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1.2 方法
1.2.1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6,分半信度为0.67,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61以上。
1.2.2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68,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0、0.60。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3.84±0.64和3.23±0.79,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中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5.78±2.14、0.86±1.02和1.12±1.36,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0.64±0.24、0.146±0.17和0.22±0.27。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0.5,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中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2.3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3.84±0.64)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3.84±0.64和3.23±0.79)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中所示。表3的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见表4)。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男,20岁,初中,未婚,因抢劫罪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现在江苏某监狱服刑,家住某县县城。
2.成长史:张某是独生子,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条件一般。记忆中父母经常吵架,10岁时父母离婚,他随母亲生活,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因企业形势不太好,几度面临下岗,父亲又成了家,对他不闻不问。张某初中毕业后因成绩差未考上高中,母亲省吃俭用花钱让他上职业学校,希望他学个一技之长,因学校学风不好,加上他自己对学习没信心,就读未满一年辍学,今年初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在看守所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精神状态:一个月以来,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茫茫,对不起母亲,老是有想哭的感觉,心情烦躁。
4.身体状态:常失眠,易疲劳。感染艾滋病病毒,但目前并无其他不适躯体症状。
5.社会功能:整天没精打采,行为懒散,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较差。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一个月心里很烦,常失眠,常感觉很疲惫,老有想哭的感觉。
2.个人陈述: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上小学时我成绩还马马虎虎的,后来学习越来越差,我也越来越不想学习。10岁那年父母离婚了,我随母亲生活。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母亲说让我学点技能,去上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可不到一年,我实在不想上了,学校学风太坏,我也学不进去,母亲赚钱很辛苦,父亲又不管我,与其浪费钱还不如早些出来。和我一起辍学的还有两个同学,大家一起瞎玩。有一次在网吧玩时和别人发生冲突,为了惩罚那家伙,拿走了他身上半包烟,二十块钱。也就不到一小时,警察把我们带到了公安局。后来我被判了四年,几十块钱至于这样嘛,这不是欺人太甚吗?
这还不算,在看守所,我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在到这里的前两天刚告诉我,……我这辈子算是完了,……我母亲太可怜了,她要是知道我得了这病肯定受不了,她为了我这么多年一个人……我对不起她……我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怎么面对我母亲,我一直想啊想,想得头痛,怎么想也没有头绪,心情很烦躁,晚上老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有时觉得哭一下会舒服一些,又怕别人笑话……。
3.观察和他人反映: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头发有点乱。诉说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好,有较强的求助愿望。
三、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EPQ:E39;P45;N66;L40,显示来访者性格内向,且不稳定。SCL-90:躯体化1.1,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1.8,抑郁2.8,焦虑3.5,敌对1.6,恐怖1.9,偏执1.6,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70;阳性项目数44个。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按照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分析:其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符合知、情、意协调一致原则;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
(2)按照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该求助者的情绪问题是近一个月发生的,因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等现实原因引起,思维符合逻辑,内容尚未泛化,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有自知力,有求助愿望,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未出现妄想、幻觉症状。自知力完整,有较强的求助愿望。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疾病。
(2)与神经症鉴别:求助者的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是常形冲突。症状持续一个月,未满三个月。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人格稳定。所以,应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持续满一个月,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仅局限在被判刑、得知感染艾滋病,未泛化。社会功能受影响不大,所以,应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自小父母经常吵架,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婚后随母亲生活,单亲家庭教育的缺陷影响着张某的心理成长,年初因抢劫被判刑。
3.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因对法律的无知,认为被判刑很冤枉,很委屈,却又无能为力,感到很无助;把感染艾滋病灾难化,认为自己已活不了多久,认为母亲绝对承受不了打击,深感对不起母亲,有强烈的负疚感;以及持久的负性情绪的痛苦。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减少抑郁、焦虑情绪和内心冲突,树立生活的信心,从抑郁、焦虑情绪中走出。
2.远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1.方法: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使人们痛苦和难过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不正确的看法。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合理看待发生的事件,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不合理的观念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种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最终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3.向求助者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时间与收费。每周安排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共7次咨询。单位内部免费咨询。
七、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安排2次咨询。
阶段任务:在此阶段,咨询师首先让求助者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冲突,以满足求助者宣泄的需要。同时,通过倾听和共情进一步巩固了咨访关系。其次,待求助者的情绪得到宣泄后,通过引导,并试着通过和求助者共同分析他的不合理观念,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观念造成的。最后,咨询师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并和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咨询过程摘录:
咨询师倾听了求助者的诉说后:(咨咨询师,求求助者)
咨:你认为你被判刑很委屈很冤枉是吗?
求:可不是吗?我纯粹是为了教训一下那个家伙,出口气而已……
咨: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你客观上是实施了抢劫的啊。
求:可我事先也不懂,算我倒霉吧。
咨:你这不是倒霉,不懂法也不是理由,你想想看,杀人犯说他不懂杀人是犯法的,那公安机关就不追究了吗?
求:这肯定不行,杀人偿命。
咨:同样道理你实施了抢劫也得负法律责任。
求:是啊。
咨: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看法看待,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是吗?
求:好像是这样的。
咨: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看法造成的。(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
一、绘画艺术疗法与情绪
绘画艺术疗法中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持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这本身对于绘画者的情绪状态来说就是一种帮助,而在绘画过程中其更能将自身的情绪问题投射到绘画中,并抒发出来,这无疑对于绘画者来说更是一种情绪的纾解与改善。
(一)绘画艺术疗法改善儿童情绪问题
张艳萍等人在2012年对65个具有情绪障碍的儿童进行绘画艺术疗法的治疗实验,其将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在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外,同时进行绘画艺术治疗的干预,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结果发现,研究组在绘画治疗加入常规治疗的三个月的治疗时间后,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对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1]
贾敏[2]、黄雪竹[3]等人分别对32例和40例符合儿童情绪障碍诊断标准的儿童进行了为期六个月和四个月的绘画治疗。治疗后儿童的儿童焦虑情绪筛查量表(SCARED)评分及埃森克人格问卷(EPQ)中情绪稳定性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故可知绘画艺术疗法能够改善具有情绪障碍的儿童情绪并使之稳定,具有临床疗效。
(二)绘画艺术疗法改善特殊人群及精神病人情绪问题
王佳佳、付丹等人曾对绘画治疗能够辅助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78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维持原有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上研究组的同时进行绘画治疗。六周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精神状况及生活满意度都大幅度提升,且焦虑、抑郁及强迫状态等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下降。由此可知,绘画艺术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生活满意程度均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4]
丛玉明等人对于我国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方面颇为关注,并看好利用绘画艺术疗法对我国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状态的矫治与改善,认为绘画艺术疗法具有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的非言语、非评判、不受文化程度限制、易操作等特点,促使其与监狱服刑人员的特殊情况相吻合的独特优势。相关于此,李科生等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湖南女子监狱进行的心理辅导以及后来开始的绘画治疗,对我国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创新尝试取得颇丰成果的绩效论著评述。
二、绘画艺术疗法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表明,绘画艺术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李春伟等人对一个因父母婚姻危机而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绘画治疗使之心理危机减压进行个案分析。其结果表明,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好的效果。
牛振海,曹运华等人探讨了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具有肥胖特征的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性,为提高肥胖女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质提供了依据。其结论为绘画艺术疗法对改善肥胖女大学生抑郁症状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