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

课程建设的思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程建设的思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程建设的思路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2―03

引言

“过程流体机械”[1]主要讲授典型的流体机械如压缩机、泵、离心机等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特性以及能够表征其生产能力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一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3]。主要的教学环节有课堂教学、实验等,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4]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装备结构复杂、课程容量大和授课课时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多媒体课件也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网络时代的来临,给“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根据“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特点,制定了“教学过程网络化”建设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基于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平台,全程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和过程考评。

一 网络课程基本内容的建设

本重点课程建设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课程平台,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体化资源建设

为了能够使网络课程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需要把课程的基本内容上网公布,以利于同学尤其是外专业的同学进行网上选修前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在每次上课之前也可以有效的进行预习。

针对过程流体机械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主要包含11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介绍如表1所示。

传统的精品课程只是把一些课件放置在网络服务器上面,同学上课前后是否上去看,作业的过程等都无法及时掌握。而通过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这一交流平台,有利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掌握学习的过程和进度,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及时解决,尽可能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抓不住学生的尴尬局面。

2 3D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一两个学期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作业和讨论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之后,该课程的资源得到了大大的充实,然后利用精品课程制作平成2D课程和3D课程的制作。制作过程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前面提到的立体化资源进一步扩充,对申报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就可以生成2D、3D的网络课程。

3 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过程

在立体化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可以方便地看到这个班级的情况和选课的同学,主要有如下助理模块: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交流、论文。通过各个模块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辅助功能,比如公告、布置作业等。同时针对同学的交流情况也可以看到本周同学新交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可以及时方便地处理。

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理工科的大多数发明发现都是在实验室实现的,而国家每年也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我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一平台和资源,狠抓实验室日常管理,在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同学的创造力。

本课程包含三个典型的流体机械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1) 压缩机指示功率和排气量测定

(2) 高速转子轴的临界转速测定

(3) 离心泵综合性能实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在网络上公告,展示相关的网络虚拟实验室[5],通知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同时宣布随机分组名单和分组实验时间、地点;

然后,在实验室等待学生前来实验。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前来实验的同学对实验的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原来同学来做实验时候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忘记带工具而回去拿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分组也有较好的把握,防止同学来做实验的时候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回去抄实验报告的情况。

最后,实验做好以后每个同学各自整理实验报告,在作业模块上传,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和答疑模块得到解决,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结束收工走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况。通过实验报告的整理也能帮助同学复习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 网上作业和交流平台的应用

通过上面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作业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构架课外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目前使用最多的交作业的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而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作业进行整理,作业批改好之后对平时成绩的登记整理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网络平台来实现。专用的作业模块可以很好的记录同学的作业情况,同时对教师的批改过程也很方便地能够看到,还能够避免教师在不同的电脑操作时候电子资源拷贝的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除了作业模块,论文模块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模式。针对一些需要反复修改的情况,比如大作业、课后讨论等,都可以放进去,能够反应论文的修改过程,同时批复以后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修改意见而不是仅仅一个成绩。同时还能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 考核过程

有了前面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学生只有参与其中的作业、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考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堂到课率、网络学习过程参与度以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前两个部分可以客观的打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后得到这门课程的最终总评成绩。这种方式所得到的考核成绩避免了原来平时成绩打分的主观性,可能有的同学只是每次课都到就会得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

五 教学效果

1 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同学经过预习之后基本都对需要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学习,甚至会有主动在课堂提问的同学。基本杜绝了上课时候不知所云,上课走神,甚至带错课本走错教室的情况。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动手的同学多了,观摩的同学少了。

2 作业讨论效果

在作业、论文模块下,可以清晰的看到统计结果,即哪些同学交了作业,哪些同学的作业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样本,哪些同学得分是优秀等。这就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作业和讨论的积极性,网上发言的同学多了,不像传统的精品课程那样只能看到老师的课件而不能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专门组织讨论课,让同学在网络讨论的基础上到课堂上来畅所欲言,充分做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这样教学效果好,而且也对教师上好每堂课提高了积极性。

3 教学档案的存档管理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网络上留有痕迹,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下载保存,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档案,而且减少了整理教学档案和归档成绩的时间,把机械化的工作交给电脑和网络去完成吧。

六 结束语

通过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的“过程流体机械”重点课程建设,有利于我们把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网络上记录下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培正,过程流体机械[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81-83.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07-02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设计理念

根据本行业特点,注重专业素质教育;

倡导项目驱动,强调动手实践;

整体目标明确,教学组合灵活;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训练;

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1.2 设计思路

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照岗位流程、项目分析和设计规范,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实际学情,进行项目内容设计,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讲练结合模块、独立实践模块和项目训练模块。采取教、学、做训练形式,一个综合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提高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软件建模技术为核心,进行内容选取和教学流程设计。

1.3教学方法设计

1)分组训练法

将学生3-6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验收时按照小组,采取小组打分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编码的积极性。

2)优秀作品展示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

2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 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考核(机考)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考核(50%)、最后机考(50%)。其中平时项目考核含学生上课出勤和态度、完成效果等。

总评成绩=项目考核(50%)+机考(50%)。

4 结束语

该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用例图设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活动图设计、状态图设计、顺序图和协作图设计、功能模块图设计等学习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UML和Visio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工具的应用;整体掌握面向对象的用例图设计;掌握类图和关系图设计方法;掌握软件分析和设计中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的设计;掌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整体设计;能使用UML用例图进行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使用UML类图、顺序图进行软件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UML工具进行面向对象的各类图形化设计;会阅读和绘制多层软件设计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严谨、规范的软件分析设计风格;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习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实践创新意识。

在该课程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建立完善课程的项目练习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短板。

参考文献:

[1] 武雪芳, 班娅萌. UML统一建模项目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 王爱国, 陈辉林. UML基础与建模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