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因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随着2001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了级数增长的态势,并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贸易在商品交换的同时带动要素跨部门、国界流动,改变贸易格局和比较优势,作为一个典型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在我国的进出口中占极大份额,贸易对我国劳动力要素收入的影响尤其是对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成为关系经济增长、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委托工资回归法建模,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对贸易影响本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工资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建模
1.本文采用委托工资回归法的思路来分析贸易和工资收入的关系,并测度中国的贸易对不同教育水平工人工资的影响。首先,建立产品价格和要素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在Leamer(1998)方程基础上,为了突出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之间的联系同时消除价格和资本之间的随机效应,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加入回归方程中,得到本文方程如下:
(1)
其中,表示每单位J产品资本的使用量,表示资本回报率的变化比例,为常数项,表示产品价格的变化率,表示要素回报率的变化率,表示在产品j中要素i的贡献率()通常用要素i在收入中的份额表示,是误差项。需要注意的是要素价格在式子中是参数,而要素价格的变动才是被估计量。方程右边的变量表示行业要素收入份额,给定最初的要素价格它就决定于该产业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可见产业产品价格变动的技术原因是外生决定的。比例变化的测量由基期的产品价格和产出以及基期的要素价格和要素供给量决定,而这些数据相对于现期价格都是外生变量。本文的实证检验中包含了三种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这样本文就可以依据方程将产品的价格变动对要素的收入份额进行回归,并用回归系数表示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致的要素价格变动的比例,从而测量特定时期的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考虑到资本项专业化(specification of capital)变化、方程右边变量的误差导致价格变化的趋势以及在本文的方程中疏忽的变量例如:通货膨胀、利润以及生产技术变化等本文保留了常数项。
其次,贸易对工资收入影响模型。本文用贸易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其它变量不变进行回归,得到相应的参数来表示贸易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文中用(出口额-进口额)/国内消费额来表示贸易因素。
2.数据选取和说明
(1)数据的分类。本文依据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第3版)、OECD(1986)按照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产业分组和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将工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HT)、中高技术产业(MHT)、中低技术产业(MLT)和低技术产业(LT)四大类。同时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将劳动力根据受教育年限的不同划分为:大学及其以上水平,中学水平(包括高中和初中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小学水平,以体现劳动力技术水平状况。
(2)数据来源和说明。产品价格、工人工资和消费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贸易数据来自《海关统计年鉴》;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收入份额本文根据统计年鉴的投入产出表(1987,1992,1997,2002年),结合部门产值计算得到。产业产出、产品价格指数、分产业的工资收入样本数据和劳动力供给的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cei.gov.cn/default.aspx?tab=157)。相关说明:第一,本文模型中的工资水平采用的是职工平均工资,且从1998年开始为在岗平均工资数据。第二,在计算要素收入份额时,按照投入产出表并采用索洛残差法(具体估算方法参见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计算。第三,在计算价格的变动率时,本文以1987年的价格作为基期,工资变动率和资本价格变动同样以1987年作为基期。文中的产业产品价格我们根据产业划分取其平均值并经过了价格指数的平减。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1.行业劳动力工资变动与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回归结果。在回归结果中,用capital表示资本,LX表示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劳动力,LZ表示具有中学教育水平的劳动力,LD表示具有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结果如表1:
注:***表示通过1%水平的统计检验,**表示5%水平的统计检验,*表示10%的统计检验
由表1的结果可知,LX、LZ、LD在四个产业中业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本和常数项也通过了统计检验。(1)在四个产业中,只有具有中学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变动与价格变化呈反方向变化,其他两类劳动力工资均与价格变化同方向。(2)小学水平劳动力工资对于MLT产业的价格变动反映最为明显,中学水平劳动力工资收入变动在MLT产业变化最灵敏,大学及其以上水平的劳动力工资变动对LT产业的价格反映最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相对比重较大导致。(3)在高技术产业,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对产业价格变动最为明显,这也表明在高科技产业中更多的集中了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力,且该类产业的价格变动对于技术水平高的劳动力工资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这也符合斯图尔帕-萨缪尔森理论中关于一个行业中价格上升,那么该行业密集使用的要素价格就上升的描述。(4)在HTH产业中,具有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工资回归系数最大,说明在该产业中具有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扩大了与低教育与中低教育水平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此外,本文还发现对于中低技术产业中小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尤其突出,明显大于其他三个产业,这可能是由于在依据技术水平进行的产业划分中,中低技术产业中聚集了大量的采掘类行业,而我国现阶段采掘类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都为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力。
2.行业贸易因素变动对不同劳动力工资变动影响的回归结果。这里本文用(出口额-进口额)/国内消费额表示贸易因素然后利用方程对贸易影响劳动力工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表2:
注:***表示通过1%水平的统计检验,**表示5%水平的统计检验,*表示10%的统计检验
由表2的结果可知,参数都通过了统计检验。
(1)在四个产业中,中学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变动均与贸易变化呈反方向变化;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与产业贸易变化在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呈同方向变化,在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产业中呈反方向变化;小学水平的劳动力工资变化均与产业贸易变化呈同方向变化。
(2)小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对于高技术产业的贸易变动反应最为明显,中学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对于高技术产业的贸易变化反应最为灵敏,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对中高技术产业的贸易变动反应最为明显。出现在低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水平劳动力工资与贸易变动呈反方向可能是由于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我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口的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中出口增加将增加该行业密集使用要素的价格而降低进口行业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的描述。
(3)低技术产业中,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对贸易变动反应系数与中低技术产业的系数符号相同,但数值明显小于后者,且在低技术行业三类劳动力的回归系数都明显小于其它三类产业。这说明我国低技术产业的贸易对于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不大,也可以说明我国的贸易品不主要集中于文中划分的低技术产业。
(4)小学水平劳动力在高技术水平产业中的工资增长最快,说明在高技术产业中具有小学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与其他两类劳动力的收入差距缩小的最快。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收入在中高技术产业中的回归系数最大,也即在中高技术产业中的高技术水平劳动力更快的扩大了他与其它两类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本文利用委托工资法对中国1987年~2006年鉴对外贸易与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贸易的变化不仅影响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工资收入,而且也影响了不同技术水平劳动力在同一产业中的工资收入。在四个产业中,贸易因素对具有小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对具有中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的影响始终是反方向的;对于具有大学及其以上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的影响在高技术水平和中高技术水平产业中是正向的,在中低技术水平和低技术水平产业中是反方向的。此外,在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中,具有高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与具有中高教育水平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在中低技术产业中,具有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与具有高教育水平和中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后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对于低技术水平产业,具有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与具有高教育水平和中高教育水平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在缩小,同时高教育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劳动力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也在缩小,但是缩小幅度要比中低技术水平产业要低。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我国自身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资源禀赋。我国属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也大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我国的贸易大都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东盟国家,自身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所以现阶段我国的贸易仍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此外,由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
2.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贸易的发展对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变化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之间影响效果有不平衡性。现在正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时刻,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外需严重不足,这对于多年依靠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贸易的我国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而外贸企业又是保证国内劳动力收入和就业的关键领域。为此,政府应一方面应该继续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实行贸易格局的多元化,以便得到更加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为克服贸易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也应当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科技研发和相关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外,还应继续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效果,还富于民这样才有可能扩大居民购买了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趋利避害在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的配套措施,劳动者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总之,在注重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同时平衡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Baldwin.R, Cain.G. Shifts in relative U.S.A wages: the role of trade, techology and factor endowmen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一是供求失衡推动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由于乡村城镇化、计划生育等政策效应的长期累积,适龄工作人口增量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形势出现变化,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扩张明显放缓,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如:2010年环洞庭湖地区乡村从业人口数(指乡村人口中参与经济活动的全部人口数,该指标反映农村中实际从业人员状况。鉴于统计中暂有该项指标,我们用此指标替代农村劳动力数。)为692.1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42.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53.78万人,占比高达9.37%,比2000年上升了1.95个百分点。加之多年来生育率持续保持着0.2%以下的低水平,劳动力人口扩张明显放缓。从需求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使得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用工荒”现象开始出现并不断蔓延,推动了低端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农村劳动力需求市场旺盛,总体上呈现出“用工难”的状况。
二是农村劳动力城乡结构性变化带动价格上涨。随着近年来惠农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新生代农村劳动者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普遍对工作选择、劳动待遇有更多的诉求,更加向往城市生活,更加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规划,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降低,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上涨。据监测网点――湘阴县新泉镇荷花村青年胡某反映,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在农村每月也能挣2500多元,但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农村大中专生,他宁愿暂时拿1500~1600元的月薪到长沙等地做职员,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等体力活。而且这种就业观念在其同年龄层次中相当普遍。
三是通胀高企拉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由于近年来物价整体上涨,劳动者因通胀侵蚀其购买力而相应产生提高劳动力价格的内在需求。同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及其稳定上涨的预期,使得农村劳动力价格同步提高。据岳阳市华容县、益阳市沅江市、常德市汉寿县等地的绝大部分调查农户反映,一个三口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由前两年的450元/月涨到如今的600~800元/月不等,水稻价也由70~80元/担涨到了120~130元/担,相比之下,劳动力价格也应有所上涨。此外,前期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推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整体抬升了物价水平,反过来又拉动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形成劳动力价格的螺旋上升。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38-02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令人困惑“异象”无法在现有的劳动力供给理论中得到说明:一方面,束缚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因素逐渐消除,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良好轨道,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需求的绝对数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和许多学者的研究,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就业理论“遗漏”了对价格不确定条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劳动力供给曲线出发,对劳动力市场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我国劳动力市场有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
1.市场工资具有粘性特征,且工资水平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快速增长到40230元,年均增长约8%。伴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的劳动收入也相对提高,人均工资水平相应的由过去的651元提高到49716元,实际年工资增长率约为6.74%,且在经济繁荣时期,工资水平上升容易下降难。
2.城镇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但劳动供给绝对数量依然过剩。劳动参与率是用来衡量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在劳动参与率方面,蔡、王美艳(2004)认为1995-2000年期间中国劳动参与率下降了2%,而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了9%-10%。
由此可见,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工资增长条件下劳动参与率降低的现状,这一现象在传统的供给模型中难以得到解释。
二、对新古典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修正
新古典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对于现实的劳动力市场缺乏解释能力的主要原因是:模型没有考虑市场实际就业概率对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影响,一条固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不能很好的拟合现实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为此,必须对已有的失业模型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进行修正。在考虑就业概率P≠1时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将消费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的概念引入劳动力市场,用理性预期理论来分析劳动者的供给行为,在价格实现不确定条件下建立劳动力市场模型。
此时,劳动者的就业决策模型变为:
当0
其中,Y表示预期收益,W为市场工资水平,P表示就业概率,Y*为失业时,劳动者能够获得的补偿性收入,如失业救济金等,C是劳动者获得工作之前所必须承担的各种成本,等式右边,W*P表示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且获得工作时的收益,(1-P)Y*表示成为失业者时,国家对于失业者进行补贴,此时劳动者能获得的暂时性的收入。那么,等式左边的Y表示只有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职业搜寻活动时,劳动者的预期收益水平。而此时,当且仅当Y≥0时,理性的劳动者才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当Y
此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受到的工资水平W和就业概率P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工资水平的变动使得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动:
设劳动力市场初期t0的工资水平为W0,劳动力需求曲线为LD0,劳动力供给曲线为LS0,此时,企业提供的空缺岗位数量为N0,而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提供劳动力的供给数量N1,由此可知,市场的劳动参与率E0=0N1/0N*,就业概率P0=0N0/0N1,(就业概率定义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占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数量的比例,劳动适龄人口中非经济参与人群不在计算范围内。)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率U0=1-P0。初期,劳动适龄人口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益水平:
Y0=[P0×W0+(1-P0)Y*]-C0①
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在t1时期,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W0提高到W1,伴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力供给者(包括潜在的劳动力供给)预期劳动力参与人数将由N1增加至N*,企业对于劳动力需求量短期内相对不变,社会上存在的空余岗位数量为N0。由于供给人数的增加,劳动者预期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概率下降为P1=ON0/0N*,而失业率,相应的上升为U1=1-P1,与此同时,劳动者的预期收益变为:
Y1=[P1×W1+(1-P1)Y*]-C1②
那么,作为理性的劳动力供给者(包括潜在的),此时面临着是否继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决策:(1)当Y1-Y0>0时,意味着尽管劳动力供给者意识到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但是由于其他因素,如工资上涨的幅度更大,使得劳动者对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入反而增加了,此时,会使得市场劳动参与率上升,劳动力供给人数持续增加,直到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概率和工资变化使得两时期的劳动者预期收益不变为止;(2)当Y1-Y0=0时,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会维持现状,劳动力供给曲线不会变动;(3)当 Y1-Y0
由此可见,劳动力供给数量在考虑了就业概率之后,会由于预期收益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结论
第一,劳动力供给者的就业决策受到预期收入水平的影响,而预期收入不仅仅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同时,劳动者还会考虑就业概率的高低、就业之前付出的成本以及失业时能获得的保障水平的高低,因此,影响劳动者进行就业决策的因素是复杂、相互交织的。
第二,就业概率对于劳动参与呈正相关关系。但其作用并不是同期的,而是会产生滞后效应。就业概率降低,使得劳动者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悲观情绪,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
总之,在引入了就业概率和预期收益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增强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在修正后的模型中,原有的工资与劳动力供给关系――劳动力供给数量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上升――当且仅当劳动者的预期收益逐渐增加时,才会产生。同时,也包含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原因的解释,扩展了模型的解释范围。
参考文献:
[1] Okun.A.M.“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M].Washington. D. C. Brooklings Institute,1962.
[2] 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M].经济学家,2006,(01).
[3] 冯煜.中国经济发展中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5] 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83.
[6] 曾湘泉、卢亮.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预测分析与就业战略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