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

篇1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小A是一个高一学生,但他与其他学生不同,在普高里,他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他的听力不好,需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听到他人的谈话内容。因此,他不是很愿意融入班级,也不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不错。平时不怎么搭理同学,也不期望老师多关注,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有一阵子,其学习成绩下滑,英语默写也出现很多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老师的关心与询问,他只说没事,可能最近休息不好。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这位学生的父亲。与其父亲的交流沟通中,我认识到,这是一位很关心、很爱儿子的父亲。但正因为父亲“过分”的爱护,做任何事前都是拿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比如说:孩子刚进入这所普高时,他就默默地来到学校,期望学校能把他的儿子安排在一个有认识的初中同学的班级里,希望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孤独;入校学习后,他又找到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期望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希望孩子在校不“被欺负”;在家里,也时常对孩子要求严格,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时刻都不放松……这位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以为孩子也喜欢他的这种安排。但儿子知道后,根本不领情,反而大发脾气,甚至出现了“叛逆”的行为。

当知道我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后,这位父亲用迫切的眼光注视着我,提出了他内心的疑问:“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一点也不理解,甚至都有点恨我了呢·”

对此,我与这位父亲进行了多次的详谈,他也认识到了平日里的观念和方法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期间,这位父亲也很配合,不断改善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最后,孩子与其“冰释前嫌”。在后期的反馈中,我了解到,父亲体会到了与孩子交流不仅仅就是默默地为孩子安排好“自己认为好”的一切,也不是去“统治”孩子的行为与思想,而是要走近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去尊重他、关心他、理解他……孩子也体会到了父亲的改变,由以前的“专制”变得更民主、更可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在真诚的沟通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随着本案例的圆满解决,笔者对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一块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爱——读懂孩子的心

对于父母为什么觉得很难读懂孩子的心·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而非“心灵”。

我们平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了,父母就开心;一旦孩子不按父母的期望去做事,表现出了异于平常的行为,父母就会愤怒,甚至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而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应这样做”,“你不该那么做”……这也许就是许多父母感到孩子难管难教的共因。

现实生活里也不乏这样的父母: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灵,会更多地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探索孩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常用的语言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以平等的态度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这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

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孩子,其内心世界更敏感、更脆弱,表面上,他们不愿与师长交流,但其内心很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注,因此,家长要把握时机,在爱的包围下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二)倾听——给予孩子“发言权”

高中生大都还未成年,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一个最有想法但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又难以全面看待问题的时期,最期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特别是想得到师长的肯定)的时期。可我们很多的家长都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还冠冕堂皇地解释说,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孩子只要按着父母的话去做,肯定没有坏处。一旦遇到孩子不听话、出现叛逆行为会感到很困惑、很失望,感觉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多次的心理咨询及他人的教育案例让我明白:只要孩子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问题发现在早期,及时解决,更可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释放心灵痛苦的途径。医学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有些病该发烧的时候就应该让它发出来,而不是用药强压下去。相同的道理,孩子心中的困惑强压是压不住的,积聚多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而那时的结果也许就无法想象,到时再想解决,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父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位有思想的发言者·还是成为一头“沉默的羔羊”·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把发言权还给孩子,在平日里,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真诚地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对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否定,听完整后,对于不是很恰当的想法,再作适当的引导也不迟。

(三)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对子女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篇2

学校通过”停课不停学”相关任务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并向家长投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居家学习期间,亲子相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复工复产,学生居家学习全靠自律、自觉完成。上班需要分心监控,下班还要辅导孩子,家长表现出了强烈的无奈与无助。家长成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成了孩子居家学习的“老师”。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不认同,出现言语反驳、行为顶撞等问题,导致家长权威失衡。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将无法和孩子沟通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到位。亲子有效沟通意识不足。在部分亲子沟通中,因家长没能控制自身情绪,或者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极易使用"语言暴力”刺伤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隔阂越来越深。动辄打骂,是家庭教育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孩子无法有效沟通的主要问题之一。稍有不从,孩子便要直面家长带来的肢体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压力。孩子逐渐退缩,不敢表达真正的意愿。孩子的诉求被忽视。“手机才是亲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学会隐藏、忽视自己的情感,造成沟通障碍。

二、“六步”导航,重拾亲情

在和班主任、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家长沟通方式单一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多种沟通方式,助力家庭感情升温。

会倾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要蹲下身,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静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需求、听想法、听愿望、听表达,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会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四川教育》2020年第4期.综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o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大声说出“我认为”,并用自己的良好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有独立的思维,和家长的认知有不小的差距。家长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孩子心理出发,寻找孩子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再一起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化解“越打越哭,越骂越叛逆”的现象,增加家长的信服力。

会讲故事──融教育于故事,浸润童心。有时候,直接沟通或许无法达成某种效果。此时,家长可以把问题放在某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用他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比起生硬的说教,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阅读──学习成功案例,寻找有效办法。家长在孩子阅读时,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遨游书海,不仅能静心陪伴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能从书籍中找寻亲子有效沟通的好办法。

会营造──爱在一饭一菜间。一桌包含爱意的饭菜,不仅能刺激味蕾,还能营造其乐融融的就餐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缝补“渐行渐远”的亲子感情。

三、“六法”助力,控制情绪

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亲子有效沟通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居家防疫中,能够有效疏导孩子心理,促进家庭和谐美好。

冷静思考,缓冲矛盾。家长遇到事情不要慌张,先冷静地想一想后果,再做判断,避免因气愤而产生语言或者肢体暴力伤害。

微笑倾听,缓和气氛。怒目圆睁,不但不能改善日渐紧张的亲子关系,反而会吓退孩子。家长要多微笑,用和善的态度处理

幽默语言,缓解尴尬。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多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相机教育。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颜面,还能巧妙地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延迟教育,缓兵之计。延迟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家长可以避其锋芒,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改变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淡化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再择机进行引导,缓和亲子矛盾,达成相互理解。

亲子运动,柔缓关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运动,增加肢体接触的机会,在相互协助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传递爱,表达爱,感受爱。

音乐抚慰,舒缓情绪。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能够净化心灵,淡化怒气,是调节心理状态的好方法。

四、提升修养,融会贯通

家长要灵活运用"六步”“六法”,提升自我修养,以理论支撑实践。

篇3

一、多树榜样、少些说教。

每个家长应该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空洞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孩子不懂的掩饰,对说教表现出反感,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 “好孩子”只能少些说教多点以身作则,先做一个“好大人”。比如对特别好动爱打人的孩子,其教育方法不能是光靠武力打他,一味简单的恐吓惩罚,而是先正人先正己,特别要检点自己平时待家人的行为。如果不想让孩子沉迷看电视上网,自己先戒掉回家就上网习惯;如果想让孩子对朋友、同学包容友爱,自己就不要整天担心孩子吃亏受屈而打抱不平……可以说,家长的行为是孩子的风向标,千万不能对孩子严格而对自己宽松,切记身教重于言教。

二、多点自由,少些限制。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经历。孩子常喜欢光脚在地上跑、不爱吃饭,你是不是会急得不得了,要马上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孩子闯了一点小祸,你是不是大惊失色地讲了一大堆道理,限制要这要那。过多的限制孩子,缘于家长自己心中的焦虑。其实不必太担心,不要老以为孩子是“傻孩子”,之所以老光脚跑是因为孩子火力很壮,感觉不到冷;他们不觉饿所以不爱吃饭,饿的时候肯定会狼吞虎咽。多给孩子自由,就会减少他的逆反心理,避免孩子性格扭曲。家长千万别把自己当做一个掌管孩子前途命运的“裁判”,而随意武断做出对和错的判断,要把自己当做 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拉拉队”。孩子喜欢自己挑衣服穿,家长多数会想,这么小就知道挑衣服,以后怎么得了?进而严格禁止,一切听从家长的。结果这种武断限制往往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反而产生逆反心理:“你不让我偏不。”其教育效果是拾得其反。

三、多点交流,少些刺激。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只有不断的语言刺激,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因此,家长们在于孩子玩耍中多与孩子交流,哪怕换块尿布也要对他说出来。给他们讲故事、读古诗、听歌曲……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懈怠而错失机会。更不要动不动就责怪他们。用惊吓语言恐吓他们,刺激他们。这样做决不是好家长的做法。不要在孩子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什么板凳,大人马上走过去安慰,一边哄孩子一边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会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怪别人的怨人心理,对别人不宽容与好报复性格就会种下,这样产生随时暴发的恶果。正确的做法是碰到这类事不要大惊小怪,在安慰孩子的同时,告诉他们,你碰到了小板凳它也是很疼,你们相互揉揉就不疼了,多些引导少些责怪,才是明智之举。

四、多点启发,少些恐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