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教学效果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精品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1-02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影响因素、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素缺乏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工作。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开放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元互动模式,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与健康的重视,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同时,与饮食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食品营养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指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营养食谱和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1-2]。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作相应调整。传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没有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食品营养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整个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3-5]。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人类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营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营养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营养学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到教学中,由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2.2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视频教学、网上课件、学科最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营养学疾病图片、网上营养调查、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自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以及质量评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共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种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导学—自学—助学”方面的导学同步、教学互动相长;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脱离时空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学性。通过教学辅导和试验实践活动指导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学习的内容或探索的主题,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能够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做出客观的评价。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的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的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而这些调查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获得,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更能够扩大调查人数。

此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相互协作精神,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良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通过不断地更新课件的内容、网上视频教学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导学—自学—助学”3个环节积极互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消极的教学客体而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辅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有关延伸知识。“自学”,即精心设计网上教学资源非常全面系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而且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生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助学”,即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6]。

4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05-206.

[2] 高斌,陈韬,冯励.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5-16.

[3] 张赟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71(2):146-148.

篇2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篇3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