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教学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学教育是基于心灵与情感的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更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要实现这种交流,就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之间的有机关联;就是要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建基于儿童文学阅读实践的同时,将阅读实践渗透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学习的有序推进中。理论是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与源头。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是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并非艰难与不易,但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认同、融摄与持有则是一个极为不易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时代、文化审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强化阅读与欣赏等实践性内容的构成,强化其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存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构成来看,儿童文学的内涵、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儿童文学的文体样式等等,其理论框架与一般文学原理没有区别,教学目的所在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把握儿童文学的独特个性。而这种理解与认识的实现,对阅读实践、特别是比较阅读实践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大量设置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并以之为基础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予以提炼。如对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将题材相近的作品进行参照,如将新美南吉的《小狐狸》《小狐狸阿权》、坪田让治的《狐狸与葡萄》等与《狐缘》《青凤》《娇娜》等予以参照,就可见到儿童文学在主题内涵、形象塑造上与一般的区别。如在认识儿童文学“变幻”特征的时候,就可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与《百年孤独》《变形记》进行比照,以此直观两者在变幻方式、变幻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如此,在对儿童文学样式的理解上,可以将儿童诗歌与成人诗歌、儿童小说与进行比照互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基础上,增强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上述的种种阅读实践,是理解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但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儿童文学的赏析与阐释上。在儿童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儿童文学原理与美学原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与阐释的实践活动同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这一教学内容上,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都有赖于实践性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当然,阅读与阐释展开的层面与路径是多样丰富的,但在具体层面上,应当是对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的文本理解及其在儿童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无论是哪个层面,此时儿童文学阅读实践应当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师生在课堂外进行相应的准备。当然,有的时候这种阅读实践并不一定就要通过传统的纸质文本的阅读来实现,动画视频的观看与欣赏在阅读实践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纸质文本的阅读还是电子视频的观赏,最终都要回到具体的理解上来,回到对儿童文学作品审美特性的理解与文学史价值的把握上来。在介绍安徒生童话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安徒生童话现实色彩日趋鲜明的缘由;在讲述E•B•怀特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夏洛的网》和《会吹小号的天鹅》之间的异同;在讲述《小熊维尼》时,就要见到它与《小木偶奇遇记》的变化……只有这样儿童文学的教学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认知与理解、欣赏与审美具有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理性。
二、借助创作黏合差异、生成素养
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多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儿童文学也是如此。但与一般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不同,儿童文学教学中要克服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克服成人与儿童在生理年龄、审美意识与情感心理上的隔膜,实现成人与儿童心理的超越与黏合,并进而让学生涵养并生成儿童本位的观念。而要实现这种黏合、内化这种涵养,儿童文学创作无疑是最佳的实践方式。与文学创作置于文学基本原理中进行介绍一样,儿童文学创作也是放置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中来讲授的,其重心所在也是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其特殊性。其实,与儿童文学文本特征、审美特征等相似,这种一般过程的理解在创作理解上进行,相对容易。但要学生从创作主体层面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与具体性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实现双向无间性的自由出入,则是一个极不容易的事情。为此,在讲述儿童文学创作中,要尽量压缩理论讲述的内容,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审美心理与成人审美心理的融构、艺术表现儿童视角的贯通等至为关键处予以点化外,应该腾出更多的课时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创作。只有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让学生或回望童年经历、或再现儿童生活、或对传统题材进行加工改造、或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激活自我的童年人格、调动才情与创意、放飞心灵与念想,进行具体多样、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只有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学生才能全息性地获得儿童心理意识、情感观念、思想意愿的体验,才能自觉意识到自我与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实现这种差异的有机调控。当然,这种创作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旨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从情感心理、文体样式、语言表现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也是从具体实践层面加深对儿童文学审美内涵、价值取向、艺术风格、文体特征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补足一般写作学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漠视,也有利于学生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升素养。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教师总是从教育出发,以教师的眼光去选材和构思,而不是从生活出发,以审美的眼光去艺术地认识、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也进行创作,将自我的创作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让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我葆有不泯的童心童性。我曾利用传统“吴刚伐桂”故事,将其改成《月亮里的孩子》,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小沐是个男孩子,特别清秀。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不哭不闹,特别的乖。但大家觉得他可怜,这样一个乖孩子,却很早没有了妈妈。但大家都不说,不想让他知道他妈妈已经死了。他奶奶也只是跟他说,他妈妈到很院的地方去了。很远很远,不记得回来了。小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想,妈妈到哪里去了?很远?难道就不记得回家的路了吗……问奶奶,奶奶说,老远老远的,哪里知道回来啊……奶奶现在不敢走远路了,怕自己回不来。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上山去拾柴火。他问小伙伴,说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哪里。小伙伴说是山外。于是小沐就背着柴篓子爬到了山顶。小沐看到了,山那边还是山。小沐没有说话,默默地回到了家里,因为山外真是太远了……慢慢的,小沐就长大了。他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妈妈死了,去了天上。到了天上就再也回不来了。原来,那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天上。有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他问自己的奶奶,天上很远吗。奶奶说,是的,很远很远……但怎样才能去呢。奶奶沉吟了一下说,你爬上村前那棵很高很高的树,就可以到天上了。奶奶知道小沐很乖,从不爬树的,也爬不上村前那棵大樟树……又一个月亮很圆的晚上,小沐和小伙伴来到了村前那棵很高的树下。问小伙伴,爬上这棵树真能到天上去吗?……小伙伴说,是的,你看它那么高,都够得到天了。小沐说,那我爬上去看看。小沐就脱了鞋,抱着树吃力地往上爬去。慢慢的,小沐越爬越高,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小黑点。底下的小伙伴都看不到他了,喊,小沐,你下来啊……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小沐的答应声……小伙伴见他不下来,就说我们回去了,你还不下来?但小沐还是没有回答。有的小伙伴回去了,他们把小沐的奶奶叫来了。奶奶说,小沐呢,小沐呢,小伙伴说,他爬到天上去了……奶奶抬起头望着高高的树,高高的树上是一个圆而且白的月亮,月亮里有个小孩,还在吃力地往上爬着……其实,不仅仅是在儿童文学创作的讲授中要强调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性,在儿童文学文体的讲授上,同样可以采取上述简化理论、强化实践的做法。在讲述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绘本等儿童文学文体时,不要过分注重对其文体特征的辨析与讲述,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在文体特征的直观上进行实践性地体验与把握。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再返观儿童文学文体个性的认知与把握,这样不仅能对上述文体有深切的认识、豁然开朗的洞彻,而且能适当地提升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当然,上述文学原理的讲述过程中的实践不是完全取论的认知与理解,理论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其基本的取向。而这种取向的实现,则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注意实践性内容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如针对儿童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我们可有区别、有侧重地加强儿童诗歌、寓言等的创作。当然,童话与儿童小说也可通过实践性写作进行理解,那就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其篇幅的适当性,强调其主旨的凝练、创意的新颖、结构的精致。在具体的操作上,不一定要整篇的写作,可以是诗句的抒写、片段的创作,也可以以名篇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仿写或改写,还可以对传统题材以“旧瓶装新酒”式进行创造,让其重新焕发审美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3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众多,而且类型、题材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对那些和自然环境有关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现来加强学生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那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表演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只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文本教学的整体效率。
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时,由于文中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师就应向学生展示一些山河风光的图片。当学到“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时,可以展示蜀南竹海以及黄山迎客松,引导学生理解翠竹松柏的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当学到“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时,就可以展示丰硕的果林、一望无际的稻田,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成语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则要改变。例如,在学习《成语故事》时,三则成语故事都利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自相矛盾”,教师可以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然后双手碰撞,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凸显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二、拓宽文本内容的维度
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拓宽与延伸,这一点很有必要。有的儿童文学选文,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尤其是那些包含着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的文章。对这一类文本,教师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以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文章。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拓宽文本教学内容的范畴与维度,才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如,《郑和远航》一文,对未曾接触过这个故事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文章描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外,也要稍微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强调郑和的精神品质,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层面上。在学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都会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体验。只有不断地丰富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维度,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多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对这些故事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非常重要。对趣味性强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对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让语文的教学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46
Reflections on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Teaching
HUANG Xunjun
(South Sichuan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s to foster pre-professional student capacity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curr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e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 to be improved, the students carry out scientif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inadequ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pre-school" programs, an improved curriculum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pre-school" effect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scienc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师范课程,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活动设计、材料选择、环境创设和活动效果评价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开展和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
1 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其中的大部分教材理论性较强,实践指导性较弱,理论论述不够简明,部分章节的内容要求有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设计的大部分教案的目标表述规范,目标定位不符合年龄阶段目标、对方法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把握较差;活动流程的设计不完整或与目标不切合,缺乏创新性,部分活动过程没有体现出科学活动的探究性,对相关科学现象的解释不恰当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在试讲环节还发现学生对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很不熟练。
2 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的科学素养较薄弱
(1)科学情感、态度和兴趣。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仍然崇尚“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家长和部分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而不重视自然科学,加之封建迷信活动在学生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学校科学教育给学生宣传的正确价值观轻易就被家庭和社会的负面思想,学前教育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由于学生价值观念上认为科学不重要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教学而不重视学生兴趣培养这两方面的原因,学前教育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对科学不感兴趣。
(2)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方法和技能离不开实践和实验训练,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技能的任务。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只有一小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学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师资和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没有按要求开课。中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不到位,学生机械地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往往不明白实验的目的以及为什么要按要求操作,只操作不思考,没有真正动手动脑地探究科学。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大部分来自有以上情况的学校,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技能都比较少。
(3)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意义建构,对科学感兴趣和进行探究是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前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重在知识的讲授与记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够深刻,没有理解知识的涵义,不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掌握的科学知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2.2 课程的部分理论偏难、实践不足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对科学的兴趣不高,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处于初级水平,加之长期以来重视语言和艺术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较难,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困难、无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本课程的兴趣并产生畏难情绪而厌学。课程安排的理论课时较多,学生实践课时较少,且由于师生比的限制,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也不佳,因此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高。
2.3 学生缺少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直接经验
见习和实习是获取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直接经验,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少。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视频资料也较少,学生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了解不够,在活动设计和试讲等方面不能进行借鉴学习。
3 提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3.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①幼儿教师应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习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产生疑问、进行猜想、进行验证三个基本步骤,知道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知道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相关技能;掌握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校时科学素养薄弱,应该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来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和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做准备。
3.2 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专项见习、收集高质量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示范视频
教育见习和实习能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专业知识的完善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应当加强与各实习基地的联系,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专项见习。同时还要收集高质量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借鉴学习,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认识。
3.3 精简课程理论,突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实践教学
(1)必备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生必须掌握必备的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在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简明扼要地讲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的定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论等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特性、目标、内容方法、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规范、各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以及活动的评价等必备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习简单的例子、找关键词、编顺口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在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原理等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则要简明扼要地归纳、提炼,用尽量简便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中,科学的价值、科学的本质、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三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性,要通过讲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要通过讲解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制定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重视科学教育活动,并将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落实到科学教育活动中。
(3)实践教学。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包括选编科学活动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科学活动、分组试讲和说课、制作科学教玩具几个方面。
学生开展科学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选编科学活动内容的能力,在教材中专门介绍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范围、选择科学活动内容的原则和编排方法,但理论性强,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个同学制定一个科学活动计划并写出选编说明,然后在班级展开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范围,掌握选编科学活动内容的原则和方法,也促进了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理解,为顺利开展科学活动的设计和试讲做好准备。
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学生选择了合适的活动内容以后,就要设计出完整的教案,此环节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案的基本格式以外,还要帮助学生对具体活动的目标、重难点、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重点指导学生的目标定位、活动材料准备和活动过程安排,尤其要考查学生活动过程是否具有探究性,兼顾教学设计的规范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分组试讲和说课是学生模拟授课、解说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的过程,除了要训练学生的教态和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活动材料准备是否恰当,活动流程的安排是否可行和合理。在此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做听课记录的良好习惯,并为学生制作详细的评分表,让小组成员逐项进行详细的打分,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地对试讲同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技能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思考。通过分组试讲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模拟了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场景、练习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也能让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和讨论来实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