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对孩子的教育希望

对孩子的教育希望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对孩子的教育希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对孩子的教育希望

篇1

各位家长,随着社会的进步,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容避讳的是,许多家长对怎样当好父母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对待孩子,或重智轻德,只关心孩子的考分;或信奉“棒头出孝子”,教育孩子简单粗暴;或对孩子过度溺爱,百般呵护……在家庭教育上形成的一个个误区,由此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必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延误。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心理学家讲:1)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2)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3)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4)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5)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其实我们没位家长也有这样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你一定会发现“那只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召开本次家长会,就是希望家长们能一如既往地做好以下几点: 

       1、思想上要引导好孩子。作为家长,我们平时要教育孩子爱劳动,讲文明,尊敬长辈,待人有礼。教育孩子该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好,以身作则的教育魅力是巨大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的坏习惯其实就是跟父母亲学的。试想一个做任何事都精益求精的家长,他的孩子一定是个认真细致的孩子;反之,生活在一个关系不和睦,环境脏乱的家庭中的孩子,他的行为也是粗鲁、暴躁的。“小树易直也易弯”,家长们,只要我们从小教育引导好孩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那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什么有利的。 

 2、行为上要继续辅导孩子。比如,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我发现班里有一些孩子到现在书包都不会整理,自己的鞋带松了,也不会系,这可能与家长的包办有关系。其实在很多事上,我们家长只要多引导孩子,多辅导孩子,他们能做的很好。在学校里,我们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布置教室,自己去整理教室,有时还自己去排练节目,这样一点点放手锻炼,孩子的能力就慢慢提高了。 

 3、学习上要帮助孩子。有些家长总以自己忙找借口,对于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其实现代社会人人过着节奏紧张的生活。同样作为家长,我们身有体会。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我们的希望,我想大家每天抽出5-10分钟,还是可以的。如在饭后或者在餐桌上和孩子聊一聊学校的情况,问一问最近的学习的内容,然后帮助他默写一下词语,背诵一下古诗,出上几道数学题,甚至和他们一起读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好处是多方面的。 

 借此机会,向各位家长提一些建议: 

1、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坚持不懈。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 

2、请督促孩子背书,除略读课文外,都要求背诵。背完后请在课题后签名。 

3、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哪篇新课文,知道哪些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 

篇2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时间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问卷《关于咸宁市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咸宁市的咸安区、马桥镇、宝塔镇的小学生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问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达96.47%,涉及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两组结论:

(一)小学生对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独立。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不希望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有65.85%小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由自己来做决定;有53.05%的小学生希望父母偶尔让他们帮忙做一做家务。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让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当中不断成长起来。

2.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在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们交谈时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有72.39%认为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说话算数、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级层次心理需要。人的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告诫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进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

3.期望家长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调查中有72.56%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有3小时以上;有31.10%的小学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带他们到公园逛一天;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且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然而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们、与他们多沟通。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让他们从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爱。

4.期望家庭和睦。调查中,父母吵架时,59.38%的小学生劝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个人躲起来;有92.6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知所措,他们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处,并可以用比较温和与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即使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他们也只能选择去习惯去服从。比如有56.17%的小学生将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归因于自己做了错事。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性与主见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

5.期望得到关注。调查中有64.2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师有联系。儿童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等身边人的关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张扬,太过张扬会让有些孩子感觉到压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损。比如有62.11%小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父母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完成关注过程。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对父母的要求较合理。儿童虽然对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较理智地看待问题。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就算父母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时间陪自己也不会生气。他们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决定时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51.22%的小学生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先帮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决定。然而,由于个别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他们的期望中会表现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时的时间来陪自己,5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亲和最相信与依赖的人。在有些问题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见、支持与帮助,调查中有76.22%的小学生希望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帮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

3.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在进入小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尊心、义务感、责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们不再一味地依从父母和父母的观点,是非感与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调查中有74.8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问题答案有时是错的;有79.8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有时是错的,且74.65%认为父母做错了事也应该承认错误,要说对不起。此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有52.44%的小学生认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儿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更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多种多重

压力。调查中87.20%的家长会吵架,有75.61%的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42.07%的小学生参加了特长班,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强,希望他们早日成材;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四、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全面地了解与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家长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全面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找到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错时横加指责、大发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却很少有人认为他们是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主体。儿童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有快乐成长的权利、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与尊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可见尊重在教育孩子时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提问、观点、意见、人格等等。兴趣和爱好是孩子学习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因势利导,若要求孩子与家长的爱好保持一致,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灵性和才华;对孩子隐私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体权利,是为人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问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轻视或是责备,而应努力去支持和帮助孩子解答疑问,并尽力诱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他们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等。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听他们与伙伴的谈话,听他们作文、日记里的心声,尤其还要听他们跟自己的谈话。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家长若能定期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等,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动态和他们面临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供支持与帮助。

4.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等。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项关于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其他方面。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绪、性格、求知欲等都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与品质,并且对他们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上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若能做到对两者的双重重视,双管齐下,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有信任感与亲近感。此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6.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榜样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则更有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理想、习惯、感觉和意图。”因为孩子是父母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以便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这样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寻求社会帮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寻求社会帮助,充分利用学校、媒体与社区等资源。家长要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适度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与变化。尤其有些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家长更是要配合学校将其进行完善,使之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面服务。还有社区中的一些心理咨询处,父母在有疑问或无措时,可到这些地点进行咨询,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可任由其发展。

五、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与合理性的。父母应重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孩子的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6]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习惯养成的教育,才能使孩子逐步养成自己学习的好习惯,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们的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