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养生保健方法

养生保健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养生保健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养生保健方法

篇1

研究颈肩腰腿痛预防保健治疗十余年,感觉就做了八个字“易筋归一・道法自然”,其中易筋是手段;归一是目的;道法自然是方法。现试着阐述一下易筋归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供同道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对之处,请同道指正。

1 易筋归一道法自然的基本概念

1.1 易筋归一概念

1.1.1 易 ①变化、变通、改换、脱换之意;②指《易经》三大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

1.1.2 筋 广义指全身各脏腑系统;狭义指筋骨、筋膜、经络、经筋等。

1.1.3 归 广义指维持现状或趋于好转,对不同个体需求不同或程度不同;狭义指返回、回到、恢复到”一”的状态。

1.1.4 一 广义指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狭义指脊柱前后看是“一”或左右看是“S曲线”。

1.1.5 易筋 就是改变筋骨筋膜的位置、功能和状态,其方法少到无内,多到无穷。

1.1.6 归一 指恢复筋骨筋膜的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追求完美的归一是很难的,而要维持动态的均衡状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进行性加重。

1.1.7 易筋归一 就是改变筋骨筋膜的位置恢复其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

1.1.8 易筋归一疗法 改变筋骨筋膜的位置使其恢复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的治疗方法。

1.2 道法自然概念

1.2.1 道 ①路,方向,途径;②法则,规律;③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④方法,办法,技术;⑤传道,取道、引导,疏导;⑥《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1.2.2 法 ①处理事物的手段;②标准、模式、规范,可仿效的;③效法,遵循。

1.2.3 自然 ①天然的,原始的,均衡的,非人为的;②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不勉强的;③人或事物的自由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1.2.4 道法自然 出自《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读法“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自然为纲,遵循其法则。在这里我们理解为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遵循绿色的、天然的、均衡的、非药物的、非创或微创的法则。

1.3 易筋归一道法自然疗法 选择一切绿色的、天然的、均衡的、非药物的、非创或微创法的治疗方法来改变筋骨筋膜的位置使其恢复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的方法。

2 易筋归一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观点 源于《易经》均衡理论和《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对应补偿及系列补偿调节机制。

2.1.1 均衡理论 均衡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很少,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来说也是如此。均衡是动态的,没有静态的。易筋归一中我们强调结构、功能、情志归一,其实就是强调结构、功能、情志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均衡,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均衡也有两种状态,一是正常情况下的均衡,另一种是异常情况下的均衡,医生的角色就是怎样去鉴别这两种均衡并调理之。易筋归一的目的在于归一,但不是盲目的归一,不能脱离了均衡原则。

2.1.2 调节机制 某种原因引发局部疼痛(即原发性疼痛),疼痛引起肌痉挛,肌痉挛破坏了身体的动力性平衡,一组肌肉的痉挛必将引起对应肌肉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以达到补偿原发部位肌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调,即对应补偿调节。如果原发部位的肌痉挛经过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和平衡,则又将引起其上方和下方的一系列肌肉进行补偿而再调节,即系列补偿调节[1]。

2.2 学术观点及应用

2.2.1 学术观点

⑴骨正筋柔・气血以流;⑵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正则不痛・顺则不痛・松则不痛・动则不痛[2];⑶筋长一寸・寿延十年;⑷经络畅通・实为大补;⑸无痛一身轻・筋柔百病消;⑹生病起于过用[3];⑺骨错缝・筋出槽;⑻骨错筋硬・全身是病;⑼少林易筋经・少林洗髓经;⑽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⑾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2.2.2 观点应用 ⑴⑵⑶⑷⑸强调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⑹⑺⑻强调病因、发病过程及病理状态;⑼强调正确保健养生方法,⑵也是在强调方法,即使之通、使之荣、使之正、使之顺、使之松、使之动[2];⑽⑾强调长期坚持⑵⑼正确保健养生方法就能从⑹⑺⑻病理状态恢复到①②③④⑤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

3易筋归一道法自然的相互关系

3.1 易筋归一 易筋与归一是一对哲学概念,其中易筋为手段,易筋主动主外主调节,强调技法动作,亦称易筋技法;归一为目的,主静主内主均衡,强调功法悟道,亦称归一功法;易筋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进入归一状态;易筋能坚其外,归一能清其内;易筋的方法少到无内,多到无穷,但主要有两类,一是主动易筋,即主动的、充分的、尽力的伸筋拔骨来调节均衡,二是被动易筋,即运用现在常用的各种治疗方法及产品来调节均衡,而归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原始的自然的健康状态或均衡状态,要求达到身心和谐统一。“易筋归一”强调身心并调,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结构归一,强调调理筋骨,以颈肩腰腿痛为主;二是功能归一,强调调理脏腑,以脊椎相关性疾病为主;三是情志归一,强调调理情志,以心理情感性疾病为主。

3.2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朴素方法论,遵循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法则,强调绿色的、天然的、均衡的、非药物的、非创或微创预防保健康复治疗方法或方案。

3.3 易筋归一与道法自然 易筋归一是理念,是预防保健养生的理论基础,强调结构、功能、情志的均衡;道法自然是实现易筋归一理念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遵循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法则。

4 讨论

现在社会关注最多的就是健康,从电视台的健康讲座到一般的平面媒体报道,其实就是灌输“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今天不保健・明天养医院”的健康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呼吁大家要注重大预防、大保健、大养生、大康复的观念。从事预防保健养生十多年,回过头去看其实大家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要求健康,只是程度上有些区别,不管你有钱没钱,有病的人都想健康,无病的人都想长寿;但是大家采用的手段是五花八门,但结果却有归一性。

易筋归一道法自然预防养生保健理念是我十多年发展中医特色疗法的工作总结,是在《易经》均衡理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对应补偿调节及系列补偿调节机制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常用实用技术,创新的一种全新的预防保健养生理念、产品及疗法,该理念强调回归自然的均衡预防养生保健模式,能缓解现代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难题,其理念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理解了易筋归一道法自然预防养生保健理念,用之于人事,便无往不适了。

参考资料:

篇2

晋代的葛洪主张“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这是说早晨应按时起床,不要睡懒觉,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古人还主张在起床之始,先作保健按摩,调神炼气、咽唾叩齿等。《尚书》中就曾记载;早起以左右手摩肾,次摩脚心,则无脚气诸疾。以热手靡面则令人悦色,以手背揉限则明目。此外还可摩耳、摩鼻,并作全身干沐浴。明代高潍的清晨怡养法是:“鸡鸣后醒睡,即以两手呵气一二口,以出夜间积毒,合掌承之搓热,擦摩两鼻傍及拂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捏扯拽,卷向前后五七遍;以两手抱脑后,用中食二指弹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漱津满口,作三咽;少息,因四时气候寒温,酌量衣服;起服自滚汤三五口,名太和汤,次服平和补脾健胃药数十丸;少顷进薄粥一二瓯,以蔬菜压之,勿过食辛辣及生硬之物;起步房中,以手鼓腹,行五六十步。”(《尊生八笺》)起床以后用手从前至后梳发摩头数百次,可清脑、明目、去屑、止痒、生发。外出活动可作各种气功,导引术等。老人须防风寒、雾露等。

衣着的宣忌

调理衣着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般应适时,适体,勤洗、勤换。葛洪主张“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抱朴子》)。宋代养生家沈存中认为“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志怀录》)。“冷则加之,热则去之”,根据四时和每日的气候变化而勤换衣服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秋季天气渐冷,衣服宜渐增。冬季宜使衣服和暖贴身,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老人冬月紧系一棉背心,穿宽暖的棉鞋,对身体有益。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若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通,四肢和畅。”还说:“常用絮软夹帛、贴巾,帻巾中垂于颈下着肉入衣领中至背膊间,以护腠理为妙。不然风伤媵中,必为大患,慎之慎之。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唐代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千金要方》)俗话说“春捂秋冻”,也是这个道理。

夏季炎热,常常出汗,既要忌衣服过多,又要防贪凉受风。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日晒的衣服又不可即穿,否则会引起各种皮肤病,

居处的宜忌

《山居四要》主张居处宜洁净,卧床宜高,并认为有些木料不宜作用于建屋,门口不宜有水坑,大树不宜当门。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居处还应作相应的改变。如春季居室宜渐开放,使空气流通,但夜间仍须防避风寒。夏月宜防曝晒’宜降室温,常通风。《保生月录》中还说: “夏月坐冷石成疝,坐日晒热石生疮,勿枕冷石并铁物,损头目”。此外须注意不要坐卧潮湿处,因冷湿入脉可致腰膝疼痛、腹满泄泻等疾病。秋季由热渐凉,且燥气较胜,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冬月虽然应注意防寒,但室内亦不宜太热。巾医认为,冬时天寒,阳气内藏,易生郁热,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则阳太盛,至春夏之交,就容易发生时行热病,这是冬天不善于保阴的缘故。老年人身体虚弱,《尊生八笺》说老人“宜居处密室,温暖衣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于寒风”。《山居四要》中说:“老人患风湿脚气腰痛者,宜作暖炕宿卧。”还说:“行路劳倦骨疼宜得暖炕睡。”古人还主张:“夏月不可用水展席,冬月不可以火焙衣,二班甚快一时,后口疾作不浅。老人衰迈,冬月畏寒,可以锡造汤婆注热水,用布囊包以避湿,先时拥被团簇,临睡甚暖,又可温足,且远火气。”明代医学家汪绮石制定了“八防”的起居原则是:“容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署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劳作的宣忌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溢,动电,形气亦然”。店代孙思邀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这都是养生之道的精辟总结。但是,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能力所负担的过度劳累就会导致劳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伤还不仅单指劳作过度,而且也包括饮食,精神等方面的过劳。如《索问・经脉别论》中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动摇,但不当使极耳”。宋代诗人陆游提侣“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直到老年体衰之际,他仍“整床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对于劳作过程中须注意的事项,古人亦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如《厚生训纂》中载:“盛热大汗不宜当风,冷水沃面成目疾。”《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载:“冬时天地闭,血气藏,劳作不宜汗出冷背。”“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热汤洗或饮热洒。”《诸病源候论》巾载:“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

沐浴的宜忌

清洁的身体是健康的保证。沭浴就是洗发、澡身。《楚辞・渔父》中有“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传》中有“新沐者必弹冠”。《孟子・离娄下》有“斋戒沐浴”等记载,证明讲究卫生的习惯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中医认为:奏理宜疏通,气血宜调畅,麟理闭塞,肺气失宣,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所以古人主张人体宜常沭浴。但沐浴时亦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事项,《山居四要》中载。“时行病新汗方解不可用冷水浴”,“沐浴未千不可睡”;“饥忌浴,饱忌沐,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洗头不宜用冷水淋”;“午后不可沐发”。《养生类纂》中载;“沐浴后不得触风寒”;“沭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千金要方》中载:“若沐浴必须密室,不能大热。亦不得大寒,皆生百疾。”

的宜忌

篇3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正确的养生方法对中风的预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两脚划圈,就能预防中风”。

两脚划圈主要是踝关节的运动,中医认为,踝关节为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及阴阳二跷脉的通过之处,经常活动踝关节,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的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的作用,使肝阳上亢之气下降,从而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中风病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足部距离心脏位置相对较远,经常活动足踝部,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两脚划圈时要自然站立,旋踝时,其中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双替进行,也可取坐立或仰卧位进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只做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为宜。

鼻部按摩养生法宝

文/奚华

老年人多因呼吸道功能的降低而容易发生萎缩性鼻炎、嗅觉迟钝、副鼻窦炎、感冒、肺炎等疾病,如果能经常做鼻部按摩,则能疏通脉穴,增强呼吸道功能,抵御病毒的侵袭。其做法为:

1.立位、坐位、卧位均可,一般多采用立位。2.思想集中,大脑入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头正颈直,两眼半闭,口微闭合,舌舐上腭,以鼻呼吸,松弛自然。3.用右手食指指腹,从鼻根部沿鼻梁自上而下轻轻地按摩20次,再沿鼻子周围按摩20圈;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鼻翼两侧,捏紧后松开,再捏紧再松开,连续20次。4.最后将两手掌搓热,用右手手掌捂在鼻子上,轻轻地拍打20次,再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即成。也可连续做2遍,时间为2-5分钟。

通过鼻部按摩可刺激鼻部血管,使其扩张变粗,加快血液循环,增强鼻部的抵抗能力,起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另外,在鼻子周围有许多针灸穴位,如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按摩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中风、嗅觉迟钝、视力下降等病症,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

做鼻部按摩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场所锻炼。2.最好在晨起运用此法。3.手指按摩鼻部时,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重压,以免损伤鼻黏膜。4.患有鼻出血,鼻部及周围有疖肿时不宜按摩,以免使病情加重。5.要持之以恒,连续做1-2个月,其效果更为明显。运用此法以秋冬季节更为适宜。

肩周炎、颈椎病病人的体育锻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