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篇2

一、要在环境上下功夫。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耐心地给她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当我们因不了解实情而错怪孩子时,我们应真诚说一句“请原谅,爸爸妈妈错怪你了。”并告诉孩们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知错就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的很多行为,不论是好还是坏,都直接和家长的行为有关。我们应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家里要热爱劳动,多学习、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同事,不随意发脾气,不嘲笑挖苦。

二、要在习惯上下功夫。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观光,到大城市体会乡村与都市的差距,与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得出结论。为使孩子养成爱学习、爱提问的习惯,家长应告诉孩子,问题都有答案,有的问题是孩子自己能弄明白的,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应坦然地说:“爸爸妈妈也不知道,等会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吧。”有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远远重于答案本身。例如孩子问:“蝌蚪怎么会长出腿?”“蚕为会么会长大后不见了?”如果这类问题家长不能回答,就应买回蝌蚪和蚕,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得出结论。

篇3

子很难沟通的情况下,我给家长打了电话,说明孩子经常迟到,影响了班级的成绩,希望家长能够让孩子早晨提前出来,不要迟到。家长一方面表示早晨堵车很厉害,另一方面也表示尽量克服困难。

没想到的是,在和家长沟通后,这个孩子连续4天又迟到了。当学校值周广播总结上周的成绩时,因为这个孩子连续迟到,我们班被扣了4分,结果那一周的成绩我们班为不合格。听到这个成绩,学生们都非常生气,尤其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连续迟到造成的扣分,使学生们更加愤怒。广播刚刚结束,全班学生都纷纷指责这个学生,但是这个孩子不但不羞愧,反而笑嘻嘻地看着大家,好像在故意气大家。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教育孩子必须要从“教育”家长开始,也就是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于是,我和年级的其他老师进行了一番商量,大家一致认为,既然家长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我们就从另外的渠道想办法,借助学生的是非感和荣誉感来提醒和教育家长。

于是,我找来班级的中队长,让她代表全班同学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把同学的意见反映出来,并对家长提出要求。当天晚上,中队长按照我的要求给那个孩子的家里打了电话。这样做的效果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个孩子一直没有迟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看来这个方法还是很有作用的。

没想到,刚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开始迟到。这一次,我把孩子迟到的原因彻底调查了一下,发现问题还是在家长身上。原来,孩子的爸爸因为怕孩子早晨吃不饱,要求孩子把早饭吃完再走,而又不适当提前一点准备好早餐。也就是说,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会迟到,但是因为当时没吃完早饭,所以就把是否迟到放在了一边,无形之中无视学校的纪律,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孩子经常迟到,以及对遵守纪律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关键原因在于家长的认识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的问题一定会从家长的身上找到原因。孩子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有的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是屡次迟到、在和家长沟通之后还没有成效,就一定是家长的态度和认识上出现问题。由此让我感到,现在做班主任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要在关键问题上和家长达成一致,“教育”家长先行,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成效。

现在的家长和以前的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总是认为孩子的身心愉快比纪律和规章制度更重要,自己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纪律不屑一顾;对教师的提醒和教育行为几乎不怎么在意。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和家长积极进行沟通,让其理解并尊重学校所进行的一些必要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现实中集体的舆论力量,来“教育”家长。从第二个方面来讲,这种所谓的教育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从真正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考虑,可能教师的工作会更好做一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