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海绵城市信息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行装处的马梦瑶,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好后勤保障这片"绿叶".
何谓精气神?精是生命的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精气神,是个人干事的力量,亦是团队发展的信心和迈向共同目标的动力!何谓执行力?执行力不仅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更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严谨踏实的作风。
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的行装处,我们虽然没有像法官那样奋战在法治的第一线,手执天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每个同事都能甘当绿叶,尽心尽责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协助全院干警高效、便捷地完成各项任务。在"提振精气神、提高执行力"的新要求下,我觉得我们更要从三个方面来增强战斗力。
1
着眼于"服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辅助工作
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提升精气神,提高执行力,不仅要求我们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可以快速解决各种突发状况,更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仔细应对各类工作。就拿会议保障来说,繁杂琐碎,有许多容易遗漏的小细节,但每次有重大会议,我们行装处的王工总会提前一天来到会场,认真查看会场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一个细节。审委会等候室角落里的灯不亮,楼道厕所的水不畅,他总是不顾自己快六十岁的年纪,亲力亲为。会议室中央空调的些许异常,他总能察觉到,及时找出原因,联系维保人员上门维修,把问题消灭于萌芽。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言传身教,却让我受益匪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要做好司法辅助工作,就必须秉持"服务"原则,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虽积跬步,亦可致千里。
2
着眼于"创新",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建设
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法院工作现代化、办案方式科技化、司法成本节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院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极大提升了审判质量及办案效率。就拿阳光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来说吧,作为全省试点单位,审监庭通过远程视频系统,成功审理了多起减刑假释案件,在我们行装处的大力保障下,法庭的法官和监狱的罪犯实现了"隔空"审判,实现多画面同步显示、远程证据展示、笔录远程同步显示、电子签名、电子指纹等多项功能,确保了庭审过程图像清晰,信号流畅。该系统的启用,节约了司法成本,符合了公开、公正、有效、真实、透明的原则,这一做法被省法院在全省推广。
我们深深知道,人民法院只有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坚持创新驱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智能化法院建设步伐,促进法院信息化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服务当事人和社会公众。
3
着眼于"表率",以身作则,争创先进典范
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争创先进典范,用榜样的力量带领镇江两级法院不断前进。
节能减排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法院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紧密联系争创节能减排示范单位和低碳型法院实际,认真开展资源节约,微观体现生态文明,实现法院节能减排科学管理、节约管理、创新管理、勤廉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积极参加了镇江"海绵城市"试点活动。按照"海绵城市"节水要求,在多方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投资40余万元实施机关院内雨污分流,新建60M集水池,推铺640M透水路面,提高院内绿化覆盖率。2013以来,中院先后被镇江市、江苏省确定为低碳机关试点单位、节能减排示范点。今年以来,在争创国家级节能减排示范点工作中,我院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日常节能管理、开展特色活动为抓手,指导和引领全市辖区法院创成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节能减排示范法院,我院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案均能耗连续下降,做法得到了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法院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一面旗帜,鼓舞斗志;一座灯塔,指引方向。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不仅督促着我们镇江中院的司法辅助工作不断进步,也影响着基层法院奋力向前,共同完善司法辅助工作。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作为后勤保障部门,我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平凡的岗位,倾心的奉献,用精气神和执行力做支撑,我们一样能走向不平凡!
“大智慧”与“小步伐”
事实证明,要使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进入智慧城市阶段,只一味依赖信息技术并不可行。单志广认为,在“十三五”开端之际,应该重新审视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做到小城市有大智慧,大数据迈小步伐。
什么是小城市?他表示,要真正从顶层设计角度来布局、推进、运营一座城市,100万人口的城市是最合适的。“世界银行的一项数据显示,当一座100万人口城市的智慧度超过80%时,其经济增长将实现翻一番。这种效应是非常明显的。纵观韩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其城市人口也多为40万-60万。”
那又如何体现“大智慧”?单志广认为主要有3点,一是人文素质,这是新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人的智慧,“很多地方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把人的决策弱化了,认为有了物联网、大数据就不需要动脑了,甚至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导致很多建设有名无实、华而不实”。三是电脑的智慧,因为新一代IT技术可以改变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大数据发展方面,单志广建议要保持3颗心,一要有敬畏之心。大数据的英文是“big data”,而“big”在英文中是含贬义的,这表明,在ICT领域最大的瓶颈是海量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搞不定这些爆炸式的数据。在他看来,大数据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等待技术、市场和产业生态的成熟,其处理技术需要5年之后才能成型,使用效果也要在2-3年后才能呈现。二要有平常之心。大数据并不是新鲜事物,之前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数据,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类型没有这么多,要求速度没有这么快。三要有工匠之心。单志广表示,并非有了大数据中心、有机房、有存储才能叫大数据,除了基础设施之外,大数据还有应用、交易、安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要发展大数据,就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搞清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能够做哪些事情,精益求精,步步为营。
所谓的“小步伐”,在单志广看来,就是要设立可行的目标,规划可行的路径,培养可行的人力资源。“很多地方以为规划做完后,几年间就能天翻地覆,这是不切实际的;发展大数据不是把专家请来指导一番就可以的,而是要靠本地基层信息化人员和非信息化岗位的业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支撑。聚焦小的改善、小的改进、小的提升,这才是最切实际的。”
新型思维是根本
在单志广看来,智慧城市是大数据发展最主要的载体。新型智慧城市不在于“新旧”,而在于新型的思维。“过去那种以项目驱动、技术导向,不做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智慧城市模式,已经失败了。就像之前的电子政务一样,如果政府的管理体制、服务机制不做任何优化、改造,只是把‘电子’加到原有的‘政务’上,效果是不可能出来的。”
单志广认为,新型智慧城市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体现改革创新。智慧城市不是一座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发展模式的智慧化,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创新技术,把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产业、环境相融合。
然而,从试点城市的“顶层设计”来看,仍然有不少城市的建设方案存在内容以信息化为丰、项目停留在数字化或智能化阶段、“智慧化”色彩不浓等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运行和成长,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不等于智慧化,智慧城市也不仅仅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三个主要着力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整合城市要素资源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城市中物、人、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信息化,提高其整合度,建立可快速互联互通的城市整体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运行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在城市运行中,要让信息代替物、人、技术和资金“多跑路”。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物、宏观经济、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城市三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承载城市要素资源的各类信息形成一个系统化、开放式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市整体而不仅仅是单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促进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换,为整合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服务,达到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还很突出。城市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形成协同高效的整体,使得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大打折扣。消除“信息孤岛”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比如“智慧衡阳”建设,依托中兴通讯云平台解决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己成效显著。该“云平台”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衡阳基础网络、云中心平台、指挥中心和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四大典型核心应用系统的内容建设,还彻底解决了诸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
应用大数据的存储和“云计算”的分析,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重视的着力点。
正如人成为自然界最智慧的动物是因为拥有一个进化而来的有机组合的智慧躯体一样,智慧城市建设也应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功能有机、布局合理的“智慧躯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发现和揭示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布局缺陷,更加集约地促进城市各功能的配套建设和布局调整。
相比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投资的单纯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说,这种以城市内部功能结构的有机化为目标来实现城市自身良性生长和发展的方法,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应该提倡的最佳智慧技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中,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多规融合”的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智慧化。通过对大量规划数据的分析、对比、整合,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划服务平台,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一张总体性的蓝图和一套协调高效而科学合理的审批、评估、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协调性。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理念的深度融合,也将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服务
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推进快速、敏捷、及时、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