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保护环境的想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缺乏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相对落后我县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管理技术水平与养殖规模、集约化程度相对落后,养殖人员重养殖轻管理,重治疗轻预防,防治措施不到位、不彻底,滥用和误用药物现象严重,给病害频发遗留隐患。
3.苗种种质退化,检疫工作滞后我县苗种场生产条件较差,亲本长期使用,致使种质退化。原种不纯,良种不良,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抗病力有所下降。同时苗种引进上缺乏有效的检疫和管理机制,部分苗种引进时没有通过检疫,导致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病害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4.生产投入品监管不力我县目前对投入品的管理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渔业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超标准添加促生长剂的饲料,同时在病害防治中使用违禁药物,滥用、乱用药物现象依然普遍,造成鱼类免疫力下降,加大病害的感染和传播几率。
5.病害监测和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测报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和检测仪器,主要靠肉眼和经验来诊治鱼病,无法做到精准监测。对病害诊断不准确,无法及时对症用药,丧失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导致病害扩散蔓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病害测报工作根据近几年我县水产动物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结合我县渔业生产实际,要在稳定现有病害监测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测报种类与监测面积。在进行病害监测时采取有效防治病害的技术和措施,对流行性病害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预防,早治疗。同时测报工作要做到科学测报,建档立制,规范数据汇总,提高测报数据的准确性。在不违反疫情公布原则的情况下,及时信息,扩大测报成果影响,提高服务渔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手段广泛宣传测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基层病害实验室建设步伐,完善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手段。加强测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我县测报技术水平。在做好常规监测的同时,逐步进行精准监测试点工作,推行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诊断,进一步提高病原判断的准确性。
3.全面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依据《江西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施意见》等重要法律法规,全面开展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把好产地检疫和流动检疫两道关口,对发病和携带病原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或无害化处理,确保水产苗种健康流通,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渔业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投入品监督力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主管部门应协同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对投入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与监督,重点加强对饲料(含添加剂)、渔用药物的监管,清理整顿渔需物资市场,建立和完善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体系,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引言:适度的森林采伐不仅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影响,反而有助于林区内部林木的生长和更新,促进整个森林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种现代化的机械采伐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森林采伐的速度和数量也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森林资源数量锐减,并且引发了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文章首先概述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对策。
一、森林采伐对环境的影响
1、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森林中的树木、动物、微生物等共同构成区域生态系统,森林中林木种类越丰富,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反之则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容易爆发病虫灾害。在经过森林采伐作业后,森林中的林木数量相应减少,即便是后期及时采取了有效的苗木种植,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时间的林木生长真空期。在这一段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显著降低。尤其是在每年的春夏两季,由于生态稳定性下降而导致的病虫灾害发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在一些管理相对缺乏的林区,盲目采伐、滥砍滥伐等现象也十分严重,而且林木更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以至于出现林地等生态破坏现象,这些区域的生态抵抗能力下降,也会加剧生态问题的出现。
2、对林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采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以往的营林造林和林内管理工作经验可知,森林内植物多样性越丰富,则林木发生病虫害的概率越低。近年来,我国人工林的面积不断增加,但是人工林的林木种类较为单一,而在采伐作业后,林木的多样性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二是对林内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动物作为森林内部的消费者,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森林采伐会破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动物种群的减少,也会破坏森林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3、对林内水分养分循环的影响
森林内部的水分循环是保证林内动植物正常生长的关键,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经过植物蒸腾作用,将体内游离的水分子以气态的形式释放出去。在森林采伐后,由于林区内部树木的数量减少,导致林内水分循环受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正常生长完全依靠森林内的养分循环来调节。而过度的森林采伐作业会干扰林内的养分循环,从而直接影响林地的土壤环境与生态环境,降低土壤肥力与含水量,使植物吸收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效率大幅降低,而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
二、森林环境保护措施
1、改善采伐方式
在森林的采伐作业过程中,现阶段较多使用的是机械采伐,这种采伐方式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损害。因此,在实际林木采伐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林区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并提高采伐作业的技术含量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采伐区的生态环境。在选择采伐机械时,应选择快捷高效的采伐器械,以保证在采伐的过程中对立地内地表及幼苗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使用采伐新技术。例如当前集材架空索道开采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且人工林与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技术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种技术不仅能够避免采伐过程中对幼树产生损害,还能够有效减轻采伐过程中对林地土壤的损害。
2、保护保留木
在森林的采伐作业中要注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同时还需要加强保护保留木。在保护保留木的过程中,采伐前应合理选用机械设备,采用定伐等操作性强的伐木方案,合理控制采伐强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采伐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强采伐人员的森林保护意识,避免在采伐过程中对保留木造成不必要的人为破坏。此外,在采伐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打楔子与快速拉锯的方法使被采伐木在倒塌的过程中准确倒伏,减小采伐作业中对保留木与周围其他树木造成的伤害。
3、完善清理方式
通常在林木的采伐作业中,选择不同的清理方式会对周围幼树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宜采伐区的清理方式对森林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造林的总体成活率。在采伐区的清理作业中,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炼山,采用炼山的方式进行伐区清理效率相对较高,但是会增加土壤的地上覆盖物,从而减小林区的土壤肥力,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所以,在现代化科技含量水平较高的森林采伐作业中,要将伐区清理方式精细化,尽量将采伐后的残留物覆盖在土壤表层,通过采用这种清理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积蓄养分的能力。
4、完善采伐制度
在制定森林采伐措施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林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技术含量高的采伐措施与采伐制度。同时,森林主管部门还要做好采伐的总体规划设计,制定采伐制度的总体纲要,并让各森林主管部门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森林主管部门的成功经验,制定m合本地区的林业采伐监督体系,通过使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森林采伐区与采伐清理现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采伐区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结语:有效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仅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并且能够提供很高的经济效益。在森林的采伐作业中,不仅需要注意采伐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要并从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效地安排采伐作业,减小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维持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发现,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但是,旅游开发活动和旅游者活动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 旅游环境概述
至今国内外对旅游环境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环境进行了定义。杰弗里・沃尔认为旅游环境是狭义上的,等同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国内学者主要认为旅游环境是自然-人文的复合系统。本文在比较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旅游环境应该是包含了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在内的环境综合体,是一个人文-自然复合环境系统。
在旅游环境的的构成因子中,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利用的最直接的载体,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加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旅游影响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在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其实旅游环境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备受关注。国外学者针对旅游开发对旅游地植被、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旅游区,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对水体、土壤、植被以及景观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当前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基于监测数据的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
2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1旅游开发对水体的影响水环境是旅游地重要的景观要素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其环境质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水将对地表和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污水的排放减少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并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物种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进而造成整个自然环境的退化。旅游开发还可能对旅游地的水资源量造成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饮用水、生产用水和景观用水,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使旅游地的水资源短缺,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旅游开发对土壤的影响土壤作为植被的生活母体,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场所,自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目前土壤环境影响研究领域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土壤孔隙度、pH值、土壤温度、渗透度、导电率等。在旅游活动进行过程中,游客的踩踏可能使土壤变得紧实,孔隙度减少,土壤含水量也相应的减少。根据Legg和Schneider对新开发针叶林野营地的观测,2年后土壤大孔隙的比重减少了45.9%,4年后减为开发初期的27.2%。旅游活动可能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主要表现在枯枝落叶不在回归土壤,进而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植被和地貌的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的加剧。
2.3旅游开发对植被景观的影响植被是旅游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最直接表现,在旅游开发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它所受到的干扰和变化最能充分客观地反映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旅游开发对植被和景观造成的影响主要分为开发施工过程的影响和游客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目前旅游开发造成植被的影响,主要方法为样方测量和遥感解译,当前遥感技术日新月异,可为植被变化的快速监测提供有效手段。旅游开发可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对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的造成景观的不协调,可能造成景观的破碎化。游客的踩踏是造成植被景观破坏的最为普遍的行为。踩踏行为往往使植物的生理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植被的退化,进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3 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3.1摸清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在不致破坏区内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包括社会经济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三部分。若是超出了环境容量,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达不到良好的旅游目的,也不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合理制定门票价格,加强科学管理主动调节游客量,将游客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2旅游环境修复旅游环境修复是指对影响和破坏
旅游生态环境的各种人工建筑进行拆除,以恢复被破坏了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活动。此外,还要实施“养育”工程,在保护的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工程活动。
3.3强化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的素质加强对保护旅游区的宣传,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通过导游解说、路标提示、宣传册等,教育旅游者在旅行途中不要随意破坏环境,做大自然的忠实保护者。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管理者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素质,使他们重视环保。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4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执法工作执行环境法规虽然会对开发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但恰恰就是这些环境方面的限制保护了旅游环境,保证了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应该自觉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使污染防治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旅游环境质量,包括水体、空气,噪声和固废控制都应该符合相应的环保法规。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才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正在建设的旅游景点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已经十分成熟的旅游区要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的在建设,确保景点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