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的再生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图一 企业劳动生产率因素图

它是由企业劳动者自身情况和素质、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技术装备水平等因素决定。目前企业劳动生产率计算是通过工业增加值核算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按工业增加值核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公式如下:

(公式1)

-100% (公式2)

劳动生产率指标直接反应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一方面要靠投入劳动量,另一方面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一是职工人数保持不变,工业增加值增多;二是增加值波动不大,平均职工人数减少。如果能在增加年度工业增加值的基础上,控制企业从业人数,提高人员效率,则能较好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人员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为全面反映出劳动生产率指标情况,还应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进行统计,通过多维度数据的比较来衡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力资源成本变化情况。

(公式3)

(公式4)

以某企业2009-2013年工业增加值和年度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为例(详见表1),对其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等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根据表1数据,由于2011年、2012年企业职工人数波动比较大,因此数据按照2009-2011年度、2012-2013年度两个部分,按公式(1-4)分别计算: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该企业2009-2011年度工业增加值以平均19%的年增长速度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其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保持基本一致。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1年该企业生产工人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逐年下降,生产工人比例由59%下降到52%,减少7%,同期劳动生产率则增加了10.17万元/人。这说明由于企业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人均劳动生产率。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该企业2012-2013年度预计工业增加值以平均9%的年增长速度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2012-2013年度该企业生产工人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基本保持不变,生产工人比例保持在63%,同期劳动生产率则增加了1.31万元/人。该企业工业增加值保持一定增速,但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远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说明企业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第一,在满足管理及生产服务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非直接生产人员。

第二,积极进行直接生产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篇2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出:资本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劳动力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获得了价值形式变成了商品。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无法消除劳动力的商品化。而且还要大力促进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消费即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而“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货币所有者在交换中得到的使用价值,在劳动力的实际使用即消费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购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从他进入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

既然劳动力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那么它就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劳动力的物质性除了首先作为生物个体之外。更典型地体现在生产工具上,生产工具本质上不过就是物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替代和延伸。因此,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性标志,真正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这一点来看,人的工具性正是由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工具性。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不断地创新和物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要求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先于其他所有商品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以生产社会需要的商品。

劳动力的精神性使其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除了不同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外。同一个劳动力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也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多样性可以使劳动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消费。是劳动,是通过具体劳动让使用价值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进而将抽象劳动凝结在新的使用价值中创造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他商品产生的先决条件。其他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力的消费的结果。都是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所有商品都以劳动力的生产为最终归宿,这样。劳动力商品就是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产生的依据和目的。如果不能服务于劳动力的生产,所有的商品生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无用或不利的。同样道理。劳动力如果不能消费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因为其它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却是它们的非物质性源泉。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是其他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又是生产过程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同时全部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正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从劳动力的角度上讲,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劳动力的消费是其特有的生产自身的形式。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最终都服务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劳动力的消费和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限循环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因为商品的价值载体是其使用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价值载体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消费,是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其他商品价值的劳动中。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劳动是劳动力价值的载体,又是其他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力价值直接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他商品价值只是间接体现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变成商品获得价值形式。这时的劳动力价值集中体现为剥削被剥削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

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是什么劳动呢?很显然。除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外,人类社会并不存在其他劳动(自动化和智能生产只是人类体脑劳动的延伸)。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消费,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或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按照劳动价值论可以得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它创造其他商品的价值的同时承载着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呢?当然是抽象劳动。根据价值定义,劳动力价值应是凝结在劳动力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与其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同。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就是生产自身的具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它所承载的抽象劳动形成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过,这不是物化的抽象劳动,而是以精神性为主的活化在劳动力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笔者称之为活化劳动。

与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不同。劳动力的生产包括所有相关者的劳动,白始至终属于社会劳动;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需要向社会劳动转化,而劳动力的生产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统一。

劳动力是无形的特殊的劳动产品。它的非物质特性即精神能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已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衡量劳动力的标准。劳动力以外的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凝固的物化劳动,而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是流动的活化劳动;劳动力价值的内容,虽然离不开劳动的物化却不是物化的劳动。因为劳动力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个劳动者。随着复杂劳动的不断简单化也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升级换代。所以劳动力的生产不是个体劳动,而是必然的社会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范畴,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关系范畴。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用来交换的特殊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反映,属于生产力范畴;劳动力的价值当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劳动力商品的内在矛盾是:使用价值一劳动力商品的工具性是解决怎样生产的问题,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一劳动力商品的目的性是体现为什么生产,反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力价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对其使用价

值可以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同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社会关系中会产生不同社会结果。

三、商品化三阶段

基于劳动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性。笔者把劳动力商品化分为简单再生产阶段、扩大再生产阶段和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劳动力在这种生产关系中获得价值形式成为商品。这是以简单重复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力再生产阶段,属于维持生存型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交换价值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成本一必要补偿的价值部分。从劳动力商品消费角度讲。这个阶段是只注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工具性。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裸的剥削阶段。《资本论》中对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就是对这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的理论抽象。

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量的决定的论述:“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它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一般地说。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低于这个限度。劳动力商品价值量不仅包括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96-01

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卫生、教育一样,是国民经济的独立部门,在增加社会就业、创造巨额收入、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活跃,体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来启动体育的原动力,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应该就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繁荣

(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规模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就是保证必要的人力,提供体育的基建设备、场地、图书、器材等,保证必要的财力,提供体育基建费用和体育经常性费用。国外学者对1984年奥运会奖牌分布及获奖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98%的奖牌都为经济水平较高和人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所获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人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这种需求不仅决定着劳动力的总数量,而且决定着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劳动力的总数量决定着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及速度;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体育体系和体育结构。(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格。与方向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水平,制约并最后决定着体育的质量,即制约并最后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因而也决定着体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对竞技体育可起较大的作用,国民平均收人等基本指标则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影响较为直接。21世纪初叶是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高速发展,将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下降,在进人小康社会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大的社会支持。

二、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技能训练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在质量上也要相适应,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实现。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体育训练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劳动力再生产的两个方面中,前者主要是通过生活资料的消费来进行的,其中包括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后者则要通过投资于体育来进行,发展体育事业是劳动力生产的重要手段。那么,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体育训练传授和积累劳动技能。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体育训练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向受训者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发展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二是体育能生产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的基本联系。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练就了健壮的体魄,使之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再次,体育投资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和自身价值外,还能创造出新的价值。经过培养与训练的劳动才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超过它自身的新价值。”这不仅说明体育投资具有生产性,而且体育投资在生产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较之消费掉的费用是一个“扩大”了的量,是劳动者智力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二)体育事业发展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的重要途径。科学本身就是经济,但是它还不是具体的,直接的经济,而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经济,要把科学转化为具体的直接的生产力,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体育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体育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构成劳动力的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发明创造,转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上,构成生产资料的要素。这一过程也是通过体育科学所培养的科技人才来实现的。社会科学也可以通过体育科学转化为物质力量。社会科技的发展可以不断开拓劳动者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产生新的更高的劳动效率。(三)体育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实现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也称为科学生产。教育不仅仅能积累、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担负着发展科研的任务。体育教育培养体育健儿,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随着中国GDP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将越来越具备坚实的基础,中国将拥有更大规模的体育事业消费群体和体育事业市场,国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将进一步升级成为体育事业大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为体育事业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大踏步发展,在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良贵:哲学原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体育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