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喷施沼液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
(1)喷施沼液防治病害
1)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在盛花期喷1次,隔3~5d再喷1次,防治率可达81%;与药剂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相当,发病率比对照下降20.71%,相对防治效果可提高44.88%。防治小麦赤霉病可采用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的沼气池中的沼液(澄清、纱布过滤),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无需投资,便于推广,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优点。
2)沼肥防治小麦全蚀病。资料查证,小麦喷施沼液防治全蚀病效果显著,其发病率仅为6%,而对照率高达40%。
3)沼液防治西瓜枯萎病。首先用沼液浸西瓜种子8h,催芽中棚育苗移栽,667m2施沼渣2000~2500kg用做基肥,在西瓜生育期叶面喷施沼液3~4次,若6h以内遇雨,则应补施。如果发现瓜田有个别病株,应及时用沼液原液灌根,方可治好病株。实践表明,连续3年西瓜田施用沼肥,第3年几乎没有发生枯萎病而死亡的西瓜秧苗。
4)沼液防治黄瓜白粉病。通过试验发现,用沼液原液喷施黄瓜效果最好:其中调查78片黄瓜叶片,总病斑数为191.1个,每叶平均病斑数为2.45个,病情指数为13.8%;而喷施25%沼液,55片黄瓜叶片,总病斑数为413.6个,每叶平均病斑数为7.52个,病情指数为47.1%。通过试验发现了喷施沼液的黄瓜表现生长健壮,叶色浓绿,叶绿素含量增高,叶片厚实,叶脉粗壮,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所降低,这些特征大大增强了植株的抗病性。
(2)沼液防治虫害
1)沼液防治韭蛆。韭蛆一年发生4~5代,以取食韭菜叶鞘基部和嫩茎,使根基腐烂,地上部叶片枯黄而死,严重时造成韭菜成片死亡,为了使广大菜农能生产出无公害韭菜,我们于春季扒开韭菜根部土壤,在有韭蛆白色幼虫出现的地方,用沼液顺韭菜行垄灌和沟灌并使沼液下渗土壤深度为10~15cm,结果发现韭蛆白色幼虫明显减少。
2)防治玉米螟。玉米螟以幼虫危害玉米嫩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同时玉米幼虫还咬食雄穗、雌穗、茎杆,致使玉米籽粒千粒重降低,形成早枯和瘪粒,导致减产。为了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更多的无公害玉米,我们在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用沼液50kg,加2.5%敌杀死乳油10ml配成药液进行喷施,玉米螟防治效果良好。
3)防治果树螨蚧蚜虫。取沼液50kg,2层纱布过滤,直接喷施10天~次,发虫高峰期连治2~3次。气温25~C以下全天可喷,气温超过25℃应下午5时以后进行,如加入1:1000~1:2000吡虫啉,或1:1000~1:3000灭扫利杀虫效果更显著,持效可达30d以上。
二、沼液浸种
1 沼液浸种的优越性
(1)营养全面。沼液含有作物种子所需的水溶性多种养分,如氮、磷、钾和铜、铁、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还有生长调控物质如维生素、生长激素等。在浸种过程中,种子吸收了沼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激化种子体内酶的活动,促进胚细胞分裂,刺激生长。
(2)温度适宜。沼气池出料间内的沼液温度比清水要稍高一些,种子处在适温的环境条件下,新陈代谢活跃,有利于促进种子萌芽,提高种子发芽率。
(3)无毒无害。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沼液,病菌和虫卵被杀灭,无毒无害;沼液中的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活性物质对种子表面的有害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沼液中的氨离子也能杀灭种子病菌,起到药物浸种的同等效果。
2 浸种技术要点
(1)种子包装。将种子装入透水性较好的塑料编织袋内,装种数量根据品种及袋子大小确定。一般每袋装10~20kg,留出一定空间,以备种子吸水后膨胀,有壳种子留1/3的空间,无壳种子留1/2的空间,然后扎紧袋口。
(2)浸种位置。将装有种子的袋子用绳子吊入正常产气的沼气池出料间中部料液中,在出料间口上横放一根竹棒,将绳子另一端绑在竹棒中部,使袋子悬吊在固定的浸种位置。
(3)浸种时间。根据种子类型和出料间沼液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有壳种子浸24~72h,无壳种子浸12~24h。沼液温度低时,浸种时间稍长,反之则时间相应缩短。
(4)浸种后处理。提出种子袋,漏干沼液,把种子洗干净,然后催芽或播种。
3 浸种前的准备
(1)晒种。晒种时间,一般1~2d,每天约晒6h,选择晴天的中午前后几个小时的阳光。为使种子接受阳光均匀,应将种子在晒席上薄薄摊开,每日翻动3~4次。
(2)清理浮渣。用于沼液浸种的沼气池要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并将沼气池出料间内的浮渣和杂物清理干净。
(3)揭盖透气。加有盖板的出料间应清渣前1~2天揭开透气,并搅动料液几次,让硫化氢气体跑掉。
(4)浸种时间以种子吸足水分为宜。沼液浸过的种子,都应用清水淘净.然后催芽或播种。
(5)及时给沼气池加盖,注意安全。
(6)由于地区、墒情、温度、农作物品种不同,沼液浸种时间各地可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比试验后确定。
4 沼液浸种农作物效果显著
一、韩国农业生产和病虫害发生概况
韩国地处北纬33°-43°之间,国土面积993.9万公顷,耕地面积203.3万公顷,占20.45%。全国人口4454.3万,农户数155.8万家,农业人口51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9%,户均3.3人,耕地1.3公顷。大米是韩国人的传统食粮,在有限的土地上,政府鼓励优先安排大米生产。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目前大米单产达5000公斤/公顷,大米的供应可以保证自给。其它的农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豆类、花生、芝麻等。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放开,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韩国农产品与进口农产品竞争只能在质量上竞争。使选育好的品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成为韩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生产的优质蔬菜、水果还大量出口日本。虽然韩国农户生产规模与我国相似,但由于高效农业和小型农业机械的配套发展,水稻生产从前期育秧到后期加工管理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产业化。
有效的控制病虫害是确保农业生产丰收的关键。韩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也比较多,尤其是水稻病虫的发生比较突出,经常造成危害的病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粘虫等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特别是稻飞虱的重生频率较高,分别于1967-68、1975-77、1983、1990-91和1997年发生都比较重。但是,近年来韩国由于重视发展环境农业,注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种群,对病虫的生态控制作用增强,农药用量在逐年减少,同时由于病虫的监测手段先进,预报水平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防治物资充足,控灾能力提高,因而,病虫造成的损失在下降。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治理
1、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管理工作,早于20年前建立了全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网络体系,并于1992年实现了全国病虫监测计算机联网,可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预测。目前关于病虫监测和预测网络,正在实施一项新的计划,由农大、农业科技院和技术指导局及有关计算机专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开发小组,采用国际互联网,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及管理系统,拟在3年后投入使用。
(1)病虫监测体系
韩国的病虫监测体系由中央农村振兴厅技术指导局作物保护课和农业科学技术院、道农村振兴院技术指导局作物技术课和技术研究局植物环境课,以及郡(市)农村指导所及部分农户构成。韩国全国有176个郡(市),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病虫系统测报站200个(其中水稻病虫150个,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50个)。这些测报站同时为中央、道和郡的病虫系统测报站,要直接向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汇报病虫调查结果。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根据各测报站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措施意见。这些测报站设在各郡(市)的农村指导所内,由技术推广课负责,测报站设有病虫调查圃。由专业人员对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农田小气候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在向上级汇报病虫发生情况的同时,还当地病虫的调查结果和趋势预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在全国病虫监测体系中有1650个设在农户常规防治田的病虫观测点,由农户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上汇报。
(2)病虫信息的采集
全韩的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病虫调查预测圃。调查预测圃共分三类,即病害预测圃,不施杀菌剂;虫害预测圃,不施杀虫剂;无化学防治区,不施杀菌剂和杀虫剂。每类圃面积2000平方米(20a),统一按常规措施进行农田管理。虫害和病害预测圃种植2-3个当地代表性品种,无化学防治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超过4个。预测圃设有昆虫诱集灯(黑光灯)、高空捕虫网、孢子捕捉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可自动观测田间湿度、结露时间长短、风速、风向、温度和雨量等),除黑光灯、高空捕虫网诱集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及孢子捕捉仪捕捉的孢子种类和数量需要人工计数,输入计算机外,其他气象指标则由气候采集器直接与计算机联网,计算机可随时获取有关的田间小气候资料,并且每5分钟进行一次分析处理,达到更准确、及时地监测和控制病虫害。上述病虫及小气候监测数据,须每日调查输入或直接自动录入计算机,同时每隔10日要对田间预测圃病虫的发生实况进行调查,并在当日录入计算机。对于每一种病虫,每一个测报站的调查内容、时间及汇报内容和格式全国都作了统一规定,实现了统一和规范化。
(3)病虫信息的传递
韩国于1992年就建成了全国农作物病虫计算机网络,目前所有病虫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已全部由计算机来实现。中央、各道及郡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和掌握全国各地的病虫发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病虫发生情况,判定各地的病虫发生轻重,绘制发生程度分布图。网络用户同时可通过该计算机,查询各地的病虫发生及防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另外,在农林部农业技术课、环境农业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课室都拥有气象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随时收看及监测全球及韩国各地的气候情况及变化动态,通过了解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和动向,对于系统分析田间病虫发生趋势和监测气候灾害、加强田间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农林部农业技术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都与国家气象台进行了联网,有关的气象观测数据每1小时公布变换一次。这些气象资料的及时获得,对于辅助分析大区病虫发生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病虫预报的
──预报的种类韩国病虫预报的种类,与我国相比有所不同。根据预报的用途和性质,将预报分为三类:①预报,用于病虫处在平稳发生阶段,没有明显上升势头,暂时不需要防治的病虫,这类预报采用淡绿色纸张印制;②注意报,当病虫有明显上升势头,需要引起农户及有关部门的注意时,发注意报,采用黄色纸张印制;③警报,当某些病虫病情及种群动态迅速加重和增长,在近日内即可达到防治指标,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时,发警报,以动员农户及时进行防治,采用红色纸张印制。
在预报的时间及期限上,类似于我国气象的中期预报。每年从4月上旬开始到9月下旬结束,每旬一次预报,预报期限一般为10日内的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治意见(在病虫情况稳定时,道、郡也可以每半月一次预报)。有关病虫的中长期预报,即预测期限10天以上,一个月乃至1个季度的预报,韩国目前生产上不作。一是由于信息传递速度,防治物资贮备充足,短期预报可满足生产需要;二是以前也曾探讨过一些病虫中长期预报方法,但由于科学依据不够充分,误差幅度较大,因而当前对这类预报感兴趣的人较少。
──预报的。中央农村振兴厅的预报首先由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提前一周负责将全国各地的病虫调查监测结果及气象信息等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出一些有比较性的概况材料,然后分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指导者、气象台、大学及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并定期召集他们进行病虫发生趋势会商,讨论作出预报结果。道农村振兴院也要通过会商,确定预报结果。预报的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台、电台以及印制预报等途径发表。其中印制的病虫预报要发送中央及各道、郡、邑、面等有关行政机关及农村指导部门和农药厂商等。
2、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不断改进病虫监测和预报手段,提高预报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防治水平,农户科学用药水平也比较高。
(1)综合防治日益受到重视
韩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工作起步较晚,但当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从政府到农户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了增加环境保护的工作份量,农林部将原植物防疫课,改为环境农业课,农业科学技术院也成立了环境管理所和IPM研究室等,有关道农村振兴院都成立了植物环境课。在农药的使用上,他们吸取以前和别国过量使用农药的教训,国家预算出资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IPM项目,严格限制剧毒农药登记进入市场。并且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全国每年农药用量以l0%的速度递减,到本世纪末,农药用量要比现在减少50%。综防意识和环境意识已渗透到每一个农村指导者和农民心中,并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病虫防治行动中。
(2)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和病虫管理水平,国家制订了全国农民培训计划,根据农民不同年龄层次及性别,培训不同的内容,提高农户的科学务农技能和经营才能。尤其对年龄23岁以下的农民开展4-H教育,即智能教育(Head头脑)枣培养掌握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有科学文化头脑的农民,道德教育(Heart心)枣培养有道德、有思想的心境,技能教育(Hand手)枣培养有较高操作技能、勤劳的农民,健康教育(Health健康)枣培养体魄健壮、身体健康的农民。另外,对于23?0岁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农田经营才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农田经营专家;对于40?5岁的中年人,培训他们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村指导者;对于55岁以上的上年纪的人,培养她们的产后加工技能,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目前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示范和推广作用。
(3)积极探索生物防治和非化学防治措施
由于全国已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农业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新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在露地辣椒生产中,发明了一种光解膜,铺在地面上,既可增温保墒,同时可预防蚜虫和叶螨的危害,这种膜在半年内可完全分解;二是在蒸馏水中加入500ppm的盐水进行电解,将电解出的PH值在2.5-2.7之间的水用于防治草霉病害。一般发病情况下,每周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为0.7-1升,发病高峰时,可3日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可增加到1.5-2升;三是在蔬菜大棚中,正在试验应用音乐大棚,每日早晨6-8点,蔬菜大棚播放轻音乐,因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不同,音乐的曲目还要进行调整。据介绍,这样,第一可以提高蔬菜产量,第二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4)重视和支持重大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对于突发和暴发的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的害虫,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发送农药和补贴防治费用,动员大范围防治。如今年韩国稻飞虱又是一个重发年份,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后期稻飞虱发生和危害时间较长,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中央和道地方财政共拿出3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购买农药,组织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农林部和农村振兴厅有关局及课、室负责人及全体职员更是放弃节假日,分赴各道、郡及防治第一线,组织、宣传和督促农户开展防治工作,较好的控制了稻飞虱的危害。
三、体会与建议
1、改善病虫监测手段,提高预报水平
韩国全国耕地不足200万公顷(198.5万公顷),仅相当于我国的五十分之一,但他们在全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200个病虫预测站,测报站设置的密度相当于中国的25倍以上。这些测报站不仅标准统一规范,而且设备齐全,并且实现了全国联网。就每一病虫而言,其调查内容、整理格式由于全国计算机联网,都实现了统一。除一些需人工调查的病虫数据资料需人工录入计算机外,大部分的气象及田间小气候资料都可以直接自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计算机进行病虫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可达到对全国病虫发生情况的更快、更详尽的了解与掌握,对病虫害的发生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水平有了显着提高。我国自7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全国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在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韩相比,在病虫监测、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已与全国27个省、市、区和部分地、县植保(测报)站初步进行了计算机联网,在病虫信息的传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经费不足,进展较慢,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建议国家应早日立项,尽快建成我国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科学治理水平。
2、贯彻综合防治原则,发展可持续农业
韩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通过多年来全国大范围的农民培训工作,使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防治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农民的头脑之中。4H教育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贯穿于整个农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农业行政官员及技术工作者都以它为原则,指导自己的工作。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学校以及农民田间培训学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具有很高的环境意识和持续农业意识。在防治上严格按照道、郡农村振兴院(所)和农民协会的指导意见进行防治。虽然韩国IPM工作起步较晚,但他们的进展很快。我国开展生物防治和IPM工作历史较长,多年来已总结和探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前重要的是要增加投入,加大农民培训力量,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和病虫的治理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在农作物病虫的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上,目前又开发了病虫信息可视电话服务网络。农村振兴厅已与部分道农村振兴院、郡农村指导所和研究所利用可视电话进行了联网。在召开病虫会商时,通过网络,有关道、郡的技术指导人员与有关教授、专家可通过网络直接见面,并且可参与会商,发表自己的意见。农户发现不清楚的病虫,可到当地农村指导所请教,若当地指导所不清楚,可通过该网络请教上一级技术负责部门,或转请教有关专家。虽然相距百里、千里,但通过网络,农户可直接向有关专家请教病虫的情况与防治方法,而且这种咨询服务对农户是免费的。这保证了这些高科技产品,充分地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4、重视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韩国已纳入经常性预算,有关技术人员每年都要分期分批地到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进行研修和考察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也时刻感到对方表现出真诚的交流与合作愿望。全罗南道农村振兴院还提出了与中国广东、福建等省合作研究,探讨稻飞虱早期预测的意向及初步方案。建议我国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相关领域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派出各部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员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和访问,吸取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农业再上新的台阶服务。中韩两国在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生物防治和IPM工作等方面有许多互补性,双方应加强合作,通过互派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观摩学习,增进了解、交流和合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治理水平。
5、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农技推广事业
在韩国,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每年要从税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各郡(市)农村指导所全部的培训资料、书刊和录相带都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尤其是对于农机具的维修,工作人员将容易损坏的部位全部解剖出来,并用醒目的黄色标着,以培训农民如何进行农机具的维修,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而保证了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我国目前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大部分要靠自己创收,因此给农民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收费的,因而一些不交或不愿交服务费的农户得不到我们的服务,在这方面,韩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植物保护是保障农业生产、减灾防灾的重要工作,建议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无偿服务,同时引进和研究高新科学技术,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考察团人员名单:
姜瑞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朴永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刘万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石尚柏(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杨永雄(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附件:
1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也叫白土蚕,属鞘翅目金龟科。蛴螬主要取食种子萁次是须根和块茎。因为蛴螬的为害,豆科蔬菜很少能够一播全苗。另外,在马铃薯块茎的表面啃食或进行坑状为害,甚至吃去半个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2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又称土蛐蜓,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以幼虫在土壤中为害块茎。沟金针虫对地温较为敏感,其活动和为害的适宜地温为15-23℃,在秋季9-10月。其为害特点是在种子或根系中窜食为害,或是蛀入主根或地下茎的髓部取食为害,造成种子被食或植株严重生长不良。
3蝼蛄
蝼蛄又叫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以成虫和若虫进行为害,主要发生为害的是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蝼蛄在4月初开始活动,昼伏夜出,于地表下潜行咬食种子或将嫩茎咬断。另外,蝼蛄在地表下潜行常把根割断或对根造成机械损伤,受害根系呈麻状,最终造成缺苗断垄。在温室.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更重。状为害.甚至吃去半个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4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为主。该虫1年发生3-4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最大。4月上旬开始出现被害症状,即蔬菜秧苗在地表处被啃食,地上部萎蔫,甚至经常把幼苗从地表处咬断。此虫夜间出来为害,白天钻入土中,不易被发现。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1适时灌水。土壤中的温湿度环境对地下害虫的生长和活动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试验证明,地下害虫最适的土壤湿度在15%-20%。当土壤含水量达到35%—40%时.则停止为害,潜入20cm以下深土层中躲藏。所以,应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通过浇水来控制地下害虫的为害。
1.2除草。在整个生育期要及时除去地边、沟渠边和空荒地的杂草,减少地下害虫的中间寄主和产卵场所。
1.3土壤旋耕后进行镇压,减少土壤孔隙,恶化害虫生活条件。在蛴螬大量发生的地块,冬初翻耕土壤,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同时将大量蛴螬暴露地表或浅土层中,使其被冻死、风干、天敌啄食。
1.4施用腐熟有机肥。用秸秆和牲畜粪堆沤的肥料吸引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进入活动并产卵,如不腐熟,则其中含有的大量虫卵将被带到土壤中。因此,一定要施用经过高温腐熟的有机肥。
1.5对作物秸秆等残体实施综合处理。(1)发展秸秆燃烧发电,用燃烧的方式处理一部分秸秆。作物秸秆直接还田要控制还田数量,并且同时施用化学杀虫剂;(2)发展规模养殖,用生物消化的方法处理一部分秸秆。
2化学防治
2.1喷药防治。在蔬菜出苗期,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幼苗根部土壤,间隔7d连喷2次,以防治白天躲藏在浅土层中的小地老虎以及预防其他地下害虫的为害。确保全苗。
2.2毒土法。用50%辛硫磷3.75kg/hm2,加水37.5k/hm2,喷于375kg/hm2的细土上拌匀成毒土,于播种时橵于播种沟,既杀虫又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2.3药剂灌施。在害虫大量发生时(5月中旬)可随水灌施50%辛硫磷15L/hm2。由于灌施用药量大,对蔬菜污染严重,所以不提倡用此法,但在繁种田可以适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