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凭和学历

文凭和学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凭和学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凭和学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过不少次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因此其基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伦理价值就是利用伦理道德对文学进行审视和评定,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妨碍了文学作品的自由创作。因此,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功能

所谓教诲,指的就是展开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识学习,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诲功能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所以有的人认为,教诲功能在文学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为重要,因为具有教诲功能,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实际意义。

之所以说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就是文学是在伦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学与伦理是相伴产生的,文学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伦理指南[1]。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学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功能主要通过教诲功能来实现。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与教诲是息息相关的。教诲功能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文学中,我们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进行总结,能够发现人类主要是从榜样或者一些道德实践中获得教诲。而文学正是如此:通过对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样人物的描写,描述作者本身的观点而带动人们的情感,这都是文学的教诲功能在发挥作用。教诲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价值、有道德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从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化到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代。人类社会发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文字被发明出来,原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就逐渐转变为由文字形式来进行记载,比如寓言、诗歌、小说等等,而构成这些文字的文本,我们就称之为文学[2]。这些文学通常记载人类在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或者感悟体会,因此,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进行教诲。

经过了自然长期的演变和选择,人类社会需要对伦理道德进行选择,以体现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类进行说教以及榜样,这就是所谓的教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人们道德榜样的任务并不是经常出现,因此文学创作者就需要进行虚构,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关道德榜样的故事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或者效仿。比如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广为流传,还有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赞颂或者弘扬。因此,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诲功能。只要有文学存在,其教诲功能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的核心价值——伦理价值

文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文学所具有的作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文学通过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多样化的,文学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学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实记录,因此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能够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赋予了其学习价值;文学还可以作为书籍在商店售卖,因此就赋予其商品价值[3]。尽管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伦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将审美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美和文学本身并不存在联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并且审美价值是就审美主体来说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伦理价值。文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具备多种价值,然而不论其有多少种价值,都应该以伦理价值为前提。

为什么说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呢?这是因为伦理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本质。尽管文学具有其他种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从不同程度上与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在文学所具备价值体系中,审美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读者能够从李清照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这些都是美的体现,审美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因此审美价值不能对伦理价值的地位形成撼动。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虽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并不仅仅于此,读者需要在品读过程中体味作品的伦理内涵。比如我们在欣赏《麦克白》时,我们不仅仅看到麦克白的伦理失误造成了故事悲剧的性质,,还要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道德情感,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可见,这种从欣赏到最终的伦理这一转化过程,就足以表明文学审美的形成过程包含在伦理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仅仅是伦理价值在形成时的一个必经阶段。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阅读赏析,并且在赏析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学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阅读作用。阅读作品能够净化人的情感,说明文学发挥了其审美作用,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而这一功能最终展现的价值就是伦理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功能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对读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文学的价值则是由文学的功能承载并实现的。我们对文学功能的研究就是对文学价值的研究。尽管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诲功能,而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核心价值自然是伦理价值。

篇2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再现所学知识拾遗补缺,减少学生练习时的错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繁重负担,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安排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呢?

一、什么是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生数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机、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各方面的判断和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意义及可行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而从低年级开始,更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叶老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自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对培养高效、自主的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对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年龄段学生而言,都应是日常学习和评价的一部分;教育者只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自我认识的发展规律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可行的。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1)、一个学生喜欢评价的课堂。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所以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景展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精当的讲解。

2)、一个充裕的时空环境。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3)、课堂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评价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也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顾虑的表达意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组内合作、班级反馈时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猜测与揣摩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想法

2、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篇3

笔者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畏难习作。问卷调查显示38%的学生习作时有畏难情绪,喜欢习作的学生只有32%,76%的学生是在老师布置后才完成。2.疏于修改。调查显示,30%的学生会自觉修改,更多学生依赖于老师的布置和指导,缺少主动表达的愿望。3.不愿重写。批改方面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对于第二次习作,56% 的学生不乐意。

那么,学生习作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我们又对四年级一个班50名学生完成一次作文后做了调查,调查显示:1.内容虚构化。提起难忘的事就是上学忘了带书本或是笔之类的,同学二话没说借我用;或者写爸爸、妈妈半夜送我上医院;帮助盲人过马路等等;要写老师,总是夜深了,还看见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2.过程简单化。数学课复习简单运算,我快马加鞭,很快完成。“做完了!”我兴奋地把作业交给老师检查,老师用红笔打勾,一路过关。3.结构模式化。比如写游记类的文章开头大多是以排比的形式开头:“我游览过……的华山;……的黄山;……峨眉山……;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去游览……”4.语言程式化。写奶奶教育自己爱惜粮食的话:“你怎么这么不爱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难道你们老师没教过你吗?”奶奶像老师一般背起古诗来!

二、精当讲评,为“改”奠基

要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老师的讲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精当讲评,是为学生的“改”奠基。教师讲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欣赏、挑刺、训练。

环节一:欣赏――让作文自信起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欣赏学生在习作中有创意的一个标点,一个好词,一句佳话,都能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习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一致的。

环节二:挑刺――让语言干净起来。要诊断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语病,语文老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有敏锐地看出语病的真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读读学生的习作,结合此次习作要求的侧重点,整理出有突出语病的句子和段落,做到有针对性,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环节三:训练――让能力发展起来。教师批改时,发现学生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叙事,要寻找故事曲折点;故事,要寻找内心的曲折点。这样训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思想,训练点选点精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四、以评促改,方法跟进

1.读一读――自我发现。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我们指明了习作修改的方向。因此,学生完成习作后,一定要多读几遍,边读边看,一看读是否有错别字,二看标点是否正确,三看有无明显错误的词句,词句修改属常规修改,应该贯穿于每次习作修改训练中;其次按叙事类、状物类、想像类等不同习作要求进行重点修改,如果需要,时间可以预留充足一些。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