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自然灾害的看法

对自然灾害的看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自然灾害的看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2 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 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 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 洪水形成 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 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 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篇2

1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

生对自然灾害知识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有密切联系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生由于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的限制.要他们举出很多自然灾害的事例.然后再抽象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再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教育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灾害与环境”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问题的原动力。

2开展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利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汶川纪念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自然灾害,其发生时.怎样减少其危害.怎样逃生。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展等形式,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开展一些活动。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专业的防灾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然不能与相应的专门机构相提并论因此.把防灾教育向校外渗透非常必要参观地震台,直观感受对地震的预报、监测和抗震指导.邀请专家讲学.学习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

(1)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明显的前兆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塌.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2)火山喷发的征兆:①会有地光(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出现:②火山31有气体冒出或者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③火山13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束0激性气味不正常的气体增加.表示火山爆发前某些火山气体已“先行”了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④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⑤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⑥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

(3)海啸发生前征兆: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由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问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通俗来讲:鱼儿抢滩.海水翻滚深海的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

(4)民间预报冰雹的经验:“早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

(5)预防雷击的措施:①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人室。②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子上等。③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击中人体。④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⑤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做人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篇3

这一自然灾害将给中国未来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灾害将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场自然灾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变量,它既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不能减缓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反地,由于在重建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经济还会因为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3年中国非典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非但没有放缓,反而因为消费快速增长而出现了强烈的反弹。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的配置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本身就是资源配置的内容。有些学者把经济学看作是资源配置之学,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只需考虑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情况即可。然而任何学者都不否认,在研究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回答资源归谁所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属于超越生产力层面的生产关系问题。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资源归谁所有并不重要,但是他们同样清楚,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交易费用等于零的现象并不存在。所以,不同所有制形态下资源的配置方式应当有所不同。资源的配置方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水平,还受到法律制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制度直接规定所有权的表现形式。所以,在研究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问题,而假定生产关系一成不变;也不能仅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上层建筑各个因素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影响。

因此,在回答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自然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乃至人们之间的劳动关系,还要考虑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上层建筑中的表现,以及意识形态对社会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影响力。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状态下,任何一个自然要素的短缺,都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结构的重构。但是,封闭的经济状态正逐渐被开放型的经济结构所取代。在分析自然灾害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时,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外部因素,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因素。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如果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那就很可能是盲人摸象,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所以,考察中国的经济发展曲线,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政府投入比较大的年份,中国的经济就会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凡是政府投入相对较少的年份,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出现短暂的波动。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性质,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掌握绝对的经济主导权,在电力、电信、钢铁、石油、化工、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领域,国有企业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所以,当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电力、电信、钢铁、铁路带来严重损害的时候,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意识到,政府必然会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而政府投资又会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繁荣兴旺。

政府在电力、钢铁、电信、铁路、公路等领域的大规模投入,还可以带动民营资本投资的增长,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下的增长比滞胀或者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萧条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打个形象的比喻,在汽车发动时,必须启动点火装置,而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类似这样的装置,它让那些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重新获得政府订单,而政府在重建的过程中,不仅会投入资本,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力,因此,灾害之后的重建还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

当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自然灾害问题,必须考虑到政府在重建过程中的社会福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灾害本身也是经济学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经济学在设计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或者产业结构模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然灾害这一重要变量,那么,经济学的理论就是不完善的,或者至少是不周密的。

讨论中国灾后重建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重建会给哪些行业会带来增产的机会,还应当考虑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人们注意到,在此次自然灾害面前,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采用了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没有为可能到来的自然灾害准备必要的物资和设备,所以,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它们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灾害改变的不仅仅是政府投入的总量,还包括国有企业经营的质量。因此,自然灾害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的优化并非全是坏事。

重建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多的是反思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电力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需要重建的还有中国的资源配置模式、生产关系乃至影响生产关系诸要素的法律制度。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提高当地生产力水平,但是,如果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依赖国有企业,而没有吸收社会资本,那么,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就无法形成,通过竞争发现价格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就难以发挥作用。如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资本的多元化,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而且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透明度,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

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法律制度支撑。我国虽然制定了包括铁路法、电力法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法律规范,但现在看来,这些法律规范在自然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从性质上来说,法律规范旨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法律规范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我国的铁路法、电力法从微观的角度,规范了经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条件。但是,由于这些法律具有浓重的行业色彩,所以无法强制要求铁路、电力企业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加大投入。因此,在自然灾害到来时,就会出现数十万人拥堵在火车站广场、长达数公里的高速公路堵车现象。这说明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没有考虑到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也说明法律制度在“不可抗力”条款的误导下,没有为经营者设置相应的救助义务。

总而言之,在自然灾害面前,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生产力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中国的社会所有制结构乃至相关法律制度都有重新修正的必要,因为无论是微观的权利义务配置,还是宏观的资本社会配置,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灾害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通俗一点说,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在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方面,乃至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都需要决策者认真反思。这场自然灾害虽然会刺激经济的增长,但在自然灾害到来时,信息的机制、资源的协调能力、决策者的应变方式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种制度意义上的重建可能比单纯的经济重建更为重要。所以有些学者呼吁,我们现在不能仅仅关注电力设施的修复,铁路建设的投入,还要关注自然灾害给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性。所以,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一般常识出发,分析经济问题,而应当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切入,剖析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变因素。具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首先,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还将持续多久,消费型的经济增长如何实现?

其次,如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方面,政府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第三,社会结构中除了政府和市场主体之外,是否需要非政府组织,而传统的非政府组织如何实现社会转型,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在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社会资本在传统的垄断行业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

第五,在自然灾害到来时,消费者群体变得孤立无援,如何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或者增加他们的实际收入,让他们能够在政府的帮助下,增加自我应变的能力?

第六,面对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协调的难题,政府如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如何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强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第七,政府在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如何增加信息供给,在气象、交通运输信息方面,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

第八,在利用金融、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时,如何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调节?

第九,在强调安全生产的同时,如何改变中国的资源调配方式,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第十,在强调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