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儿童的方法

教育儿童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儿童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育儿童的方法

篇1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动摇、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1]诸多实证研究亦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介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对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的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批判解读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一)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英国,保护主义理念的拥趸认为,传媒传播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儿童有害的负面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儿童的免疫力,帮助儿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当时的美国,保护主义理念亦站在维护道德的立场,将媒介视为传播不良信息和诱导失范行径的罪魁祸首[2],呼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保护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社会公众免受媒介信息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在内地零星开展。受传统文化及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中,教导儿童远离媒介从而保护儿童免受媒介不良影响的观念亦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家长限制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甚至不让儿童接触媒介;对于媒介中儿童难以理解的信息或不适宜儿童接触的信息,家长没有向儿童进行阐释、帮助其理解,而是简单粗暴地切断儿童接触这类信息的途径;忽略儿童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以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取代儿童的真正需求,比如不让儿童看电视和接触网络,认为电视和网络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而以书籍代替。

保护主义理念的前提,是将儿童视作易受媒介信息影响的、缺少能动反应的弱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过去的错误在于将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在他成为一个社会成员以前,他是无甚价值的,儿童的“现在”没有被认真地考虑进去。所谓“现在”,就是“儿童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来生活”[3]。超越保护主义,将儿童视作独立的、能动的个体,让儿童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接触和使用大众传媒,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权利”之一。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传媒的各类节目应成为丰富儿童生活、让儿童充分享受到童年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剥夺儿童的童真,使其快速成人化的工具;第二,成人的知识与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儿童使用传媒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但不能强加或灌输给儿童。

(二)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媒介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儿童了解世界、作出判断、付诸行动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选择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信息的海洋不知所从;2.能够区别媒介文本所建构的“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差异;3.能够对媒介信息真伪及其隐藏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判断并作出批判性解读。

从学会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到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意味着媒介素养更进了一步。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儿童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的能力,亦是培养他们成长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需。

(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和第13条对儿童的“发表权”进行了如下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4]但在当前,儿童往往被作为成人活动的装饰品而出现。例如在一些庆典上,儿童被要求向领导或模范献花;在一些有关儿童的活动中,按照成人的授意对着镜头说出一些慷慨陈词。儿童虽然在媒体上出现了,但他们仍是沉默的,他们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并未得到表达。

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James与Prout曾指出:“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他们的行为也会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5]当儿童学会了通过媒介表达想法和发出声音时,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激发;更进一步地通过参与媒介,儿童获得自尊和自信,增强自身行动能力,从而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质公民。

二、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纽约等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之中,或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设,或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之中。[6]

在我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成熟,且中小学课程设置已经非常繁多,单独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不失为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做法。如: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中,或者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外活动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自拍音频视频节目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儿童的媒介技能和媒介参与能力。

(二)传媒: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曾于2001年制作了面向10—14岁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节目《別小看我》,将各节目单元设计成“在做中学”课程,让儿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探讨其生活经验中的媒介现象与话题,深受台湾儿童的喜爱。《别小看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解读媒介信息、认识广告说服技巧、知晓新闻消息来源及守门人角色等,节目组还带领儿童探索各种媒体节目的“幕后”,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在内地,尚未有传媒制作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一些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会有零星的媒介知识融入。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偶尔会涉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正确看电视的内容,但多是站在保护主义的立场,指导儿童如何免受媒介不良信息的伤害。通过开办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处理媒介信息,并为儿童了解和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提供机会,应是儿童媒介(频道等)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二选择。

(三)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式行动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在近些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诸多研究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向儿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而是通过教育使儿童重获被剥夺的权利。据此,有研究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传授给儿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精英品位,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变“灌输式”为“赋权式”,使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7]发展传播学中,以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本土知识与地方经验、动员研究对象与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行动中,使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知识及技能的参与式行动法(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PAR)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参与式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赋权”,即通过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决策,使儿童重建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增强行动能力。这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近些年国内一些研究者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如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倾听儿童心声”项目;2008—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张洁等研究者在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等。面向儿童的参与式媒介素养教育行动需要包括研究者、志愿者、公益组织、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的通力协作。研究者的角色是制订活动方案、活动内容,志愿者与公益组织负责行动的具体执行,政府部门可通过行政力量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11月.

[2]Buckingham,D.(1998),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oving Beyond Protectionism[J].Journal of Connmnication,48(1):33-43.

[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流派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

[4]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R],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5]James,A. and Prout,A.(eds).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M],London:Falmer Press,1997,p27.

[6]陈晓慧,袁磊.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篇2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70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moral development,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paper fro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education of to explore the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oral behavior habits of an important rol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oral behavior habits,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high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children; moral development

童年是品德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道德教育最有难度的阶段。②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其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对儿童时期的教育,它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且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品德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1 家庭教育方式及类型

已有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③

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们的一切,强制性使孩子听命于父母,有着无上的权威。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太过于严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自信,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孩子性格不会很独立。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表现为孩子在父母眼里无足轻重,父母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更没有所谓的奖励或惩罚,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容易产生的结果是亲子关系淡漠。这是由于父母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对子女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种方式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好的方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所谓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固化为儿童的一种内在要求。④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是家庭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没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会很有利,所以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体现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上,而是表现为儿童的道德行为。

2.1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⑤小孩子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喜欢模仿,所以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使孩子在无形中得到教育,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直、乐观、善良、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儿童,往往都有一个温馨、民主、有责任感的家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儿童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以爱为先导,依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关怀,自然地接受来自家长的教育。在此基础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循循善诱,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2.2 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不良品质形成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儿童性格无视他人、自控力弱、自负高傲、易冲动现象,大多都是由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缺乏理智。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乖张的个性,无拘无束,任性作为。其次,放任型家庭教育,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比较少,导致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能感觉到父母很忽视他们,这样也会使儿童性格内向、兴趣狭窄、缺乏理想、情感淡薄,一旦发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甚至发生侵犯行为,这种现象多是由于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在放任型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做事方式采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⑦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就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家庭德育效果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要想改变以往的误区,首先就要从改变观念开始: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育人为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首要的就是家长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明确要以发展孩子的品德为前提。⑧在重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关心孩子学习、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重视孩子在心理上的需要、更应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更应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使整个家庭处于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如此,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平等、共生、创新的现代意识。

3.2 明确家庭德育的任务和方式

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而不是社会的被动从属物。家庭德育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德育培养的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的价值观是复杂的,作为家长,要懂得取舍,择其善者而从者,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新的、正确的价值为导向,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现代家庭应不断接受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新型关系,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孩子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念、经验、知识等反哺给成年人 。⑨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3.3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水平。

既然是家庭教育,那么父母在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教育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要想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应该具备相应的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所以家长应有危机意识,不断地自觉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良好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家长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⑩

3.4 营造积极、自由、民主的家庭气氛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离不开彼此之间相互的尊重、信任,而构建父子、母子间信任和谐的关系,需要家长充分发扬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原则,以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不能高高在上。尽管在称呼上有父子、母子之分,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父母也要充分尊重孩子,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新型家庭关系,营造积极、自由、快乐、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不能唯我独尊,日常的关于孩子的家庭活动不妨让孩子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Z这样子的话就会看不到大人与孩子之间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孩子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成长,从而也使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轻松、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总之,要坚持一个原则: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以鼓励为前提、肯定为基础,积极发现、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网.

② 金生v.我们教给儿童怎样的道德[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24-25.

③ 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形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④ 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25.

⑤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70-72.

⑥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64.

⑦ 张爽.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113.

⑧ 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篇3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