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灾害风险防治

灾害风险防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灾害风险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灾害风险防治

篇1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滑坡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自然条件(岩土结构、软弱面、水的活动性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自然应力或人类工程活动,它是自然变异与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及公共设施损坏、自然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间接影响包括打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投资重建整治工程等,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仅次于地震和洪水。

一、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和过程

1、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鉴于国内外对滑坡、滑坡危险性、滑坡灾害风险等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有必要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术语进行解释。本文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分类规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和技术要求、已有滑坡灾害危险性与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表达方式以及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特征等,参照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技术委员会(TC32)、澳大利亚地质力学学会等的相关定义,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英文的表达严格采用了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术语表达方式。

2、单体滑坡灾害、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1)滑坡与滑坡隐患

我国国内对滑坡的定义为: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国际上滑坡(Landslide)的概念指岩(土)体、碎屑物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包括滑动型、崩滑型和泥石流型,相当于我国定义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滑坡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向下滑动趋势的地质现象。

2)滑坡灾害与滑坡灾害隐患

滑坡灾害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滑坡事件。滑坡灾害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的趋势,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3)单体滑坡灾害与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单体滑坡灾害是指单个点状滑坡灾害,单体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不考虑与其它滑坡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是一个孤立的滑坡事件。与单体滑坡灾害(点状)相对应,区域(县域)滑坡灾害指特定面域空间范围内的单体滑坡灾害及其隐患的组合,区域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要综合考虑区域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及滑坡时空分布规律等,区域大小可根据研究范围大小来确定,如全国、全省、全县或一个流域等。

3、滑坡危险性、危害性与滑坡灾害风险

1)滑坡危险性

①危险性(Hazard):国外对滑坡危险性具有明确的概念,从时间、空间、滑动特征、影响范围等方面对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和研究,并重点强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相关技术规范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等,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定义为引发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综合了国际上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的概念。②动态危险性: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其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临灾分析及预报预警中,不能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和表达。所以,滑坡的动态危险性指基于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如24h)滑坡发生的可能性。③危险性评价:指对滑坡危险性进行定性估计、定量分析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滑坡年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滑坡动态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评价。④频率(Frenquency):一定时期内滑坡发生的次数。

2)滑坡危害性

①危害性:结合我国的应用习惯,将危害性定义为:滑坡以一定强度发生后,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称为滑坡的危害性。②危害性评价:危害性评价是在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与价值估算、承灾体遭遇滑坡的时间概率和空间概率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危害程度大小所做的定性估计、定量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

承灾体(Elements at Risk)指滑坡影响区内的所有承灾对象,包括人、财产、公共设施、土地资源等。

易损性(Vulnerability)指承灾体遭遇滑坡时受到损伤大小的程度,用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值越大表示损伤的程度越严重,易损性大小既与承灾体自身的类型和“质量”有关,也与滑坡强度有关。

二、滑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与风险管理分析方法

1、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

风险评估是在对滑坡灾害进行风险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灾害风险特征进行识别,并应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其它相关术语主要有:①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鉴别构成风险的要素、来源、特性及与滑坡活动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存在于对滑坡灾害风险要素调查与分析的整个过程。②风险估计(Risk Estimation):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定性分级或定量估算的过程,也称为风险估算或风险度量。③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并表达风险结果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与风险估计(估算)。④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根据风险容许标准(或风险评价标准),利用定性分级或定量评价的方法对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等级评定、排序或风险归类的过程。

2、风险处置(Risk Treatment)

对特定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及其实施的整个过程。风险处置的类型包括接受风险、预报风险、转移或分担风险、减缓风险、监测风险及对风险处置结果的再评价等。如果说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理论与方法构成的技术过程,则风险处置是一个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及法规体系、规章制度等为一体的风险决策与控制过程。

3、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理指参与风险处置的各方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决策处置,以较低合理的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因此,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评价是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的桥梁,而风险管理是将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等系统的应用于整个风险分析、评价与处置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

4、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奉节县 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一、全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奉节县因地处川东褶皱地带,县域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沟河纵横,地质松散破碎。全县地质灾害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大,类型多。根据全县2010年地质灾害再排查结果,目前已排查出的地质隐患点共有1080处,其中滑坡918处、塌陷69处、泥石流8处、地面塌陷和斜坡等85处,堪称“地质灾害博物馆”;二是分布广,灾害面宽。地质灾害点遍及新县城及全县各个乡镇,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及梅溪河、朱衣河、草堂河、墨溪河流域的周边地区。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3.3万户15.8万余人,13万间370万平方米房屋以及大量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威胁;三是地灾频繁发生,灾害严重,从2007年以来,每年均发生大量地质灾害灾险情,年直接经济损失均超2000万元以上,较有影响的如汾河镇狮子包滑坡、永乐镇土狗子洞滑坡。

二、全县地质灾害形势分析及防灾安排

(一)全县地质灾害形势分析

根据全县以前地质灾害发生特点以及全县地质条件分析,可预测今年我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仍以降雨为主,三峡工程蓄降水因素也较为突出;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由于近年来全县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如城镇建设、矿山开采、交通道路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概率明显提高。

(二)重点防范时间和重点防范区域

1、重点防范时间:一是以汛期为重点防范期,根据近年有关资料分析,我县地质灾害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8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在汛期(5—9月)受降雨的因素诱发而产生的,因此,必须把汛期作为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防范期;二是以三峡水库蓄降水为重点防范期,必须对三峡水库水位升降期作重点防范;三是以人类工程建设的全部工期作为重点防范期,要从各工程开工建设的第一天开始,直到工程完工结束,并通过验收安全性评估期间为防范重点。

2、重点防范区域:根据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预计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区域有新县城规划区、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的库岸及地质灾害点、重点产煤区域、重要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农村移民集镇及人口密集居住区,以及其他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地质灾害体周边等。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认真做好地灾防治工作

针对我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灾害频繁的特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力争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做到“四减少”。

1、强化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制定地灾隐患点的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监测责任人,填写和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险区群众避险明白卡”,让险区群众知晓灾害体各种情况。加大对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对受威胁严重、危险较大的威胁区群众要提前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2、积极做好各种救灾准备。积极做好各种救灾准备,落实专业抢险救灾队伍,进行救灾演练,保证各种救灾物资、人员、车辆和经费的及时到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国土房管、建设、水利、移民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地隐患点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同时加大降雨期间监测密度,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险情要迅速上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X96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前言

所谓“通风”,主要是采用一些有效措施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置换,通过风的流动来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并注入新鲜的空气,从而有效的对室内空气进行稀释,降低室内粉尘、有害气体等物质的含量,能够有效的保证职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过程中,对病好的评价和控制效果主要以通风量、气流组织等两方面因素进行评价,这也是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治整体效果的主要因素。现阶段“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两类,本文主要从这两种通风方式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

1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应用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水平以及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然而,职业人群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其职业健康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职业病的防治也成为当前我国的重点工作 [1]。例如,一些有毒有害作业、噪声作业、粉尘作业等岗位,将会给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引发肺病,可见,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防治势在必行。

2 职业病危害分析

纵观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而在各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职业病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给在岗员工造成极大的健康威胁,甚至威胁到员工的人身安全。例如,一些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环境中经常会漂浮一些灰尘、尘埃等,这些空气颗粒一旦吸入到人体,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引发人身安全事故。另外,在职业病危害中,很多员工还经常会受到一些有毒气体的影响,这些有毒气体一旦超标将会对人体机能构成影响,从而给员工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可见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

此外,经过国家职业病防治规范的实施,再结合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当前职业病危害极为严重,经常会引发职业中毒、尘肺病、职业性肿瘤等,给职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得到威胁,与此同时,职业病危害也将成为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工作,如,防毒、防尘、防噪声、防辐射、防振动等,进而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3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

从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职业病对人们的危害极大,而且由于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对职业病的防治方式有所不同,而在整个职业病防治工作中,“通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污染的空气直接净化并排出室外,并将新鲜的空气补充到该空间内,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主要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3.1 自然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

所谓自然通风主要是通过自然能源来实现空气的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通风方式[2]。由于自然通风方式主要是通过室外风力产生的风压与室内空气温差形成的热压交流方式,此种通风方式完全通过自然动力来形成室内外空气交换,这样能够将室内的粉尘、有害气体排放到室外,从而有效地降低室内有毒气体、粉尘等一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而且,自然通风所具备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自然能源,不需要消耗动力,具有投资少、无噪声干扰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另外,应用自然通风具有较高的舒适度,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自然通风设计在应用到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主要遵循着以下几方面原则[3]。①在进行自然通风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也是为通风设计打下夯实的基础,尤其是对周边的建筑群布置情况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保证自然通风设计的顺利实施。②应充分利用挡风板、中轴旋转窗扇、百页板等进行导风、挡风,更有利于自然通风的有效实施,进而更好的完成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③自然通风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要利用自然通风限制厂房的宽度,并且,要将长轴垂直于该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更有利于自然风系统的形成,从而有效的提升通风效率,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④自然通风设计要考虑到气流的直通性,这对提升厂房通风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进风口直接对着出风口,这样才能增大气体流通的风速和风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风场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具体的设计还应结合厂房的实际生产建设情况来选择。

另外,自然通风方法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室外温度较低,无法达到室内的通气要求,在进行自然通风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室内温度过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对自然通风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采暖系统的设计,这样才能为室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粉尘、有毒气体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自然通风虽然存在机械通风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自然通风系统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自然通风系统在进风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对进风进行预处理,也使得进入厂房内空气的洁净度不高,而这种空气洁净度也将无法适应对作业环境空气洁净度要求较高的作业环境,因此,在这样的要求下自然通风系统也将无法有效的运用其中。另一方面,自然通风系统在排风的过程中,对排出的空气不能对其进行净化处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些排出的有害气体污染到周围的空气环境,尤其是带有一些有毒气体的作业现象,将会对附近的大气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此外,自然通风系统主要是通过自然风压和热压来实现通风的,这样也会导致自然通风系统风压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自然通风系统的研究,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通风的有效性,才能将其有效的推广至各个职业环境中。

3.2 机械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自然通风之外,还可以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来实现室内外气体的流通[4]。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有着很大的不同,机械通风在任何工作场地都能够对室内外气体的进排处理,而且,机械通风具有全面通风的特性,能够将大量的新鲜空气导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染空气排出室外,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具有稀释室内污浊空气的效果,从而保证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安全标准规定范围内。机械通风主要是通过送风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行来完成,而且,在机械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能源的消耗可能是电能、燃油等,相比于自然通风来说,会增加一定的投资,当然,具体的投资量也是根据机械通风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计算,但是,在一些无法采用自然通风的特殊工作场地,必须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来支持,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防治。

当然,从机械通风系统实际的应用情况来分析,相比于自然通风系统来说,机械通风系统的应用更为广泛,更不会存在自然通风系统的局限性现象[5]。尤其是机械通风系统的送风口处,会将送入到厂房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有效的提升了空气洁净度,这对于一些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职业环境来说,机械通风系统的应用要高于自然通风系统的应用,从而保证进入厂房空气的洁净度满足相应的要求,将更多的新鲜、洁净的空气送入到工作点。不仅如此,在机械通风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厂房内空气排出时也会对其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将排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尘埃、杂质等进行处理,确保空气指标达到安全范围内再进行排放,避免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影响,虽然机械通风系统的投资以及能耗要比自然通风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其效率以及稳定性却是自然通风系统无法比拟的,更适合应用于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厂房内。

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来,虽然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然而,在一些岗位工作中,由于环境较为恶劣,对职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具有粉尘、有毒、有害等物质环境下工作,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防治,职业岗位的人员身体健康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通过本文对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分析,作者主要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两方面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川,刘功智,任智刚,王善文.中小企业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危险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4(01):130-131.

[2]李香玲,赵容,杨虎.建设项目中防尘防毒措施的防护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4,04(05):11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