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灾害的预防措施

灾害的预防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灾害的预防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灾害的预防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B

一、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大力兴修和发展,随着输电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频发,给输电线路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熟悉掌握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并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证输电线路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常规表现方法

(一)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与垮塌

输电线路建设中最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和垮塌,不仅给线路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治理是一个费时间和精力的难题。比如某地区在2001~2004年,就发生了22起重大铁塔基础滑坡事故,造成5处铁塔搬迁、7处使用抗滑桩进行处理、2处改线等现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根据滑坡体的深度不同,线路电压等级的不同,发生滑坡的大小和频率也就不尽相同,比如500kV线路比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发生滑坡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500kV线路的铁塔承重比220kV及以下线路大3~10倍。

另外,垮塌也是输电线路常见的地质灾害,某地区在2004年发生了30多起危及塔基安全的垮塌事件,主要是110kV~500kV线路,且一般垮塌缺陷有100多起。垮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雨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下边坡弃土不当等人为破坏。因此,在进行输电线路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建设。

(二)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

此外,山洪、泥石流、地质沉降也是输电线路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给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造成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输电线路周围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也可能是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的地区,也可能是由于建设中破坏了环境等等。此外,输电线路也可能出现地震等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输电线路通过不良地质构造地带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输电线路通过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地质结构不稳,比如说山体岩层结构破碎,泥石流和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常发生;二是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区可能年降水量比较多且集中,对山体进行频繁的冲刷,难免会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二)主观原因:人为施工不当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施工不当,破坏了周围环境,遭到自然的惩罚。具体来说,人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线路施工引起环境地质的变化。输电线路工程完成后,塔基重量的施压会使原先山坡体的应力发生变化,尤其是有一定坡度的坡体,使下方坡体荷载增大,导致山体变形,同时在工程完成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开荒种地、植被破坏等造成水土流失。二是施工中对塔基周围的弃土处理不当。在输电线路中进行塔基施工时,对挖掘的土层进行随意的堆放,特别是堆放在塔基的下方坡置,在降雨比较大且集中的季节,会对下方坡体进行频繁的冲刷,从而造成滑坡和垮塌等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造成威胁。

四、进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工程勘测设计准备阶段,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进行输电线路建设之前,要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进而在施工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首先,要全面掌握输电线路工程环境的地质相关情况,可以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最好是向当地地质局收集当地环境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总体地质结构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环境资料等等。其次,进行现场勘测。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对照资料进一步了解线路沿线的地质地貌、环境等,并进行相应监测设施的设置,比如现场观测站、GPS测量仪器等。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完善资料。总之,观测前期勘测是十分重要的,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观测勘测工作,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员进行工程的勘测工作,保证工程勘测的精确度。

(二)工程图纸设计阶段,充分掌握详细正确的地质资料

在进行前期工程勘测之后,要做好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一方面,在进行设计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活,是多学科、多工种、多工序的集合体,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要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协作,同时依据前期勘测资料,在图纸设计中尽量避免地质不稳的地段,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工程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一些地质不良的地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比如说与当地地质局进行及时沟通,学习他们的地质灾害预防手段,比如说做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治理,对山坡进行植被种植和加固等,最重要的是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执行。

(三)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把握质量关及提高监管力度

在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进行,且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一个环节或工序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环节或下一道工序。一方面,由于输电线路建设具有施工面大、施工范围广、施工难度大、工序多等特点,在施工现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地质情况,比如在开挖土层时,发现地下水丰富或者地基岩体比较破碎等,这时现场监理工程师就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经讨论商议后进行图纸设计的更改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避免工程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场监理工程师的作用。现场监理工程师要积极引导施工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坚持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比如对塔基开挖的土层要放置在恰当位置,杜绝一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四)工程竣工阶段,注重对遗留问题的解决

工程竣工阶段作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预防地质灾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工程竣工工作,完美的解决施工中的遗留问题。在进行工程竣工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操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全面仔细的排查,比如塔基周围平整问题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竣工遗留问题造成地质灾害。

(五)加强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加强输电线路运用维护管理,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档案,把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质资料等分别进行建档,根据资料对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和频发地段进行分段,对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频发地区进行重点监视和预防。其次,加强对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线路周围地质情况的变化,为线路运行维护提供依据。①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查。在输电线路投入使用后,要每个月对线路进行巡视,不仅要对线路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更要加强对线路附近环境的检查,特别是地质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视,比如在雨季来临前或结束后的巡视工作,主要是检查防洪设施是否完善,排水沟是否顺畅等。②进行重点巡视。对地质不良的地段要加强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地质变化并上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范。③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坚持“专业巡视与群众护线结合、专业巡视为主,群众护线为辅”的原则。由于输电线路工程面和工程范围比较广,加上线路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只靠专业人员的巡视检查,可能难以及时的完成巡视任务和发现问题,所以要积极调动周围居民进行护线工作,对线路进行不定期巡视,而且当地群众对本地的环境比较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线路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所以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提高群众的线路检查能力,建立专门的群众护线站。但要注意主次顺序,要坚持以专业人员巡视检查为主,群众护线为辅,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常出现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及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对输电线路中常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掌握和分析,追溯原因,对症下药,从做好工程勘测工作、科学合理的图纸设计、施工质量把控、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预防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保证输电线路建设的质量和正常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煤炭资源的地下开采工作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一直是煤矿行业里沉重的话题,更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大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矿行业的发展势头也越发迅猛。但各种煤矿安全事故,如瓦斯爆炸、地面塌陷等等,不仅仅为煤炭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对我们社会的和谐造成了威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期,针对煤炭开采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问题研究,寻找其源头,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探究。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仅仅可以使我国煤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促进煤矿向着科学适度开发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煤炭开采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行业的健康化和规范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1 煤炭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1.1 开采沉陷

据调查,在煤矿地下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中,开采沉陷事故频率高居榜首。并且,由于开采沉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发生于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绝对大部分都属于优良的土地,适宜耕种。随着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加大,开采沉陷的土地面积也会越来越大,土地塌陷情况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对适宜耕种的耕地资源造成了破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收益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1.2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由煤炭的地下开采工作所引发的一种突发性、破坏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矿井突水现象发生时,水流来势汹猛,一时间涌水量大,难以控制。矿井突水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矿井突水现象的频繁发生为我国的经济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损失,也严重威胁到矿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3 瓦斯灾害

除了开采沉陷与矿井突水,瓦斯灾害是由煤矿的不当开采而造成的另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瓦斯事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安全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开采煤层中,瓦斯含量一般都偏高, 尤其是我国现开采的矿井中, 40 %以上的瓦斯含量都高于正常量,属于高瓦斯含量矿井。近年来, 我国煤矿开采引起的瓦斯灾害事故频发,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仅2000 年, 全国范围内煤矿施工场地发生包含10人以上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就有59 起, 其中贵州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2000 年9 月27 日的瓦斯爆炸造成一次死亡人数达162 人。此外, 2002 年6 月20 日, 黑龙江鸡西成子河煤矿瓦斯爆炸造成115 人死亡。因此, 瓦斯防治亟需被重视并加以防治。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开采沉陷防治措施

首先,应着重加强对开采沉陷的预计工作。煤炭的地下开采导致采矿活动决定了开采沉陷现象的分布规律,针对这一规律,在不同的采矿地区,由于覆盖岩石的力学性质、煤层倾斜角度、煤矿开采的厚度和深度等等都有差异,在采矿地区,应严格设立情况观测站,根据规律的总结对煤炭开采后的沉陷现象举行预先的估计,以为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数据,以便合理的治理规划的制定。

其次,应在采矿地区展开科学合理的治理工作。地表下沉带来的损伤是巨大的,但是地表一旦下沉,形势难以扭转,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综合的补救工作。比如针对我国东部的采矿区,应依据实际条件,在塌陷较浅的区域内,建立排水系统使水位得以下降,从而土地便得以重新利用;对于塌陷情况更为严重,塌陷更深的区域,因地制宜,将其挖得更深来制作成鱼塘,挖出来的土方则用来填充其它下陷较浅的区域,使土地得以重新的使用。;而对于大面积的塌陷区域,这些区域成年沂水,可直接利用,作为鸭、鹅的养殖始水域;若有些塌陷地区有充足的土方进行填充,则进行填充后,可直接进行耕作。

2.2 矿井突水的防治措施

矿井突水作为地下开采共作经常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也理应对其防治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矿井突水情况严重时,不仅会造成煤矿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生命威胁。为了预防矿井突水现象,在仿制手法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工地进行勘测,结合实际情形,提前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地形、地貌做出精确的检测和预估,并结合相关的勘查工作,总结出土地内岩石断裂及其分布的规律。在地形以及地貌的勘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刻也不能马虎,需进行严密精细的检查和记录,将各个工作面的岩石断裂、断裂情况分布进行仔细的标注后,在煤矿的开采图纸上悉数标出,对整体情况作出宏观的把握。这样的标注以便开采过程中突况的预防和及时救治。

2.3 瓦斯灾害的防治措施

瓦斯灾害的频发程度我们有目共睹,瓦斯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作为危害最大且最易发生的开采灾害,对于瓦斯灾害的防治,应首先加强安全预防工作。安全预防主要是针对瓦斯集聚现象,对突出的瓦斯进行消除工作。预防瓦斯突出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减少向采掘空间内涌进的瓦斯量、将开发空间内的瓦斯进行浓度稀释、将每层中的沉积瓦斯进行释放等等。其中,做好矿井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从而达到瓦斯浓度的稀释,是消除突出瓦斯工作的主要技术。除此之外,火源极易引发瓦斯的突然爆炸,对于地下矿境内的火源,应进行严格的控制,简历防爆工作以及个人防护工作,对工作人员作出充足的安全培训,同时加强对瓦斯量的检测和报告。

另外,针对瓦斯易引发灾难事故的现象,开发煤气层也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途径之一。煤气层较于煤矿开发,安全高效,不易引发安全事故。由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实践表明,煤气层的开发不仅仅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因此,除了进行相应的防护工作,我国的煤矿工程应着眼于其它能源的开发,扭转观念,将部分人力物力相关资源投入到煤气层的开发工作之中,为新能源的开发创造更大可能。

3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煤矿开发量的不断增加,加强对煤矿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严格制定煤矿开采规范,积极控制风险,以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尽量使地表沉陷、矿井突水、瓦斯爆炸等等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使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保障,避免人力物力的损失,从而保证煤矿开采行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鹏亮.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研究[J].中国煤炭,2014(02).

[2]张金锁,刘春光,张伟,袁显平.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煤炭,2014(01).

篇3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 地下工程掘进设备的日趋先进, 人类交通需求的增大, 矿产资源开发的需要以及水电资源的广阔开发前景, 长度大、 埋深大、 跨度大特点的地下工程数量逐渐增多。 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岩爆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

防治措施, 对保障地下工程的顺利实施,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避免施工设备遭受损失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层岩性

由于硬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高,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型, 塑性变形很小, 主要表征具有很明显的弹性变形特征, 因此, 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能储备很高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应力环境发生剧烈的改变, 如地下工程开挖, 储备在硬岩中的应变能就会释放出来, 从而可能引发岩爆。 而软岩的弹模、 抗压强度和岩石内部都低, 在加载过程中, 其应力- 应变曲线为非直线形, 其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大幅度的塑性变形, 因此,在构造改造和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备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很低。 在这类岩体中, 出现岩爆的几率很小。 如在我国的天生桥隧洞中, 岩爆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石灰岩中,而相对软弱的页岩则无岩爆现象。在软岩和硬岩相间的地段, 由于应力调整过程可能导致硬岩层的局部应力集中和增高现象, 因此在硬岩中也将发生岩爆。一般情况下, 由定向矿物组成的硬岩如片麻岩,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潜力小于矿物颗粒随机分布的岩石, 因此在这类岩体中出现的岩爆烈度相对较低。 对于胶结物质坚硬的岩石, 如硅质胶结, 弹性应变能的储存能力强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因此其岩爆强度也高于钙质胶结的岩石 。 如果岩石越坚硬, 岩石抗压强度越大, 在构造改造、 浅表生改造过程中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能力越大,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其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和岩爆烈度等级也就越高, 反之则低。 这是因为岩石质地愈坚硬, 则其强度愈大, 可能蓄积的弹性应变能就越大。 当岩石破坏后, 耗散后剩下的弹性应变能转化为较大的动能, 使其弹射甚至抛出。

二、构造作用

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和地段, 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 已经产生了能量释放。 即使后期再次经历构造作用和强烈的浅表生改造作用, 这些部位由于岩体比较破碎, 已经不具备储存大能量的条件, 因此在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十分发育的部位不会出现岩爆 。 而在断层带附近的完整岩体中, 由于断层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分异和后期可能的构造活动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 其储存弹性应变能的较大, 在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位置时有可能发生岩爆。

岩体的结构面如节理、 层理、 劈理等对岩爆的方式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 当这些薄弱的结构面与地下工程洞壁平行时, 在围岩切向应力的作用下, 岩体将沿薄弱结构面发生压致拉裂, 并表现为向洞室内弯折变形。 而当围岩的切向应力很高时, 这种变形可演变成强烈的岩爆。另外, 在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 如向斜和背斜核部, 在构造过程中积累和封存着大量的弹性应变能 , 一旦地下工程掘进到这个部位, 蓄积的能量就会猛烈释放, 造成岩爆地质灾害。

三、岩爆力学机制分析

就岩爆机理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是张性破裂和张剪性破坏的结果。 潭以安博士提出岩爆形成过程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首先是劈裂成板, 再剪断成块, 最后表现为块片的弹射。 王兰生教授在二郎山岩爆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岩爆机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压致拉裂、 压致剪切拉裂和弯曲鼓折 。从岩爆的力学机制角度上看, 其实质都是在高压应力条件下出现的压致拉裂破坏, 即相对于地下工程洞室而言的切向应力作用下的一种剧烈破坏形式。 因此无论是劈裂成板, 还是弯曲鼓折, 都是压致拉裂破坏的结果。 而弹射现象和抛射现象只是压致拉裂破坏后,岩体内蓄积的弹性应变剩余能量进一步释放的结果,因此这些只是岩爆烈度划分的一个依据, 不影响岩爆的力学机制问题。然而由于不同的地下工程, 其所处的最大应力、 围压环境、 围岩类别、 岩层分布等不一样, 因此岩爆的表现形式有区别, 在围压较低的情况下, 岩爆破坏表现为压致拉裂, 而当围压较高时, 压致拉裂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剪切破坏迹象。 为此笔者提出按岩爆形成的力学表现形式, 可以将岩爆分为劈理破坏型、 剪切破坏型和弯折内鼓型 3 种形式。

1、 劈理破坏型

在厚层状地层分布地区, 岩爆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劈理破坏型。 岩爆事前未发现明显展露的裂纹, 但是由于处于二次应力状态下的局部围岩在高压力条件下, 岩石内部存在的微裂隙在应力集中效应下失稳、 扩展、 相互贯通, 并最终发展为与最大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宏观劈裂面。 在整个破坏过程中, 由于岩体积蓄的弹性应变能很高, 因此其能量在卸荷状态下释放速率很快, 导致岩爆的发生, 即表现为劈裂破坏型岩爆。 这种类型的岩爆一般发生在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小的情况下。

2、 弯折内鼓型

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岩层层面或节理面垂直情况下, 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岩爆主要是弯折内鼓型。 其中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垂直时, 弯折内鼓型岩爆出现在两帮, 表现为两帮岩石向掘进静空的弯曲鼓折。 而当区域最大主应力与地下工程拱顶相平行时, 则在地下工程的顶部出现类似的弯曲鼓折型岩爆。

3 、 剪切破坏型

当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差别不很大, 即最小主应力与最大主应力的比值较大的情况下, 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出现的岩爆将显示压致剪切破坏型。 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明显增大, 很多学者室内实验测试的结果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岩爆灾害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工程尽量布置在地应力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避免地下工程围岩应力集中效应带来的岩爆地质灾害。

2、碰到不利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工程横断面的形状, 如采用圆形、 椭园形、 帐蓬形或其它有利于稳定的多边形断面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效应。

3、地下工程轴线方向尽可能与该工程布置区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平行或小角度相交, 以降低掘进后围岩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 。

4、打超前应力释放孔, 让高应力得以提前释放,从而有效地降低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的岩爆作用。

5、在可能发生岩爆的地段尽量采用短进尺掘进减少爆破炸药的用量, 必要时采用分布开挖掘进方式,同时搞好光面爆破, 严格控制爆破效果造成的超挖和欠挖现象, 以减少掘进程序本身造成的地下工程围岩表层应力集中效应

6、 对地下工程采用柔性支护, 在岩爆发生的地段, 支护必须能够承受大的位移并且能够吸收岩块向开挖面外运动趋势的部分能量, 为此采用喷射混凝土层加上挂网和菱形方式布置的锚杆, 可以有效地防止岩爆。

7、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以提前准备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岩体中的初始地应力是由构造应力、 岩体自重应力和浅表生改造产生的分异应力的综合结果, 因此对于地下工程的岩爆判别依据而言, 在了解地下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应力分布的基础上, 作好岩爆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 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岩爆灾害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