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但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当,就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环境和资源危机。因此,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首先要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性,采取严格的措施,才能确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育,但不少地方也存在利用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服务的现象,这加剧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植物的影响
火灾是植物最大的威胁,会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烟头、野炊等均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踩踏除了会直接导致植物的死亡,还会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群落的演替,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变化。另外,游客的采摘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掠夺式的采摘往往会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同时,游客的进入还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险。
(二)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游客的进入,打破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规律,增加了它们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它们的繁育,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比如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曾经在河滩灌丛常见的鸟类、兽类以及爬行动物等,有些如今已难觅踪迹,一些物种甚至开始向外迁徙逃离。游客的投喂,改变了动物的觅食习惯,降低了物种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驱使下,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对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巨大威胁。
(三)对土壤的影响
旅游设施的兴建和游客的踩踏会引起地表、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土壤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土壤动物数量和活力、打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区内酒店、餐馆等场所排放的废水以及水上娱乐项目产生的尾气、燃油排放和游客丢弃的生活垃圾,这些污染物极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威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由于水体清理难度大、自我修复速度慢,因此很多污染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五)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服务设施和车船的废气排放。煤气和液化气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汽车所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固体垃圾堆积产生的恶臭等,都会对保护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个别保护区甚至开设了野炊项目,这不仅增加了火灾隐患,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六)对景观的影响
一些保护区完全不顾保护区环境承载能力,大量兴建旅游设施,破坏了保护区自然景观和原始风貌。由于旅游道路的开发建设,人为形成了很多干扰廊道,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保护效果。有些保护区甚至违规建设索道,大面积炸毁山体,严重破坏了区内自然景观,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纳入法制轨道。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任何项目都要坚持先环评再建设。对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对环境保护者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严控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
在旅游开发前,应先对保护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并在运营过程中严控游客数量。应定期对保护区的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环境的破坏。
(三)加大环保宣传,倡导文明出游
利用一切媒体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保护区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融入环保讲解的内容,帮助游客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调,深化综合治理
要加强旅游、林业、环保、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部门联系和信息通报制度,以便形成合力,增强监管力度。建议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机构,全面负责管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1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概况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北部,隶属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保护区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溪流纵横、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生物区系复杂。植被东西过渡带谱明显,有原生性的蒙古栎、五角枫、大果榆、裂叶榆、家榆以及白桦、山杨、青杨等森林植物群落;有照山白、虎榛子、西伯利亚杏、土庄绣线菊、漏斗叶绣线菊、山刺玫等灌丛植物群落;有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大针茅草原、羊草以及银穗草草原;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有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质景观和古文化遗址。该区是华北植物区系向东北植物区系、草原与森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是植物区系间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是西辽河和锡林郭勒草原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良好的植被,是阻挡科尔沁沙地风沙源向东北扩展的第1道生态屏障。
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系统保存了多样的生物物种,是1个难得的野生生物物种基因库,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景观的缩影,是1处理想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因此,保护该地区的物种资源,对于深入研究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植物群落演替、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林白(巴林左旗林东镇-白音华煤矿)铁路工程建设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的地表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系统、保护区自然景观、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地表植被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地理生态环境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林白铁路的建设,势必对保护区的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林白铁路建设和施工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区关注的焦点。必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工程的建设、运营中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并拟定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在施工前先将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对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段,安排有关植被恢复工程,选育当地树种进行直播和采取植苗方式恢复植被。
2.2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物种各自处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彼此相关联,其中一个环节受到干扰,将有可能使该区域内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2.1 对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林白铁路工程建设施工强度较大,剧烈的人为活动、施工噪音污染、灯光照射等原因,保护区段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基本上看不到野生动物及越冬鸟和过境鸟的踪影,本地留鸟出现的频率也将大幅度降低。铁路营运对野生动物分布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设防的情况下,铁路运营噪音、灯光照射将使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向线路两侧转移和集中,动物生境范围缩小,铁路运营后也对不法分子进入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方便,如果管理不当,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和滥挖药材等行为会相应增加。而铁路本身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分割,也对生态系统间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造成一定影响。铁路运营也会加速重要疾病的传播扩散(如疫源扩散)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为此,必须要合理调控人为活动,使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等得到有效控制,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开展相应的生态监测工作。
2.2.2 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白铁路线路穿过自然保护区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占用部分植物资源,使部分植物数量有所减少。工程建设活动对这些群落类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影响,除了路基工程的直接占用造成该类群落植被、土壤的破坏外,路基工程的切割分化,也将导致该类群落的萎缩和退化。
2.2.3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因路基工程对地表漫流阻隔和工程取弃土(碴)场对林地的破坏,势必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表径流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林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为了避免路基建筑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必须在河滩地及时疏通洪水通道,防止河道改线造成水力侵蚀。取弃土场、砂石料场在使用结束时应马上进行平整,并根据周边环境决定采取人工或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2.2.4 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沿线自然景观的影响
铁路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对沿线原生的自然景观产生影响,取、弃土场要及时回填和抚平,并做好表面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雾霾的困扰。
进入2013年,河北省连日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除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市以外,其他8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多为“严重污染”或“重度污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1月1日以来,全省空气质量自动系统的设区市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数据表明,处于太行山东侧的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四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一致,石家庄市、保定市污染更重。首要污染物均以PM10、PM2.5居多。根据邢台市历年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市区空气污染程度,按照季节由重到轻排序依次是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空气污染最重。
由于邢台市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汇之处,由于太行山的自然屏障以及城市高层建筑的阻挡,在市区容易形成弱风或静风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和扩散。特别是在冬季寒流过后,地面受冷空气影响,在天晴、风小、气温低等气象条件下,贴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下降速度快,而大气上层温度下降较缓,在大气层中就会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暖空气就像一个锅盖罩在城市的上空,造成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上扩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寒冬季节,在我市容易形成雾霾天气,从而加重了市区的大气污染。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PM10主要来源于燃煤烟尘、汽车尾气、各种扬尘等,不仅降低大气能见度,而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PM10被人体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另外,PM10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是导致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而PM2.5的主要来源是石化、化工、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气体转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钢铁等挥发出的金属氧化物,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三、如何拨“雾霾”而见天日。
邢台大气污染的防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和工作。
1、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科学制定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对本市的工矿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哪些要关停取缔、哪些要搬迁退市、哪些要深度治理等等,针对市区周边小石灰、小石子、小板材企业规范整合、拆除燃煤锅炉等措施,要全面启动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减排治理。要把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作为车辆年检的一项强制性指标,凡尾气不达标的一律不准通过汽车年检;同时,对已到使用年限、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要坚决予以报废,不准上路行驶。实时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减少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
3 、严厉查处大气污染违法行为。针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不给违法者以时间、空间。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整治要实行分点包片制度,责任到人,对大气违法行为及时依法严处,巩固了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成果。
4、形成机制、保障到位。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建立、完善空气质量信息日常监管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碳排放补偿制度、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联防联控机制等,为做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水,百泉之城的困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而以前素有“百泉之城”的邢台却正在受水的困扰。根据邢台市水务局最近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水资源年缺口将达4亿立方米以上。当前,我们对水资源的现实利用和保护,与极度缺水的状况极不相称。农业方面,仍以效益低、浪费大的传统漫灌方式为主,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几乎为零;工业方面,利税大户几乎都是耗水大户,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回收开发程度低,污水处理能力弱,中水使用推广普及面小;生活和服务业方面,洗车行随处可见、生意火爆,纯净水大行其道且倍受青睐,太阳能溢水和自来水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生活污水四处泼洒。由此可见,把水当成“金贵物”、“稀罕物”的观念并没有在人们的头脑中确立起来。 邢台的水生态修复已不只是发展问题,而是大家还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饭吃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
1、邢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按国际上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水量少于1000m3时,为严重缺水。邢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25.1mm,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m3,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05.5m3,资源型缺水的局面非常突出。
2、地下水超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地表水日渐匮乏的情况下,地下水成为我市平原区的主要供水源。由于大范围、超常规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邢台的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我市每年全市排放的工业、生活污水总量达2亿多立方米。污水的大量排放,使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有向深层扩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邢台市区的岩溶水在地下深层经过长距离汇流,自然优化,水质相当好,但一旦污染,很难治理。这种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条件,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面前消失。
4、降雨减少,开采量大,水库截流,导致泉群断流。邢台市区地处百泉岩溶区的径流出露带,过去,百泉、达活泉、狗头泉、等十多处自然泉喷发而出,地下岩溶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然而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由于邢台市区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加上降雨减少,并且朱庄水库等几座水库大量拦蓄,使岩溶水的补给大大减少,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造成达活泉群、百泉泉群相继断流。
五、水资源的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珍贵性。我们国家的人多,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修养素质更是不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舆论宣传,让绝大多数人认识到这一点,一个接一个地、一代接一代地把这种节水认识传承下来,形成传统。另外,我们还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1、实行全面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节水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是缓解邢台市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强化城市节水工作,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完善用水节水机制,提高整体节水水平。
2、加快水污染和水环境治理。要全面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程度和水平,严格实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依据水功能区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
3、加强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治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替代水源建设,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和坑塘,尽量多地存储雨水。通过建设地下水库、利用雨洪水、再生水等回灌措施,补充涵养地下水源。
4、水,人人须臾不可少;节水,人人也责无旁贷。让我们从节约一滴水开始,改变自己,改变环境,也改变生活。
空气和水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低碳生活,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