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目前医疗行业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8-0672-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alents for beauty industry in Anhuiprovince
YOU Mu1, WANG Yao1,CHENG Hong-mei1,YAO Chun-miao2,WANG Zhong-an3,LIU Wen4
(1.Department of Medicine, Huainan United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Aihui China; 2.Guangzhou Chenliang Beauty Group;3.People's Hospital of Bengbu;4.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beauty personnel in the 63 medical beauty organizations in Anhui provinc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alent team itself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has been analyzed.Then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has been properly put forward.Methods Questionnaires the 63 organizations' staff. Contents including: talent structure, post setting, talent demand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apacity needs.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beauty industry invovles staff shortage, unreasonable education background, irrational age structure lead to unbalance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Beauty Industry lags far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alented training are proposed.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medical beauty industry; developmental strategy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美容行业已成为“第五大消费热点”[1]。笔者对安徽省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展开调研,了解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进一步改进高等医疗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安徽省内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阜阳市医疗美容机构63家,调查人员共计851人。
1.2研究内容和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安徽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人才需求。调查项目包括:①人员结构现状(学历、专业、年龄);②岗位设置及在岗人数;③专业资格证持有情况;④继续教育情况;⑤人才需求情况。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题项组成,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问卷效度由同行专家进行审核。除通过纸质问卷调研外,还结合传真、快递、电子邮件及电话联系多种方式进行。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从业人员结构现状(学历、专业、年龄):从学历上看,医疗美容机构人员文化程度较高,81.91%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是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从专业结构上看,医疗美容专业占比例较低;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人员占80%。(见表1)。
2.2岗位设置及在岗人数:岗位设置包括美容医师、高级美容技师、美容导师、形象设计师、美容咨询师、美容保健师,在岗人数比例分别为23%、39%、5%、0%、7%、26%,主要集中在美容技师岗位。
2.3专业资格证持有情况:医疗美容机构资格证持有情况良好,美容师资格证、职业医师资格证、护士(师)资格证、无相关医学专业资格证的比例分别为15%、34%、48%、8%(上述项目为多项选择)。达到卫生部对美容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要求[2],但是美容师资格证持有率有待提高。
2.4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接受过美容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接受过医学其他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分别为:18%、88%、12%;有意愿参加美容专业继续教育、医学其他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和不想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分别为:80%、27%、10%(上述项目为多项选择)。调查结果表明医疗美容机构在岗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方面情况良好,但美容专业方面继续教育欠缺,从业人员表现出迫切接受医疗美容专业继续教育的愿望。
2.5职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情况
2.5.1 三年内医疗美容机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量:医疗美容机构在未来3年内需求人数达1212人,较目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142.42%。其中美容医师岗位(17%)、高级美容技师(50%)、美容导师(5%)、美容咨询师(8%)、美容保健师(20%)。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级美容技师方向。
2.5.2对拟需求人才学历、专业及资格证要求:调查显示,人员缺口学历层次要求专科及以上,较过去明显提高;专业集中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美容人才(见表2)。
3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从业人员专业性差,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作经验多少和技能熟练程度。调查显示,行业总体缺乏经过正规培训和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学历、职称较其他医学行业低[3]。随着医疗美容服务项目的拓展,如光子嫩肤、射频消肿、电磁按摩等需要从业者掌握系统全面的医学知识。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医疗美容专业背景人才比例低,服务意识不强,已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3.2人才需求量大,高端专业人员紧缺:2004年以来,美容行业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4]。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顾客的身体健康。调查表明,63家美容机构人员数量在未来3年内计划增长142.42%,缺口主要集中在高级美容技能人才。传统观念中,美容护理就是洗洗脸、敷敷面膜,随着市场逐步规范和服务水平提高,大量现代化美容设备普及,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多种现代化美容技能。
3.3继续教育渠道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美容技术手段、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正在经历快速变革,继续教育成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重要教育形式。国内尚无美容医师/技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的行业标准[5]。美容培训机构教学不规范,各类美容医师培训班遍地开花,主要以美容激光设备的使用方法为授课内容,周期1个月左右,不进行临床实践,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美容人才。此外,美容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仪器陈旧,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很多老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者只会操作仪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或者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践技能。
4对策和建议
4.1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加快美容人才建设:职业培训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重视操作和规范[6]。从人才供应数量来看,职业培训应该成为美容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之一。政府部门应根据安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行业从业人员上岗培训、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管理制度,依靠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做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登记注册工作,加快行业技术专业人才建设。
4.2开展学历教育,提升行业素质: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当在从业人员中占较大比例[7]。安徽省目前只有3所高等学校开设医疗美容专业(或临床医学美容方向),较兄弟省份少[8],每年毕业生不足400人,医疗美容教育发展滞后。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扩大医学美容专业招生规模,开展以高职高专为主要培养层次的医疗美容高等教育,同时注重课程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实用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满足对高端创新领军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规范经营[9]。
4.3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高校与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10]。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包括:①“订单式”培养,如天津医专“多方订单、多类订单”[11];②筛选建设优质实习基地,注意筛选各种类型,实习内容包含美容(体)师、美甲师、文饰师、化妆造型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院店长或主管、美容产品销售等,注意考核,适时增减,优胜劣汰;③设立由学校、医疗美容机构及美容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监控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4.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扩展继续教育渠道: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未开设美容专业,开设美容专业的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少,专业对口性差、业务能力弱、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与国外差距较大。以韩国为例,美容高等教育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外聘教师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至少也具有硕士学位,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2],我国美容教育行业师资队伍必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职业与岗位培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拓展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适应医疗美容教育发展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增大。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医疗美容技术人才,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秀萍.美容行业对美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33.
[2]芦源.对高等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7(4):199-201.
[3]汪庆玲,洪梅,姚运红,等.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J].上海护理,2011,11(5):35-38.
[4]张骏艳,吴文宁,李维祖,等.美容药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1(5):35-38.
[5]李凯,刘玲,高琳,等.规范化教学在美容医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路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2,11(6):1039-1040.
[6]陈晓辉.安防行业人才现状与人才发展战略[J].产业发展,2009(7):19-23.
[7]北辰,刘明鹤,姜世昌.医疗美容护理专业教程探讨[J].中国美容学,2009,20(10):1634-1635.
[8]朱鹏云,曹志明,伍健,等.高等职业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出路[J].中国美容医学,2010,16(10):353-355.
[9]何菲,刘登蕉,吴明,等.福建省美容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1,29(3):116-117.
[10]杨晔,章益,陈冬笋,等. 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9-10.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03-01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0∶7,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扩大之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加入到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争夺,其中我国一些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了全球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获得了相当的收益。中小型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耗材成为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增长的主力。
近年来,随着生产、流通等环节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尝试进行自营出口业务,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强了价格优势。同时作为生产企业,面对停产所产生的压力要远远大于流通企业,所以生产企业开拓市场的动力也要高于流通企业。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按出口金额排名的前100名企业中,生产型企业有83家,流通型企业只有17家。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对风险的控制变得更加重要。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出口贸易现状
1.1 外资企业出口占主流
在医疗器械高端市场中,诸如诊疗设备等产品的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三资企业,属于加工贸易,可见这一部分的增长主要体现了国际医药集团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利用我国廉价资源为其创造丰厚的利润,这一部分贸易依旧属于国际医药产业的最底层,并不能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加速,尽管中资诊疗设备出口企业出口增长势头明显并且开拓了新兴市场,但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品牌医疗器械依然任重而道远。
1.2 出口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真正能体现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医疗器械出口企业,他们在医用敷料,一次性医用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产品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功能和可靠性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其价格具有绝对优势,极高的性价比使得这一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也使得生产这一类产品的企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增长。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和按摩器具等则是我国出口的优势产品,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我国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优势较明显,因此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据海关统计,民营企业该类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187%,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3.90%,以国内企业占主导。但我国企业出口有相当部分是贴牌出口,如一次性耗材以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29.34%,保健康复用品加工贸易比重36.03%。
1.3 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该市场的角逐当中。2009年统计数字显示有19683家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外资企业增长了近1倍,而民营企业增长了近3倍。但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大多将市场定位在价格低廉、技术简单的低端医疗器械市场中,所以无论是规模还是资金都很难与外资企业匹敌,也缺乏寻求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动力。
2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
2.1 保持价格优势,控制生产成本
鉴于如今医疗费用的逐年攀升,价格优势是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赢得市场的最主要方面。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同行业通品种间的价格战,同时如何在国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保持企业的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出口企业的首要问题。
2.2 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汇率的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国际原材料价格以及贸易摩擦对出口亦会带来重大影响。如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势必将抑制加工贸易的增长,从而也会对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医疗器械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2.3 国外政策将加大我国出口难度,降低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动力
欧盟先后出台了WEEE、RoHS、EUP和REACH指令,这几项指令涉及我国家电、通信、工具、照明、运动、医疗等10大类上百亿美元的输欧商品,是出口欧盟电子产品面临的又一道“绿色壁垒”,成为摆在我国广大中小型企业面前的严峻考验。医疗器械产品属于高技术产品,高端市场具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和准入机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医疗器械法规还是行业标准都处于探索阶段,对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在海外注册起到了不利的影响。3 总结
目前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企业才是代表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生力军,代表了我国医疗器械出口行业的现状:(1)民营企业占主体,多为加工贸易;(2)品种数量较多,专利数量少,科技水平不高;(3)企业数量多,缺乏核心技术。同时,在医疗器械出口低端市场稳步增长中,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在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包括:(1)出口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出口产品低价竞争形势严峻。(2)售前及售后服务不到位;(3)人民币升值、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摩擦等因素也将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出口发展;(4)国外政策法规以及医疗器械准入机制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保持医疗器械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应该着手建立品牌效应,提高售前售后服务,加大研发力度,定位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灼华,富强.李杨玲.浅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J].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7):50-53.
瑞银亚洲并购部副主席彭菲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不少外国投资者都看好中国的医疗行业,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会较其他行业更快。
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近期在一个医疗投资峰会上表示,从2013年开始,医疗服务机构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圈地和并购的年代。2013年大部分基金都会把医疗板块作为一个主投方向,且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三年的投资热点。
以医疗器械为例,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在170亿美元左右。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和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据市场调研机构Espicom预测,2013年至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继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人民币计算,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7%,使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医疗行业之所以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和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行业现状、医保政策,有着密切联系。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在全球市场不景气、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发展乏力的背景下,跨国医药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加快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逐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中产阶层的群体不断壮大,这个群体希望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这预示着中国的医疗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在这一预判下,国际医疗企业已经开启了抢占中国市场的竞争,美国企业是其中的重头角色。Dealogic的数据显示,在近7年来的海外对中国医疗企业的并购交易中,美国企业为主要的收购方,今年1至8月的交易金额达至11亿美元,占比15.7%。
美国企业作为收购方竞争的典型案例,是史赛克公司(Stryker)和美敦力公司(Mamedtronics)的并购角逐。
2013年1月,美国史赛克公司收购国内骨科医疗器械生产商创生公司。瑞银作为创生公司的财务顾问协助其完成了此项交易,据彭菲力透露,此项并购交易的背景,是美国美敦力公司2012年11月收购中国骨科器械企业康辉公司。
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二者均为世界领先医疗技术巨头公司。而他们的并购对象创生公司与康辉公司,又分别是中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也是竞争对手。
美敦力收购康辉后,获得了康辉既有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史赛克备感压力,急于争夺中国医疗市场庞大的蛋糕。不到两个月后,史塞克便以总价59亿港元收购创生全部股份,溢价45.3%,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除了占领市场,可供收购的优质企业稀缺这一行业现状,也促使外资加快并购中国医疗企业。中国医疗行业中民营企业的规模大都很小,很多企业达不到并购条件,而国有企业基本不可能被并购。
彭菲力表示,医疗领域呈现“投资需求远远高于投资供应”的现状,这也是史赛克公司愿意大幅溢价并购创生公司的原因。
套取中国医保政策的“红利”,则是另一个吸引外资企业前来并购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