜。
西裤:裤线清晰笔直,裤脚前面盖住鞋面中央,后至鞋跟中央。
衬衫:长袖衬衫是搭配西装的唯一选择,颜色以白色或淡蓝色为宜。衬衫领子要挺括;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内,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厘米2厘米;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如果西服本身是有条纹的,应搭配纯色的衬衫,如果西服是纯色,则衬衫可以带有简单的条纹或图案。
站立状态时应将纽扣系好。双排扣的上衣,纽扣要全部系好;单排扣的上衣,三粒扣的以系中间一个或者上面两个为宜,两粒扣的应该系上面的一个扣,单粒扣的一定要系好。
领带:领带图案以几何图案或纯色为宜。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准。
腰带:材质以牛皮为宜,皮带扣应大小适中,样式和图案不宜太夸张。
袜子:袜子应选择深色的,切忌黑皮鞋配白袜子。袜口应适当高些,应以坐下跷起腿后不露出皮肤为准。
皮鞋:搭配造型简单规整、鞋面光滑亮泽。如果是深蓝色或黑色的西装,可以配黑色皮鞋,如果是咖啡色系西装,可以穿棕色皮鞋。压花、拼色、蛇皮、鳄鱼皮和异形皮鞋,不适于搭配正式西装。
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礼仪
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
裙子:以窄裙为主,不可太短;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
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
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裤袜。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
9、中餐餐桌礼仪
①让菜不夹菜;②祝酒不劝酒;③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④就餐时不发出声响
10、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是指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我单位员工在境外从事生产经营、考察、培训等活动,经常与所在国家政府官员、公司职员和民众交往,必须遵守以下通则:
1、维护形象。在国际交往中首先要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个人形象的六要素是: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不应表现的畏惧自卑,也不应表现的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各国礼仪习俗存在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要以我为主,兼及他方,。
4、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变而当自己是客人身份时,则应讲究客随主变。
5、信守约定。许诺要谨慎,承诺要兑现,失约要道歉。
6、热情适度。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
7、谦虚适当。反对过分抬高自己,但也不要过度谦虚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