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学科德育内涵

学科德育内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科德育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科德育内涵

篇1

1. 从自身的发展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大学目前正处在一个阶段性质变过程,或者说,我们的大学经过“985”、“211”的建设正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我们自身发展来说,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这一点。许多高校在最近几年“985”和“211”建设以后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缓慢发生的,但却是令人振奋的。除了刚才谈到的毛入学率超过20%,硕士生、博士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等等这些量化的指标之外,还有一些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潜移默化地表现在老师的群体当中,也表现在我们学生群体当中。比如说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我们的老师在谈论到关于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的时候,对国外目前发展的动向,对目前世界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什么、我们这个学科国际上谁做得最好,正在研究什么,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来越深,而且我们的老师在做自己学科规划的时候会自觉地以这些样板作为自身的学习榜样,来规划自己学科发展。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申请研究课题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把目标定位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目标上来,并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这种点滴的影响,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学正在面临一个质变的到来,这个质变的到来是经过前期几代人的积累,正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使得现在我们的大学有实力有资本来谈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我们中国的大学,尤其是经过“985”和“211”支持过的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水平、师资水平、确实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包括刚才各位校长谈到的如何把自己学校定位在世界一流这样一个标准,而且在近些年要有比较大的发展。这些话可能在10年前我们不敢说,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这是从我们自身发展的现状得出的一个结论。

2. 从社会的需求看,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样的发展势头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如果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将会被社会淘汰,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要超过社会发展的步伐,要起到引领的作用。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自身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自身的发展进行适度的思考,进行适度的变革。

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在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如果我们一旦忽视了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发展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高等教育体现育人的功能,体现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体现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三大功能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尽管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但是在关于国家发展命脉的重大问题上,很少看到以大学作为主要的载体,或者以大学这一群体为载体所发出的声音。或者说我们大学学者、教授在不同的组织背景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我们国家知名大学这一群体所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我们的大学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个领域,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了。但是人才和思想,恰恰是来源于高校,所以这方面我们不能不反思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其中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把高等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大学的资源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立足之地将会越来越少。大学本来是社会的一个思想库、知识库,一个信息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取之不尽的信息和思想很多都是来源于大学,但是现在这些信息源往往都被分散了,我们自身没有充分的组织利用好大学的思想、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的功能没有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大学自身的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大学的办学特色。大学的特色是大学生存之本,所有一流大学我们都能指出他们的办学特色,如哈佛、斯坦福等。一流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但肯定要有几个或者若干学科是世界一流,这恰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如果我们的大学各有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上会有一席之地。但现在中国大学的特色被弱化了,一所大学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而是应该瞄准某些方面确定办学方向。老百姓不清楚某个大学哪些方面比较好,这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宣传。实际上一个大学要瞄准自身一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本,同时也能带动自身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促使办学质量提高。特色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办学方针问题,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服务于社会。

第三个问题是大学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我比较主张对大学有一个科学评价体系,这是办学方向问题。如何对大学科学评估,不是名次高低问题,而是大学发展方向的引导问题。大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仅对一流的大学来讲,把大学的精力和注意力,把老师的积极性集中到学校发展的内涵上来,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的。英国在大学评价中会评选出若干个优秀的学科,这使得老师把精力集中到本学科的发展上,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就会对社会有更大贡献,在世界上就会有自己的地位。评价问题实际上是办学方向问题,怎样评价就怎么引导,如按论文数评价,论文就会铺天盖地地暴增,就会使学术浮躁,不精益求精。我主张对一流大学在学科群上整体评价,这会引导大学做出学科特色,会凝聚成各具特色的引导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有我们的声音。办学方向问题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评估和学科评审是必要的,但要更多地把评估凝聚在一级学科(群)的内涵建设上,以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与质量的提升。

对“985”和“211”建设的几点建议

篇2

除地理学科外,哲学领域、物理学领域以及艺术领域都提到时空观念,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认识时间与空间的性质,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认识时间和空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离出物理学科的时空观,主要探讨“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把时空当成客观的存在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认识的进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即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具有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哲学中的时空观主要是讲“人与时空的关系”,强调时间与空间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揭示了时间的实践本质,他所关注的时间不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而是属人的时间,在实践中看待空间,他把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区分开来,认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所以,与地理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空间更强调社会空间。

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应该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讲的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作为指导,“在时间与空间中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把时空当成不断运动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人类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时间与空间并与之构成关系。这样一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解释才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有两点:

一是要理解历史中的时间有着双向互动关系。历史中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双向互动关系,不仅过去决定未来,未来也同样决定过去,即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与视角决定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由于实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社会时间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例,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在20世纪70年代曾这样评价:“当今物质生产力三年内的变化,相当于二十世纪初三十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三百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三千年内的变化。”时间因素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等于创造人类争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理解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哲学认为,由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观察时间与空间,所以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成为可能。比如说,人类实践活动经过世代积累,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中断人类的进步。世代传递的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包括人类的思想、知识、经验和价值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化方式。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时间上凝固下来,转化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反过来,空间的历程也构成了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1840年的爆发,当英军远渡重洋来到珠江口时,这场战争就不是简单的位移而发生的中英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是处在不同文明阶段的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时间之争。所以,我们无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军事理论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军对垒,也不仅仅是两国交战,同时还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那么,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时空观念”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有学生问到,“三国中的吴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但是:

从知识层面来讲,教材中关于“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和“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这两个史事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对于历史时空的困惑。

从能力层面来讲,这里涉及到“吴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个问题。“吴国”到底是“王国”还是“帝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还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确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抑或是三个独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从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点的学习与判断,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其价值不由它本身决定(比如三国鼎立形成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时空结构来决定(比如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空本身在变动(时人观察三国局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成为重要的历史拐点),观察时空的视角在变动(我们今天在判定三国局势变动时到底持何种态度?是忠奸观?压迫与反抗观还是复杂局势中的发展观?),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我依旧以“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1.什么样的教学活痈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实际上,上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其中,情境教学被许多历史老师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来。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师上《新航路开辟》一课时,采用了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地图,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图、中世纪T―O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看到了欧洲人终于从那个混沌的中世纪走向了近世―这种“走进”,不是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文艺复兴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世纪的黑暗。

也有的历史教师尝试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广东李月霞老师在情境教学中有许多可贵的践(见表1)。

2.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中到底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素养立意,这个目标观决定了教师把哪些内容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以此为教学的支点。从素养立意来看,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中,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或多个启示,可以培养多方面的素养,有的启示是独特的,有的启示是共通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学情以及课程目标,恰当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例如,广东东莞易翔老师在上高三《明清史》复习课时,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立意的教学,让学生再次重温明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设计立足于“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时期所处的位置,以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同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这次教学设计突显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长、更宽的时空里去认识;第三次设计立足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明清时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在史学界关于明清阶段特征“封建社会末期说”、“近代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基础上,自己评判明清的历史地位并进行论证。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时空观念并对之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是一个明确的素养立意的教学设计。

3.什么样的课堂目标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重新理解课程目标、构建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建立课堂核心目标,即在宏观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综合三维目标框架与核心素养视野,构建起一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找到落点(见图1)。

如果用这个模型图对上文中高三复习课《明清史》一课进行分析,本课的核心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当下我们的思考可能具有时段性,因为有些问题与困惑在实践中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因为时空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思考在当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超越经验、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定彝.时空观念的嬗变[J].哲学动态, 1989(2):50-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宝.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探微[J].学术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尔著,陆象淦,刘开铭译.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79:34-35.

[5]刘 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一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27-01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设计、组织、实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小学学段的基础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班级授课的普遍性、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表明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有效教学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了只有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其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老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培养人才的活动。“有效”应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课堂常规、环节、设计都是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是从收效上进行分析的。还可以从过程上理解为“时效”,也被分析为“效率”,是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得到落实而且兼顾了省时的特点。从参与教育的人――老师和学生关系上理解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高效应。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