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仪式感”则是近年来网络上的流行语,“好生活需要仪式感”、“应设立国家阅读节,用节日唤起阅读仪式感”等创意性网文标题,暗含着“仪式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潜台词。那么,具体到日本茶道,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呢?
1977年,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地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离开,以此来确立艺术世界自身的独立性。这个定义既可以用于对茶道文化的阐释,也可适用于各种艺术性活动。如京剧需要夸张的扮相、身段和唱腔;交响乐需要明亮的舞台和观众的盛装。就连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也要借助道具和超乎想象的夸张创意,来将自己的艺术与生活闹剧相区分。
在日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正如同中国的“开门七件事”一样,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世俗饮料。日本惯用语中,用“日常茶饭事”一词来形容生活的琐碎庸常之事。甚至有字面意思为“用肚脐煮茶”、“茶叶袋子压咸菜缸”这样的俗语存在。可见饮茶习惯,贯穿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细节,茶在日本民众生活中也并不是高高在上。
那么,一直定位于贵族化的交际与修养方式的茶道文化中,又是如何将茶与现实生活相区隔,赋予茶事活动以应有的艺术性呢?如同书法前要静心研墨,礼佛时要上香跪拜……这些用固定的仪式性步骤来调整心态,进入境界的手段。它们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审美取向甚至生理科学。
同样,一场茶事活动中,从客人们开始步入主人精心设置的茶庭,便已经进入了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进入了一个只有主人、客人、各种等待着被鉴赏的珍贵茶道具、茶饮食所组成的小世界,融入了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去感受彼此之间平等敬重、珍视诚意的氛围之中。当客人进入主人精心设计的、清幽雅致的茶庭中,曲径通幽,欣赏了处处别致的景致,再进入茶室特意设置得非常低矮的小门,以示放低身姿之后,眼界另开,茶室内各种和风精妙的道具,禅意的挂轴,庄重奉客的主人,尽在眼前。一系列颇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后,大家都完整地进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中。
茶事活动的进行中,有很多看似无端的规矩。细细深究,均有其背后的深意,也参与了这种仪式感的造就。如主人撤污水罐要从身子左侧进行;并排而坐的四名客人,位首的主要客人离席时要左转身,其余两名次要客人转身时要向右转身。左右之别令人迷惑。其实这皆出于“代表脏污或隐私部分要尽量少停留在别人的视线中”这一原则罢了。欣赏茶碗、茶勺、茶罐等茶具的时候,要先向茶具鞠躬致礼;有图案的茶具摆放的时候。要将美丽的正面图案面向别人,让茶具的背面朝向自己;用有图案的茶碗喝茶时,应避免在茶碗有图案的一面“下嘴”;吃小巧而精美的茶点心时要一口吃尽,不可把咬得破败的点心放回盘中……只要你能以一颗体贴而敬重的心,把茶具茶点也当做灵物来敬惜,将它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避免将它不美的状态曝露于众,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习惯。
至于点茶的手法、拿茶具的方式、甚至主客在茶席上行走的步伐、品用茶汤茶食的具体步骤……这些环节,是在长久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为稳妥有效的路径和程式,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消弭人们的慌乱、避免拿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手,防止自己的行动干扰了下一个步骤,将自己的所有举止都包含在一个最为配合默契、行进顺畅的、有效率的流程中。
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表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日本茶道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熏陶,它在饮茶过程中使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伦理思想,同时通过饮茶品味人生哲学。
1 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纪,茶及茶文化就随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承袭,并结合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日本人的独特个性,形成具有日本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据日本《茶经详说》中叙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由此可以看出,茶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来自天朝上国的珍贵药物,极为珍贵。由镰仓时代开始,由曾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将品茶文化带入日本,荣西禅师通过对中国《茶经》的研究,写出了《吃茶养生记》,该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这也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茶叶与饮茶只为上层社会所专属。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直至正庆时代,在日本民间便兴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时代,此时茶树被普遍种植。随后,大应国师和一休和尚将饮茶仪式传入日本,在继承和发扬饮茶文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将禅道融入饮茶活动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开创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到安土桃山时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时代大道繁荣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日本上层社会的引进和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发展的基础上,使茶道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真正流行于当今日本的茶道则是在16世纪由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创立,千利休继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养,创立了强调环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独具日本风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继承其茶道技艺,分别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传至江户时代,建立了“传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为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当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数最多则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其中的三千家最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着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虽然每个流派之间的形式、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以及茶道中众多名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当今的日本,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竞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内涵
十九世纪,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广泛的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日本人来说,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养、审美与社交相结合的行为活动,如今的茶道文化体系已涉及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甚至是政治等广泛的领域,茶道文化体系已成为体现日本综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禅宗思想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深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禅宗的思想基础上还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门派的不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终还是以千利休的禅宗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谛之所在。首先,清所体现的是日本的民族习性人们试图通过对茶室、茶具的清洁要求来达到对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录》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环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部分,指参与到茶事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谓禅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体现。在等级区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这种追求平等的品质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体现。在日本的道德礼仪中,“敬”不仅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敬爱,同时,“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礼”的同义。在现代日本社会生活中,“敬”、“礼”无处不在,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人本从小便接受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言行谨慎”的民族个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谐,是茶事过程中行为与内心的和谐与和悦,是人与人之间追求心灵和谐默契的表现。使人们希望通过品茶进行思想交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正所谓以和为贵,茶礼、茶乐乃至茶艺,无不广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学之真谛。有学者认为,和乃是贯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日本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寂即放下心中杂念、思虑,达到心无所念想的心灵境界。寂与清合为清寂,是指人的内心从心有杂念至内心无虑的清净心灵的过程,茶道则是达到该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与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终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义。饮茶之人在茶道过程中独享寂静的个人世界,与世无争,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是人们新的价值追求的起点。
3 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1 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讲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来源于其岛国特征、中国儒家思想及现代西方文化。从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一个由他国文化发展而来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纯净思想境界,以达到磨练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识形态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众渴望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对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许多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专门的教学课程,这在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断发展期传统文化艺术的途径。青年一代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因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术特性。此外,随着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通过日本的茶道了解、认识日本民族,也为日本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平了道路。
3.3 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独具日本特色,为此也吸引了世界众多游人对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极大的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汇收入。其次,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日本茶道及相关产品成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径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经济迅速发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Japan's tea habitude originated from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derivative, forme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y "comprehensive cultural system, including the most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Japanese tea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building, through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aesthetic cognition spirit and draw some enlightenment for Japan and provide some tea culture building new field of vision.
Keywords: Japanese tea ceremony; T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Building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茶文化简介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历经了千百个岁月的沉淀,现如今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原产于中国,现今它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国各民族形成独特的饮茶文化。在诸多演变之后,日本茶道文化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在最为世人瞩目。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由留学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据史料记载,奈良时代天平元年举行御读经会时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但此时的茶道仍是对唐朝茶文化的原样复制。《日吉神道密记》中提到,日本留学僧最澄于公元80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建立茶园种植茶叶,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日吉茶园。茶叶的种植饮用在当时多作为药物用途,并未上升到文化载体的高度,故当时的种茶饮茶并不等同于形成了茶文化。在历经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茶、日本镰仓的寺院茶、室町时代的斗茶以及书院茶几个时期的发展之后,沏茶、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高度讲究的艺术,开辟出“茶道”综合性文化体系。
唐朝文士陆羽撰写的《茶经》被中日两国茶人视为最早最高的经典著作。《茶经》中认为:“茶乃性寒之饮物”,寒物能沉静其精神,最适合精行俭德之人饮用。这种精神在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日本“茶道”和“茶道精神”的影响非常深刻。日本的茶道文化融入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元素:尊重自然、礼仪谦恭、精益求精,成为日本的国粹。而作为日本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茶道具有独创性,包含事物的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内容丰富多彩,集大和民族宗教、哲学、习俗以及艺术于一体,显现出和谐的自然和清幽的境界。
“茶道精神”可以代表日本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日本著名学者山田有乐曾说过:“茶道是日本民族求美意识的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川谷澈三先生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把茶道定义为以身体的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让人与自然界在这一小小的物质媒介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融和共通,赋予的淡然超脱的意味,让日本的茶道文化在全世界都大放异彩。
二 茶与建筑文化
建筑不仅是一种外部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与表达。“茶道文化”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茶建筑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茶文化通过茶建筑得以升华。日本现代建筑的先驱人物崛口巳曾指出一些没有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日本建筑,茶室建筑也在其中,并且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茶室是日本独创的建筑之一,与日本民族灵魂高度融合,历练出一种清幽淡雅的风格,好比日本建筑花丛中幽雅的兰花,姿态典雅,别具神韵。大和民族秉持着“遇道于茶”的理念,让无形的精神有形化的体现在每一处设计细节之中,精彩的陈述出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根植于日本民族的建筑:茶室,即举办茶会的房间,也称茶席。真正意义上的茶室萌芽于15世纪中叶室町时代,这一时期著名的茶道大师千利休创造的草庵风茶法,将茶道的发展推向顶峰,由此所产生的草庵茶室(如图2-1)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崇。草庵茶室因其外形与日本农家的草庵相似而得名,还有“茅屋”“空之屋”等别称。它是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等组成,茶室内设壁龛、地炉等物件供品茶之用。
与茶室相配的茶庭,也称露地,有禅院茶庭、书院茶庭和草庵茶庭之分。在日本园林与建筑的变革过程中,茶文化的内在精神被赋予到园林建设之中,两种风格碰撞产生了火花,两者紧密结合后成就了日本庭院艺术中富有特色的庭院种类。其中草庵式茶庭具有非常浓厚的日本民族庭院艺术风格,与其他园林不同,庭内石景装饰甚少,长年栽常绿植物,不栽种花果,地面大部分为草地,,呈现清雅的木石色调,避免鲜艳斑斓的色彩扰乱人们宁静的思绪。园路地形狭长,沿路设有引导客人的飞石、照明用的灯笼、洗手用的洗手钵、供客人等待的中门等设施,非常周到。曲折的园路、简单的篱笆围栏、植被和细沙巧妙的点缀,造型各异的岩石装饰,建筑手法非常精炼。经过露地的行进,宾客从身到心逐渐平静下来,为进入茶室做好准备。园中处处景色包涵主人精心布置的心血,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 茶建筑审美
3.1 崇尚自然之美
“茶室是都市中的山居”,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茶室崇尚自然的情节。众所周知,日本民族向来都有着强烈的自然观,他们崇尚人与自然共存的观念,这和日本地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日本地理环境独特,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频繁,赋予了日本民族的物哀情节,也启迪出强烈的自救意识。他们注重对自然、气候以及季节的感受和表达,在精神上予以把握,让自然和人工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赋予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自然即美。品茶时,人们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或是美丽的风景、静谧的环境相伴。茶室一般都选址于清幽和圣雅的环境之中,单独建造则选址于幽静的郊外;如作为住宅的一部分则搭配富有野趣的庭院。环境清幽的山林或安静的庭院,更多的营造出贴近自然的气息。建造茶室的选材也都是非常自然的材质:没有取出结缔的木柱、带树皮的木板等,多以沙土、竹子、麦秆等材料来建造修饰,显得那么地道、纯正。置身其中,有谁能体会不到浓浓的自然之美呢?茶庭也大都用材平常,富有村野气息。庭院以竹子做的篱笆围栏、青草铺砌的园路通道,搭配一些不加修饰的石头,古朴洗练却又有意味,置身其中感受到它富有的原始气息,在放松的时刻也不断提醒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爱护,意义深刻。使用有时限的用材,强调出“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观念,茶室中的永恒仅存在于精神之中。
3.2 建筑形式之美
日本茶室建筑是较简单的单一空间木质构建,大多直接暴露在室外,多为开放和半开放的空间,,空间的分合中显现出自然与人工的相互渗透。以草庵茶室为例,茶室基地采用全着地建筑法,底部四周塞上自然不切磨石头,石上加竹子或木板便于房体透气。茶室建筑为原木结构,人字形屋顶,屋内外为土墙建造,柱子外露,隔窗糊白纸,窗框分竹格,天棚由树叶竹片做成,一切保持自然素材的原色。茶室的种类又细分为小间、广间和四叠半。小间与广间相比,不使用任何抬物、棚物等,小茶室与大茶室相比,更多的体现出简洁寂静,故成为茶室的正宗。草庵风茶室表面上富有浓郁的田园山村之风,但其内容却是文化性的,没有过多的人工修饰技巧去雕琢,清雅的色彩,一切都朴实平淡,还原真实,抹去世俗之感,体现出朴素、简洁、调和之美。
茶道开山始祖珠田村光在《山上宗二记》有言:“草庵前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点出了茶室建筑的美学观点意在不对称、不均齐。茶室建筑采用不对称式布局,相当紧凑,以榻榻米为度量单位,标准规模为四张半榻榻米,面积8.186平方米打破数字的平衡。室内设计也不讲究对称,以窗户设计为例:它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排列;小而多的窗孔增加节奏的变化,调节室内的明暗光线,去除单调乏味之感。室中摆放的花瓶内常年只插一之花,壁龛里只挂一幅画轴,甚至由庭院进入茶室的必经园路两侧配置的岩石也多为奇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自然摆放。这里没有建筑物的对称,没有相同的建筑形体,没有整齐的排列,只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交错,并深深的渗透到建筑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欣赏到景色和景深的变化,多了一份人和自然的亲和。这种感触,也正在于它所营造出的动静相宜、虚实相衬、淡雅清幽、自然含蓄却回味无穷之美。
茶室内许多特有构造都是其它建筑设计所不常采用的,例如壁龛、小入口、自然采光的窗户等。茶室小小的入口须跪行而入,相传是这是由千利休通过小舟的窗户获得灵感而设计,在全世界也是少之又少的。室门入口只有七十厘米左右高度,所以人们进入茶室必须弯曲膝盖,行为上体现出一种自我的谦卑态度,深深透露着日本所谓的“和”,折射出人人平等的观念。茶室内很少使用到人工照明,由于室内所需采光面积大,窗户的大小形状尽量避免重复,也降低了人工的痕迹,无形中让人体会到宁静放松。
千利休的弟子在《南幌久》中提出茶道建筑的思想:我一再阐述,只有在简陋朴素的小屋中,才能领悟茶道的深刻含义,在正规的‘大千’礼仪中,一切都必须按照风俗尊守各种规则;但在简陋的小屋中却可以解脱,不讲究技巧方法,远离常规习俗,抛开尘世干扰,进入万事皆空的境界中。”草庵茶室的布置也正好与千休利的茶道思想相吻合。
3.3精神层面之美
日本人饮茶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其融合,开辟出“茶禅一味”的意境。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禅是其内核。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提及:“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这足可以看出茶文化与禅宗两者的密切关系,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茶室建筑,更能体验蕴含其中的自然生命力和美。
禅宗主张“栖神幽谷,远避尘嚣”,茶室建筑均地处幽静之境,与禅宗的观点颇为相似。茶道和禅宗在一定程度上都追求自然古朴的精神。禅无形,却通过茶道来有形的体现,茶室空间的布置就与这种思想完美的对应。日本各处大大小小的茶室建筑,不论是名声显赫的还是孤陋偏僻的,其内部空间虽狭小但结构布置都非常简洁。变茶室内的摆设除了饮茶所必须的茶桌、茶具、茶炉等必须品之外,其他点缀甚少,没有多余的追求繁华装饰细节,营造着空寂之感和谦和之味。茶室内恰到好处的摆放,比如墙上悬挂的一幅画,画轴多为图面大部分空白的日本水墨山水画;或是室中摆放着的一瓶花,可以象征着庭院中无数的花花草草,从一幅画一朵花中感受大自然,有限的空间里提供无边的想象,体现出空间的延续和扩展,代表一种独特的空间精神,它与禅的意味相依托,暗涵了隔绝了尘世,不具功利性,清净洁身的寓意。
严格的品茶流程将茶道由单纯的形式上升到精神层面,试严谨而有序的。茶室内一尘不染,茶庭中也需要随时泼洒清水,尤其在迎接宾客到来之前,需擦净庭院中的石头和树叶,通过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茶事中的茶室、茶庭以及茶具、装饰物等,大小、形状、颜色虽不尽相同,但都注重协调之美。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茶人用心的体会,让人们与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人与物的协调,在茶事中体会和谐氛围带来的‘和’之美,禅宗精神被融入点茶、饮茶艺术中。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