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红色音乐教育

红色音乐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红色音乐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优美健康的音乐,常使人产生一种高尚、正义、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热爱。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起到放松心情、安定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

篇2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国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绿色家园、西南情韵、瑰丽的电声、歌剧世界、花蝶、婆娑舞姿,既介绍了汉族音乐,又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既涉及民歌,又介绍了各种乐器;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系统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经典性

教材中不但介绍了诸如《茉莉花》《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等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还收集京剧、越剧等各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如《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好地方》等,也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如《红色娘子军》选曲,等等。

三、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区、体裁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随着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代和灭绝的危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自然缺少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且有些中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首先,每个中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学校多举办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比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应承担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审美观念,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民族尊严、审美心理等。

篇3

一、拓宽平台,合理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手段与平台有:“音乐鉴赏”、“大学音乐”等公共选修音乐类课程;“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学生班级建设活动;社团活动;器乐等教学活动。在这些平台,发掘可行、有效的模式,把美育与德育合理科学地穿插结合。通过策划、实践过程,对有效模式进行跟踪反馈,弥补不足,逐步使有效模式正规化、常态化、科学化,并将有效模式中比较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一个或几个模式进行优化、打造经典,并积极推广,不断探究其有效性的评价方式、标准等。

二、运用案例与效果

(一)音乐课程中不失德育的影子

音乐课堂上,适当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领域内容,会达到特别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音乐鉴赏》等非音乐专业公选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音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前后多次对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正,最初的教学计划是以中西方音乐欣赏各占一部分,少量乐理知识。后来,加上了流行音乐文化审美。再后来把音乐与人文音乐心理等模块也加了进去,从当初的单纯欣赏到音乐技术、音乐审美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音乐人文精神等。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只选积极、正面、上进的正能量的音乐,对于非主流的网络歌曲、低俗歌曲也进行对比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注重总结音乐的思想性,让学生在欣赏或表演的同时,也受到思想的洗礼,达到把欣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次,把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比如忠孝、诚信、友善等,在音乐中体验真善美,领会音乐的伟大和崇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学生听完讲解后领悟会更深刻,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要达到这种效果,赏前加入一些思想的引导,营造氛围,从人性的角度、作者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轨迹,感受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反观当代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大家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二)思想政治课上妙用音乐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要学会巧妙运用音乐。例如:在形式与政策课上,在讲到江西“红色文化”这一节时,以红歌把讲稿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加入音乐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改变上政治课不活跃的局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在红色文化中,红色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从音乐切入主题。课上首先播放音乐《江西是个好地方》让大家一起唱,之后就以这首音乐及歌词展开讲“红色江西”。在讲到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时,以《组歌》对精神进行诠释。听《告别》讲开始,然后从追溯江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听革命歌曲《挑粮歌》和《十送》讲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最后一部分以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为切入点,从红歌会讲到江西红色文化与当前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讲稿结束。最后要求同学们列举所了解的江西红歌,一一写出来,并且要求他们课后收集江西本地的红色歌曲并学会演唱作为课后作业。在音乐加故事的课堂形式下,同学们兴趣浓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尽情演唱,更深一步理解了江西的红色历史,了解了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正确认识了红色文化在当今江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课后大家觉得对课程很有兴趣,既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又学到了音乐艺术知识,更爱家,更关注江西的历史和发展了,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三)文体活动是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好“土壤”

在学生文体活动中,结合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红歌的比赛和表演,比如各院系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的各党支部红歌比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最佳拍档”K歌大赛,以及纪念12.9小合唱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通过这些比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正爱党爱国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利用各类音乐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人文修养,让很多喜欢音乐的人有专门的舞台和空间;用合唱团锻炼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团结友爱,配合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合唱中大家真正感受到的是音乐带来的快乐,理解了音乐和声的美,懂得了团结协作实现目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互敬互爱,像和声一样和谐相处。

(四)音乐在班级建设上的运用

在班级建设中,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角色”。例如:在新生班级里,要求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同学们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唱每周一歌。要求歌曲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体现团结合作,或者是感恩的题材。在班级中,经常举行歌唱比赛,或者带领大家一起唱歌,在班上形成快乐的学习氛围。另外,经常推荐一些大学生必听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等,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并且用音乐引导学生放松大脑,提高智慧。

(五)思政教育在器乐教学的探索

在一些非音乐专业学生中结合专业特色推广简单易学的乐器学习,比如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推广陶埙、陶笛等陶瓷乐器的制作和演奏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和学生一起研究制作、烧制出自己喜爱又实用的乐器。在器乐演奏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创造能力。学习一种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久坚持;在乐器演奏上,引导学生即兴演奏,锻炼创造性思维。通过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方式极易赢得同学们的喜爱,美育德育教育效果均较显著。

三、模式探究

(一)音乐与政治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梳理

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作为思想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音乐活动会反映一个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良好的音乐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社会风气和谐安定,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丰富,将这些方法和途径进行体系化建构,可以创建多种有效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有效模式: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把音乐课堂加上思想政治的内容,或者是在思想政治课上融合音乐的元素,使课堂更活跃,强化授课效果;二是通过以音乐为主题的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策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植入其中,广泛开展带有主题的音乐活动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歌唱比赛;三是通过汇演、观摩等方式,组织大学生通过音乐这个桥梁与社区、企业等群体互动,在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体验、感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

(三)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它们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都承担着塑造具有合格的人文修养的公民的重要责任。两种教育的结合,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积极探索,实现新的突破,德育与美育开出娇艳花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