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混沌理论的应用

混沌理论的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混沌理论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混沌理论的应用

篇1

一、内部控制和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周期研究、动物种群动力学、流体运动、行星运转轨道、半导体电流、医学预测(如癫痫发作)以及军备竞赛建模等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在计算机上模拟气候类型,他的程序使用了12个回归方程来模拟影响天气的初始因素。当他把一个中间值提高精度再送回模型中去,惊奇地发现本来很小的差异,竟然完全改变了模型结果。Lorenz这一偶然发现,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即便很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它是混沌理论的经典例子:香港的一只蝴蝶轻轻振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根据混沌理论,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混沌),又有一定规律(有序)。

内部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序、过程和系统等,而且在操作中,上述内容一定会不断地得到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是固有地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的。当然,并非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设计的。因此,混沌理论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中来。

二、内部控制概念中混沌理论的含义

内部控制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是有其固有局限的。许多相关主题的权威性著作,包括coso的整体框架都谈到了这些局限性。它们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同内部控制有关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总是能够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可以引用coso整体框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它也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如果将混沌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则显然可以看出,这些小错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重大的灾难。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巴林银行――这家享有盛誉的老牌银行的崩溃就起源于某个人的未受监督的行为;银行业巨头――日本住友银行所遭受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也源于某个交易员的铜金属期权交易。这两个令人痛惜的案例,显然都是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而造成的,但这一认识为时过晚。

混沌理论同时还证明了那些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而阻止微小错误发生的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是如此之多而它们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这些偏差进行准确的预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谁能够百分百地预测错过一个电话、上班迟到了一会或是忘了准备某个会议的材料所造成的后果呢?这些偏差以及其他不计其数、无伤大雅的问题每天、时时都在发生,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从概念的层次上来说,我们不能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除了蓄意欺诈和明显的大意之外,这些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随机的。内部控制水平更好的企业似乎会遭遇更少的灾难,但实际上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明。然而现在,笔者还是建议努力达到最好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尽可能地减少遭遇灾难的可能性。

三、混沌理论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下,应该承认: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水平的控制都不能防止它们的发生。混沌理论不涉及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而成本―效益原则是coso框架下确定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为确定一项控制技术是否值得应用在coso 框架下,会将应用该方法所付出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如果效益大于成本的话,就采用该技术,反之则不采用,即使当某一项控制技术可以防止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时也是如此。

但成本―效益原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起初看起来可能十分有吸引力,但在事后看来却存在致命的缺陷。换言之,当一个重大不利事件发生时,除了必须接受罚款、惩罚和制裁以外,后果之一便是采取补救措施,以防将来此类状况再度发生。此时几乎就不存在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了。

一旦对不利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存在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制动闸的话,管理层将会自由地使用任何措施以提高关键的流程、系统、功能和任务等等。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更高质量的流程以及类似的措施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对于持续改进的永不疲倦的承诺将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利事件甚至重大不利事件都将会发生。但是,当不利事件发生时,对管理层是否曾尽力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的质疑将会减少,因为管理层良好的业绩记录将打消所有的疑问,除非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

当管理层从成本―效益陷阱里跳出来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采取持续改进、创新方案和承担风险行动,这些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方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难想像,采用这一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将比采用coso框架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为理想,不利事件的发生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小。

可以说,任何事情,不管其性质如何,都不能百分百精确地预测它会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这种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事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事件的不可预测水平还会受到有序行为的影响。因此,从原本是混沌的地方可以合理地解析出某种程度的有序。有了秩序之后,可预测性就提高了。大家都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秩序。实际上,我们也确实达到了一种有序状态。这种有序使得整个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得以形成并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必须维护秩序,防止因秩序恶化而进入无序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处理不确定性。

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中,风险是与某一行动相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谨慎的管理者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管理者必须自愿接受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混沌理论提供了依据。

正是混沌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公众可以接受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样,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达到某些内部控制目标,而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无效的结论。管理层可以通过设计并维持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毕竟大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经常性的!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文・丁・鲁牡,刘霄仑,译.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 8.

[2] 林钟高,魏立江.会计再造: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启示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3] 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2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混沌理论简介

混沌一般是指杂乱无序的状态,现在学术界用它来专指一类新运动形态。关于“混沌”的定义,目前尚不统一。现代科学的产生使人们对混沌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对混沌的涵义主要有:①混沌是决定性的、随机的;②混沌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随机;③混沌是一种既有决定性又有随机性的二重性状态;④混沌是一种宏观无序无律、微观上有序有律的状态。

由上述几个定义可以得知,其本质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辨证地揭示:一方面混沌是从决定论中产生出的随机性,即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的依赖性、内随机性和非周期性;另一方面混沌的随机性中孕育着决定性,即具有分形几何结构、普适性。混沌研究的发展,无疑是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正在消除对立统一的自然界的决定论和概率论两大对立描述体系间的鸿沟,使复杂系统的理论开始建立在“有限性”这个更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在高考化学答题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混沌现象,而克服这些混沌现象建立有序、规范的教学机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2 化学高考答题中的混沌现象

2.1人格特征上的混沌

2.1.1审题过程中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混沌

①未看清题目要求而答非所问。高考化学试题不少选择题在题干中提出“正确的是”或“错误的是”的不同要求;在排列顺序时隔不久,题干中还指明“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类似的如“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但部分考生不注意审题,题目尚未看清,即凭想当然仓促作答,结果答非所问;还有的考生选答正确,涂卡时由于思维即时阻塞却完全涂反;又如有的试题要求写“名称”而结果写成“分子式或化学式”;有的试题要求写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而考生将其混淆而张冠李戴;还有的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考生答为化学方程式;再如有的要求求解气体的“体积分数”而考生答为“质量分数”等等。学生在审题时因粗心大意均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②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隔不久,有的考生因审题不清而乱用等号与可逆号。通常情况下盐的水解方程式一定用“ ”,不能用“”,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 ”不能用“”。

③不注意细节,将有关的条件及状态看错。如273℃与273K,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等都会对解题造成直接影响。

④凭想当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如Cu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3.5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数据用,不少考生牢牢记住了整数64,如题首提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则其计算结果必然与答案相差较远。

2.1.2 遇熟题而得意忘形造成的混沌

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不少考生得意忘形,以为和那一天做过的题“一模一样”,有的甚至记住了那一题的答案,于是不假思索就将那一题的答案迅速填上,结果可想而知。遇到熟题或相似的题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产生思维定势。要善于找出与熟题不同的地方和改动的数据等。否则会“大意失荆州”,从而无功而返,遗憾终生!

2.1.3 遇难题而产生的恐惧感造成的混沌

一部分考生由于心理素质较差,碰到难题一下子“蒙”了,大脑一片空白。对待这一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以静制动,冷静思考,找出难题的“题眼”或突破口。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

2.1.4 平时解题时不规范而造成的混沌

一部分考生平时解题时就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讲规范。如有的考生解计算题不写“解、设、答”的内容,不列计算式,只给答案;解实验探究题现象描述不全面、方案设计不科学、原因分析抓不住要点等都会成为扣分的理由。

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充分体现出应试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应试者顺畅的科学应答思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衔接,“因为”“所以”“因此”“假如”“故”“由题意知”等词语更要适时适地运用,以体现规范性和严密性。

2.2 认知结构上的混沌

2.2.1书写汉字不规范

一部分考生由于对化学语言不理解或粗心大意而将汉字写成错别字。如有的考生将“酯化”写成“脂化”,“羧基”写成“酸基”,“加成反应”写成“加承反应”,“苯”写成“笨”等。

2.2.2书写化学用语不规范

高考答题不要求书法,但要求尽量地清晰,尽可能避免写连体字。既有文字答题,还有符号书写,化学符号(如:写得分不出CaCl2还是CuCl2)、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名称,要求什么,应对应作答;有机物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写错位。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酯化反应只注意写主要产物,忽视小分子而“漏(写)水”等。

2.2.3回答简答题说理不清

有的考生因不明化学反应原理而“无话可说”;还有的考生因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有话说不出、说不准、说不全。”相反,另一少部分考生虽长篇大论,但抓不住要点,得势不得分。因此,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海陆空全方位观察。很多试题都要求考生回答“理由是”,对理由的回答应重在“化学反应原理”上寻找原因,谈清理由,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

2.2.4解答计算题格式不规范

目前虽然没有大型的化学计算题,但小型的化学计算不可避免。2008年广东省高考化学第24题就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分子式写错;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③列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④相对分子质量算错;⑤讨论题,缺讨论过程;⑥给出两种反应物的量,不考虑其中一种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计算过程不带单位;⑧画蛇添足,“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有的考生加上“g”或 “g・mol-1”。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⑨不能从题目中提供的有效数字得出计算结果对应的有效数字!

3克服混沌现象的科学方法

3.1充分发挥教材范例的示范作用

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模仿的典范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1(必修)p15展示了一个例题,即483g Na2SO4・10H2O所含的Na+、SO42-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所含的水分子数目是多少?

该题并非化学计算中的难题,通过该题的求解(详解见教材原文),至少可以给我们四点启示,一是带单位计算的格式,二是物质的量的表示方法,三是化学计算的步骤,挖掘一下,还可涉及到化学计算中是如何设问的等。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生努力学习教材中的典范,就能避免在高考答题时出现不必要的混沌现象。

3.2充分发挥高考试题答案的示范作用

高考化学试题的答案是学生进行高考答题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如将70g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混合物跟98g水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0%。试分别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原混合物中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题解法有多种,既可用质量来计算,也可用物质的量来计算。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化学试题对设置未知数是否带单位,已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设一:设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解得的答案是:x=0.50mol、y=0.50mol,再计算相应的质量。

或直接设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质量分别为x、y,则解得x=39g,y=31g

设二:设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或xg、xg(注意假设时已带单位)。这样在答案中就不应再有单位而只是一个纯数。

即x=0.50, y=0.50或x=39, y=31

以上两种设法均可,但我们倾向于前一种设法,因为事实上在化学计算过程中,其它各项未知数都是带有单位的。

3.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教师的文字、语言及肢体语言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素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在答题中一定要在“规范”上“为人师表”。如有的化学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在讲解例题时常常将“催化剂”简写为“催”,“答”后面的内容用水波浪()表示。凡此种种,都会给学生尤其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教师要告诉学生,规范解题时心中要装着三个人:一个是高素质的自我,二是精明的命题者,三是挑剔的阅卷者。内强素质是自我规范的前提,平日演练我们都要注意各环节的规范,久而久之,规范的“习惯”才会升华成“自然”的规范。

3.4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

在一个班或两个班的学习群体中,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优化解题方法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在班上展示优秀学生的优秀作业,一来可以激励优秀学生本身,进一步促进其个体发展,二来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如某地区化学模拟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某有机物A是无色液体,在760mmHg和170℃的条件下使其全部汽化,测知其蒸气的体积为57.9mL。当混入231.6mL纯氧后点火,恰好使其完全燃烧,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当恢复到反应前的状况时发现,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原来混合气体减少了六分之一。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本题解法有多种,设法也不一样。其中有最常规的解法,虽能达到目的,但不能体现“快、好、省”的特点。而某学生有下面一种设法与解法,值得推广。

设A的分子式为CxH2xOy(因生成等体积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故C∶H=1∶2)

因V(A)∶V(O2)=1∶4,故n(A)∶n(O2)=1∶4

由CxH2xOy+[(3x-y)/2]O2xCO2+xH2O

1 (3x-y)/2 xx

14

(3x-y)/2=4[m/(1+4)](1-1/6)=m/2x

m为A和氧气的总质量,因完全反应,故质量守恒解之得,x=3, y=1,A的分子式为C3H6O。

优秀学生的优秀解题方法是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一道风景线要靠教师去发现、去推广。

3.5充分发挥错题本的纠错作用

不少优秀学生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建立有错题本,错题本是混沌现象的记录,是在混沌中找到秩序的一个重要途径。喜欢从混沌中发现秩序的学生需从混沌入手,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纠错、去探索、去发现秩序。如某学生使用讨论法解答下面一道试题:

“18.4g 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他从氢氧化钠过量或适量以及氢氧化钠不足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得出了两种结果,一是54.3%(氢氧化钠过量或适量),二是38.91%(氢氧化钠不足)。老师针对这两种结果对学生提出了质疑,氢氧化钠不足吗?计算结果与假设是否矛盾?该生经过“验根”后发现第二个答案是“增根”,为多余的解,不合题意。于是,他在错题本上写道:

“用穷举讨论法解题,一种假设必然会得到一种结果,但并非所有结果均具有化学意义。因此,‘验根’是克服化学计算中的‘增根’的必要步骤,缺少‘验根’这一步骤,必会出现‘增根’!”

在混沌理论中,有序与无序、混乱与整齐、模糊与清晰等都是一对统一体。混沌的本义是混乱,但又包含了在混乱中可以再生秩序、在进化中重现混乱的多重含义,体现了界限的模糊与清晰的对立。另一方面混沌又有进化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的含义。因此,笔者认为,无序是真,有序是美;混沌是真,规范是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不规范现象是真,将其从混沌控制理论的角度加以规范就是美,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海澜.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2期.

[2]韩家勋.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化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3]左香华.用一题多解法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J].中学化学,1989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 混沌管理理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路径

一、引言

混沌理论认为,世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对其的观察也就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这样的理论也是对“人”的一种肯定,在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让人意识到自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混沌管理理论,可以更加真实地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及其本性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相比较清晰管理理念的现代教学模式,混沌管理则应当归类于后现代教学模式,是对同一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体的有效构建,在教师和学生“人性”都同样得到认可的基础上,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混沌管理的形成依据

1.教学主体的转变要求

在科学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中的物理教学也深受网络的影响。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当学生开始拥有对知识的主观认识和主观感受时,教师也就丧失了管理中的权威性,这同样也就意味着清晰模式在教学中的功能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在教学中,权威是有形的,而魅力是无形的,但是,学生对权威的接受却是外在强加而成的,而对教师魅力的感受则是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欣赏,只有两者相互结合,形成教学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2.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

传统的学习方式只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听”、“记”、“背”的功能,而对其的主观性却并不作要求。但随着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和其教学难度逐步加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清晰管理的教学模式则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反而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因此,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混沌管理模式,有效舒缓学生清晰模式下物理学习的压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而和谐的氛围,从而实现其对物理的深度学习。

三、混沌管理理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1.建立混沌教学的主体

在一个新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环境中,一开始教师并不能准确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因此,运用混沌管理理论进行高中物理课堂的管理则显得尤为必要。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形成管理者的自我定位。相比较清晰化的课堂管理模式,其更加注重的是一种生平的关系,即未来是不断通过对学生这一群体的关心和尊重,形成师生之间的共识,从而进一步实现师生共同体的构建。简而言之,在混沌管理的模式下,教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管理者,更利于加速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也就是师生在长久的相处中,形成的一种心领神会的相互理解。而在形成共同体的阶段中,教师的管理者身份和学生的被管理者身份的界限都开始渐渐模糊,两者都将同时进入一个管理主体,一个系统之中。以混沌管理相关理论来解释,只有当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吸引的关系时,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才会消失,两者之间也才能形成一个不需要监督和约束的统一的管理系统。

2.混沌管理的教学规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混沌管理理论,也就时刻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学规则: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尤其是语言词汇的使用。在很多的教学实例中都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谩骂和侮辱,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许多的课堂破坏者以及成绩不理想者,其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与教师的言辞、有其影响。也就是说,在混沌管理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有耐心的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教导;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爱。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比,关爱教学法在意义上也就显得比较混沌,知识的传输是一种理性的过程,而情感的教学则会显得较为感性。但是,这种关爱的教学方式对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沟通以及课堂的有效教学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助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形成混沌课堂的简单规则。高中物理课程的混沌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只有做到课堂中每一个个体的相互尊重,就可以加强混沌教学的课堂管理功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简单规则的制定者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权威性并无任何关联,它仅仅只是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依据。即使当学生在课堂中犯了错,教师对学生的警戒和惩罚也应当置于和谐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刘徽.混沌课堂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马文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混沌管理[J].广西轻工业.201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