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物联网的技术培训

物联网的技术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物联网的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2实施条件

学院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各学科开展的电子备课、电子文章、教育论坛、教师网页、教师课件、电子试卷.整合课等等。学院24小时接入国际互联网.使得学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力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实施过程

3.1首先对全院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利于我们分班培训通过我们对课题组成员的调查,我们掌握情况如下:①家里有计算机的老师人数占80%②家中能上网的占65%③上网熟练程度:“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30%:优秀占25%④多媒体及软件的使用情况:“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40%:优秀占15%。

3.2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很悬殊。于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师的年龄特点开设甲乙两个培训班。每个班级都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甲班的课目安排如下:必修课:网络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2000Exce12000Flash网上发表文章电子备课选修课:AuthweaverDreamve&ver乙班的课时安排如下:必修课:同甲班必修课选修课:FIash。

3.3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三个层次!①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系统、字处理、浏览网页、信息搜索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③具体学科应用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经验、学科应用的案例警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以通过最低水平考试为准,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于技术: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掌握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应用的经验.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

3.4培训的形式

此课题的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网络通讯工具作辅助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了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培训。我们的校本培训由四名计算机课教师来承担集中培训的任务,但仅靠集中培训的时间和计算机课教师的辅导是不够的,我们还采取了结对子的学习方式以学年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二名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作为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进行组内辅导,互帮互学。这种能者为师,信息技术骨干辐射,互帮互学的方式,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训成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从考试、作品、培训期间课堂表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四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有50%优秀、35%1~好、15%合格的成绩,而且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部通过了我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

5后期实验的思考

5.1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校本培训的实施发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5.1.1愿学愿用型:这类教师愿意接受新事物,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好奇感,愿意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自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生活中。这类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

5.1.2无所谓型:这类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性,“懒”于应用。他们嫌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没有主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80-02

按照国家关于“互联网+农业”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规划和措施,铜山农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截至2016年年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比例达24.5%。

1 主要做法

1.1 因地制宜,制定2016―2018年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部关于“互联网+农业”工作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要求,区农委制定《铜山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三年发展规划》。其中2016年建设智能园区1个,智能温室23.33hm2,自动化养殖场3个,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6.67hm2,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4.5%。2017年建设智能温室6.67hm2,自动化养殖场5个,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10hm2,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7.2%。2018年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13.33hm2,智能温室33.33hm2,自动化养殖场5个,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9%。

1.2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督促农业物联网工作进展 区农委高度重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工作,要求必须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做出铜山特色。研究制订《铜山区“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业务工作副主任任副组长,信息科科长及各镇(办事处)农技中心主任任组员的全区农业物联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督查推进、考核奖惩等。工作组深入到农村田头地边、养殖圈舍和林场鱼塘等地方,同老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种养殖方面面临的困难,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另外,依托农业信息化工程,完成植保物联网技术管理平台建设,运用植保决策系统、移动工作系统及数据资料库管理系统,实现农田病虫情况的及时发现和预警,有利于广大农户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范工作。

1.3 组织各类培训,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积蓄人才 区农委科教科和信息科积极配合,邀请各大院校教授、物联网技术及系统集成专业人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农村创业青年、合作社负责人、回乡毕业生等人员的物联网技术及农业智能化方面培训,为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积蓄人才,2016年累计培训600多人次。通过培训,铜山久久生态园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蔬菜种植物联网技术,并安装了大棚物联网设备,通过温室传感器获取大棚的环境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网络传到中央处理器,经系统自动分析后确定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基本实现了蔬菜种植自动化、智能化。

1.4 引导社会投资,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铜山区农委大力宣传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作用,鼓励社会资金用于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投资。徐州嘉祥草莓专业合作社位于徐州市南郊的台上村,全村草莓种植面积约400hm2,合作社成员2 800多人,通过区农委牵线搭桥,与南京农科院合作建立草莓组培室,利用自有资金为智能温室添置一套物联网应用系统,根据草莓物联网管理系统提供数据资源,研发草莓新品种获得成功。而且将草莓新品种在全村统一种植,统一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收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物联网投入成本大,运维技术要求高 国家对于农业各项建设给予财政支出力度逐渐加大,铜山区级财政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但目前还远不够,要建设农业物联网需要下大力气支持,尤其是农业物联网是高技术、高产业、高市场化的a业,要达到发达国家农业的程度没有财政支持是不行的。

2.2 现阶段农业物联网技术不成熟,产品存在缺陷,集成运用不够 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需要经常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2.3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在农业上运用程度不高 农业物联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转型阶段,一些人认识还不深,对于建设农业物联网的做法更是有待进一步探讨。

3 解决途径

3.1 争取财政项目支持,引导社会各方投资 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从生产、经营、服务方面入手,加快补齐生产信息化这一农业农村信息化首要任务的短板,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行“专家+推广单位+示范户”模式,大胆探索租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设备入股等应用机制。加大物联网项目工作推进,整合社会投资,加强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3.2 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资源,促进农业智能化生产 当前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要继续探索,铜山区农委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和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降低传感器等仪器设备的成本,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策略。

3.3 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建设典型示范基地 农业物联网需要新型的知识农民作为基础,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通过现场参观和教学,不断提高其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认知能力,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懂科技、懂电脑、懂网络、懂市场、懂管理、懂运营的新型知识农民。

篇3

因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训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使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体系,改善实验教学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形成物联网专业人才从校园至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据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物联网实验室应该分成四个层次:基础型实验室、专业型实验室、创新型实验室、岗位实验室。1基础实验室包括软件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等.2专业实验室包括RFID实验室、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传感网络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3创新实验室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创新应用和地方行业创新应用两大类。4岗位实训室,岗位实训室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岗位方向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1.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各门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本门实验课程中各个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准确认定。结合物联网工程类实验教学的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选择实验项目,仍然保留部分传统的手工操作实验技术,如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传统实验和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操作方式完成,便于教师在教学中以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辅导。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和网络化管理的实验环境。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大多数专业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或模拟操作,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演示实验也均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幻灯、电子显示屏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

1.3实验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包括课程梯队建设、教师进修与培养建设、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建设。教学队伍教学建设措施如下:1加强教学梯队的建设,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2以老带新,老教师指导年轻新教师。改善其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技能。3不断引进高级人才和IT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教学师资。4依托校企同盟,建立引进与派出双向培养机制,快速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1.4学生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物联网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资源,通过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开放和激励机制,促进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鼓励老师科学研究与项目开发开放,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各类学科科技竞赛,构筑“参研、立项、创新”一体化的自主性创新实践新平台;充分利用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中心资源,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承担校内本科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训练的同时,将实现校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并逐步建设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物联网人才的实践培训基地,为开展面向社会的物联网技术培训提供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支撑;努力开拓和建设适应大学生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的新平台,逐渐形成“中心、企业、社会”共建共享的多元化运行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