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洪涝灾害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中图分类号:P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16-02
1 概述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且有时是难以避免的。进入21世纪,我国洪涝灾害频发,造成损失严重。仅2012年洪涝灾害致死673人,直接损失2675亿元。因此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以减轻财产损失是我们不得轻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处理郑州多年降雨量数据建立洪涝灾害判定模型,得出21世纪以来郑州洪涝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概率分布来量化郑州洪涝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多发月份等信息,以便为该地区农业灾害保险定价、农业生产和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依据。
2 理论与概念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截取郑州站点2000~2012年降雨量日值数据为研究对象。依据气象学中我国气象部门采用的爆雨强度标准,大暴雨是指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特大暴雨指是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
2.2 降雨形成洪涝模型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当降雨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过大,降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就会引起洪涝灾害。假设降雨速度为v(t)mm/d,而最大排水速度为V,实时排水速度为v0mm/d。则,该地区在t-t0时间段
内雨水累积量为:
(1)
显然当日降雨量较小时,降雨可以及时地通过土壤渗透以及河流排水排出,即v(t)-v0=0时不存在积水情况,更不会存在洪涝灾害的隐患。但当日降雨量非常大或者持续高强度降水时亦即v(t)非常大或者持续较大时,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在t-t0这段时期内,可以把从下雨整个连续多水期分为潜伏、蓄水和排水三阶段。在潜伏阶段(t0~t1),v(t)=v0,不会形成积水;到了蓄水阶段(t1~t2),v(t)>v0,会开始形成积水,且积水的多
少与Δt=(t1~t2)的大小直接呈正相关,积水大于一定值时判定为洪涝,此阶段持续时期越长则发生洪涝灾害越严重;进入排水阶段后降水速度减少至C以下(t2~t3),v0=C,此时期长短则与前期的积水量正相关,直到t3时刻排水结束,积水V=0。
则(1)式可以展开为:
(2)
从(2)式可看出t2时刻V(t)达到最大为:
(3)
于是可以参照此时的积水量Vm来判断洪涝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假设观测区排水速度恒为100mm/d,即与大暴雨的速度相当。当积水超过50mm时判定为洪涝,洪涝强度与积水深度有关。求得12年来洪涝灾害发生的结果,见表1。
2.3 分布检验方法
在总体分布情况不明或有些分组数据一端或两端为不确定数值时,用非参数检验。本文选用K-S检验、A-D检验和卡方检验三种常见的非参检验方法。三种检验的值都是越小,实际分布越接近理论分布。
3 关于郑州洪涝灾害的描述
一般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每次发生的强度、发生频率等遵循某种特殊分布。我们试图以某种分布函数来描述这种规律,并通过非参数检验来判断拟合优度。
3.1 洪涝发生频率描述
通过每年灾害发生次数的时序图,可知郑州历年灾害数之间的影响不大。根据郑州2000~2012年洪涝发生次数的原始数据,可知郑州洪涝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8.923,大暴雨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18.615。分别运用参数λ=8.92和λ=18.6的泊松分布对洪涝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
洪涝和大暴雨的K-S检验值分别为0.179和0.142,均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0.36,通过检验;二者A-D检验值分别为0.51和0.31,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2.5。因此可认为郑州洪涝灾害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都服从泊松分布。大暴雨年发生次数X~π(18.6)。洪涝灾害年发生次数Y~π(8.9)。
3.2 暴雨发生月份描述
通过观察大暴雨发生的月份可发现大暴雨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用常见的有界分布对其经验分布进行拟合都不理想,其中Gen.Extreme Value拟合度最优,K-S检验值0.125,A-D检验值7.74,仍拒绝原假设。故只能通过频数分析来描述大暴雨平均发生次数与月份的关系,详见表2。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处理易得的降雨量数据,得出郑州13年间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等信息。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长期持续以大约每年9次的速度发生洪涝灾害,7、8、9三个月份是大暴雨频发月份。因此每年这三个月要特别注意洪涝灾害的防治。
本文对郑州洪涝灾害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与强度可能会有某种联系,但本文只分别检验各自的统计规律,而这两者很有可能服从某种联合分布;本文只针对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概率描述也会对农业防灾和保险赔付领域有深刻的价值,所以针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等.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409-414.
[2] 张俊香,黄崇福,乔森,等.自然灾害概率风险区划与软风险区划的比较[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中图分类号:S42;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 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 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 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