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维持生命体征

维持生命体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维持生命体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本文总结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20例7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处理体会,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例老年患者,年龄70岁~89岁,ASAⅡ~Ⅳ级。房颤原因:高血压心脏病13例,甲亢2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其中神经外科手术8例,骨科手术3例,基本外科手术6例,泌尿外科手术1例,甲状腺手术2例。

1.2 术前准备:2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ECG检查,部分患者行心脏彩超及冠脉CT检查,以上患者术前均行药物抗心律失常治疗,控制心室率在100次/分以下,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ACEI抑制剂等降压药物血压,糖尿病患者及电解质紊乱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伴随其他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亦给予对症处理,使各脏器功能术前处于最佳状态。

1.3 麻醉方法:20例患者中,依据手术方式选择麻醉方法,其中10例采用全身麻醉,7例采用椎管内麻醉,3例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患者诱导用药选用芬太尼2~4ug/kg,咪唑安定0.02~0.04mg/kg,依托咪酯0.2~0.3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15mg/kg,诱导缓慢注药,依据监测情况对循环系统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患者诱导期平稳。麻醉维持用药为静脉泵注丙泊酚4~5mg/kg/h,瑞芬太尼3~5mg/kg/h。硬膜外麻醉依不同的手术选择相应的椎间隙穿刺并置管,先给予1.0%利多卡因3~5ml,视镇痛效果酌情追加1.0%利多卡因或5%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选取1.0%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术中除常规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ECG外,部分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术中根据术前病情评估、术中失血量、体液丢失量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输血及输液速度,维持循环稳定,如出现心率失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术终所有全麻患者均恢复自主呼吸,意识恢复,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拔除气管导管,至少在麻醉恢复室严密监测30分钟以上,送回病房继续进行监测。如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辅以镇痛、镇静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患者术中也常规面罩吸入高流量氧,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尽可能保证麻醉效果,少用辅助药品。

2 结果

2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波动在100~160次/分之间,并伴有血压波动,其中收缩压波动在90~150mmHg,血压波动患者静脉应用多巴胺或乌拉地尔控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西地兰0.25mg或艾司洛尔10-20mg静脉推注。1例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给予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恢复窦性心律。所有20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3 结论

研究表明【1】,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 ,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 0.7% ),而在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达7.5%。老年患者由于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合并房颤后更容易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老年患者手术的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 其风险不仅取决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性质, 程度和心功能状态,而且还取决手术创伤的大小, 麻醉和手术的技术水平, 以及术中和术后的监测条件【2】。

老年房颤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尽量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房颤诱因,行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减少对患者心肺系统的影响;对于全身状态差,特别是除房颤外伴随其他心血管功能异常的患者,尽量慎用椎管内麻醉【3】;而行上腹部手术或者神经外科手术,由于应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选择全麻气管插管既便于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及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抑制术中各种应激反应,又能充分供氧,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持心肌氧气供给充足,减少缺血缺氧等房颤不利因素。对于高龄患者,除了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ECG之外,还应做到尿量监测及呼吸末CO2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术后应继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充分吸氧,改善血供。对于创伤比较大的手术术后应常规镇痛,减少疼痛所产生的不良应激反应。PCEA是术后镇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4】,使用吗啡4mgPCEA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硬膜外吗啡注药镇痛较合适的剂量。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由于术后常伴随抽搐或躁动,如患者无呼吸功能障碍,可给予巴比妥类药物镇静,从而减少心脏负担。

4 总结

高龄房颤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术前检查要详细,对术前异常状态在不耽误病情情况下要尽可能纠正到理想水平。

4.2 应选择对患者各系统影响小的麻醉方法。

4.3 全身麻醉诱导应缓慢,用药量应较常人减少。

4.4 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有异常改变尽快进行正确处理。

4.5 术终还应继续严密监测,确认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出手术室至病房。

参考文献:

[1] 胡小箐. 房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2):79-81.

篇2

2护理评估

现病史:患者,邹木水,男性,50岁。家属代诉“因骑摩托车不慎摔跤致使昏迷、呕吐胃内容物多次,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7小时”。门诊于2012-8-21-9:00以“脑外伤”而收住我科。首测体温36℃,脉搏85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6/95mmHg.患者神志模糊,烦躁不安,言语不清,急性病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对光反射迟钝,后顶部见直径2㎝头皮血肿,四肢有不自主活动,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左肘部见多处挫裂伤,遵医嘱Ⅰ级护理,通知病危、禁食、心电监护,持续给氧,留置导尿,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降压、止血对症治疗。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不详,不规律口服降压药治疗。患者家庭和睦。家庭条件一般,已参加新农合农保,于三年前戒烟酒。

辅助检查:8月21日1.头部CT示“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

3 护理诊断

3.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血肿压迫脑组织有关预期目标: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症状出现护理措施

3.1.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

3.1.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予降颅压、止血药的使用,输液不要过快或慢,以40-50滴/分为宜,脱水剂除外,并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3.1.3安置舒适卧位,抬高床头15-30°,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护理评价: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出现

3.2清理呼吸道低效-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预期目标:病人无喉部痰鸣音,无呼吸道阻塞及窒息发生护理措施

3.2.1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3.2.2给予充足氧气吸入,告知用氧注意事项

3.2.3必要时吸痰

3.2.4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护理评价:患者呼吸道无痰鸣音,无气道阻塞,血氧大于95%

3.3躁动-脑外伤所致

预期目标:躁动得到控制,不发生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3.3.1密切观察分析躁动因素,床旁加护栏,24小时专人陪护

3.3.2给予约束带,但不可过度约束,以免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约束带松紧可以容纳一手指以上为宜

护理评价:躁动得到控制,无继发性损伤

患者于2012-8-22-9:00复查CT“左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较前增大”,于2012-8-22-10:40进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左额顶叶脑挫裂伤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于2012-8-22-14:26术毕安返病房,患者神志浅昏迷,测体温36.6℃,脉搏89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4/70㎜Hg,血氧饱和度98﹪.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对光反射灵敏。遵医嘱按全麻术后护理,禁食,测血压、脉搏、瞳孔、血氧q1h.行输液降压、脱水、止血对症治疗

4术后护理评估

8-23-9:00术后第一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头部切口及颜面部肿胀,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能不自主活动,四肢肌力Ⅲ级

8–24–9:00 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生命体征平稳,切口及颜面部肿胀较前愈明显

8–25–9:00 术后第三天,患者嗜睡状态,颜面肿胀青紫,生命体征平稳,大便一直未解,患者有吞咽反射,遵医嘱停禁食改流质

8–27–9:00 术后第五天,患者嗜睡精神状态,能应答问题,颜面肿胀明显消退,生命体征平稳,饮食可,大便正常,

8–28–9:00 患者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Ⅳ级,可在家属协助下平坐,解软便三次

5术后护理诊断

5.1 意识障碍-脑水肿致使脑组织功能障碍

预期目标:意识障碍减轻,无继发伤

护理措施

5.1.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的变化,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

5.1.2床栏保护病人,抬高床头15°-30°,以利消除脑水肿,患者给予头侧卧位,禁卧患侧

评价.患者于8月28日神清,无继发损伤

5.2清理呼吸道低效

预期目标.患者无窒息,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护理措施

5.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洁呼吸道分泌物、持续充足给氧

5.2.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维持室温16–22℃,湿度50–60%

5.2.3患者清醒后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鼓励多饮温开水

评价.患者血气指标正常,无窒息

5.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目标:维持良好营养,保证喂养安全

护理措施

5.3.1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指导少量多餐给予进食

5.4 知识缺乏-缺乏脑外伤康复知识,文化程度较低有关

预期目标:家属掌握有关康复知识,病人能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护理措施:协助家属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

5.4.1语言沟通训练:病人有意识时每项操作都向病人解释,取得最大限度合作;有目的和病人说话,让病人认知亲近熟悉的人和物

5.4.2记忆力训练:教会病人认记周围环境、物品;鼓励病人表达喜怒哀乐情绪

5.4.3肌肉活动训练:患肢被动运动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肢体按摩每2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

5.4.4平衡功能训练:病情允许时扶助病人半坐正坐下地站立行走

护理评价:家属能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能进行部分康复训练

该患者经本科室精心治疗与护理,于2012-9-5 康复出院,出院时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正常,已给其行出院指导

6出院指导

6.1患者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戴头巾,家属做好防护

6.2保持良好心态,不参加有争议性活动,

篇3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16(11B):49-50.

[2]王珊丹,周均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0-101.

[3]李婷婷.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29(2):161-162.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