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下水污染防控

地下水污染防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下水污染防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地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分布最为广泛的水资源之一。全世界超过15亿的人口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往往是惟一的供水水源。地下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1、地下水污染现状

目前中国的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部分地区水质超标严重,且污染还在继续加重。尤其是北方城市污染更加严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主要超标项目有矿化物、总硬度、三氮等。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均较突出,矿化物和总硬度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最为突出。

中国地下水污染已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污染物成分则由无机物向有机物发展,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中国的平原地区,想要找出一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区域已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其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也越多,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2、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2.1工业污染

一般的受污染地下水中,除了含有诸如壬基酚和辛基酚等有毒物质外,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了当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物质。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一般是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等环节排放的污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进入地下水,因此,无论是这些工业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还是直接排进土壤,地下水都是承受工业污染链条的最终环节。

可以说,矿物加工和冶炼、电镀、塑料、电池、化工等行业是排放重工业污染,并进一步污染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工业源。事实上,无论制造业发达与否,我国的很多地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排污现象,有的企业为了掩人耳目、逃避监管甚至直接采用地下排污方式,这更是对地下水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危胁。

2.2 生活污染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大,大量的积存垃圾不断蚕食和占据着城市及郊区的大片土地,通过降雨或地表径流,直接渗漏或通过地表水渗漏入地下水系,引发地下水污染.人口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大,例如,我国部分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设备不能保证不间断运行,而且污水处理达标率也偏低,这就导致大量生活污水通过渗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氮磷含量及粪大肠菌群指标升高。

2.3 化肥农药污染

随着粮食、果品、蔬菜等产量的不断提高,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业高产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已开始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些污染物一部分在地表被土壤及植物吸收,一部分被自然环境所降解、净化,还有一部分被地表水体接纳,还有一部分随岩层裂隙进入地下水体,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3、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3.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进一步加快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划定和建设工作,开展多尺度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区划工作。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包括优先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现状使用功能、地下水系统保护完整性、地下水和地表水统筹兼顾;评价地下水现实和潜在(或规划用途)利用价值,各种利用功能地下水空间分布;制定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方案,确定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并根据不同带提出相应的污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2 严格控制污染地下水的城镇和工业污染源

严格防止污废水管网渗漏,控制城镇生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防渗和地下水修复防控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堆埋场对地下水的影响。

3.3 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的污染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地下水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3.4 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

借鉴国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经验,优先筛选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源补给径流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污染场地,积极开展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切断油田、矿山采区废弃钻井、矿井等地下水污染途径,防止污染物通过废弃井进入地下水。

3.5 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基于国土、水利及环保等部门已有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基础,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应急措施,形成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储备体系,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监管。

3.6 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基于防患于未然的原则,预测地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而提出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技术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可根据预警理论,利用随机、非确定性模型对地下水水质进行预警,建立计算机软件系统,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开发地下水的预警系统软件,使地下水监测资料的分析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同时,也加强了地下水监测为国民经济的服务。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的建立与优化是实现动态预警的关键。发达国家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比较完善,研究者可以共享其动态监测资料,甚至实现了网络化,使国家的监测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国尚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并实现资料的共享。

4、结语

由地下水污染的特殊性,决定了地下水污染更不易察觉,污染的治理也更加因难。因此,必须让企业和民众深刻地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使之能够自觉遵守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预防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以期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质量不断好转,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篇2

就在10月28日,环保部、国土部与水利部联合召开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新闻会,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根据一项多年调查统计,公布了大致状况。

地下水质呈恶化趋势

陶庆法在新闻会上介绍,从2005年起,先后启动初步调查,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地下水污染。涉及面积44万平方米,采集和检测地下水样品1。2万多组,以重金属、“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微量有机物为重点调查对象。

陶庆法说:“中国地下水水质堪忧,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地下水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但超标率较低”。

虽然“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检出率较高,表明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陶庆法表示,超标率较低,其中珠三角地区的铅、砷检出率达到45。7%、39。1%,超标率并不高。

11月6日召开的“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国家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20%的水质为不宜饮用的劣Ⅴ类。

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比较各地的水质,“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达不到三类水质标准。2009年,京、辽、吉、沪、苏、粤、琼、宁8省份641眼井水质检测显示,符合三类的占26。2%,四到五类水(较差―极差)占73。8%。

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提出“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已经初步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开始进入防治并举、系统管理的新阶段。

三部委预计,2015年年底前,中国将完成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

被综合性污染

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看来,中国华北地区的浅层水的污染问题也非常突出。

2009年,北京市平原区枯水期监测了322眼地下水监测井,除汞和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未检出外,其它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姜文来团队当时根据全国2293浅层地下和1601个深层地下水监测点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结果:在浅层地下水中,我国地下水较差―极差占55。8%,优良―良好占44。2%,除西南地区优良―较好以外,其他地区都是较差―极差,“特别是华北地区较差―极差高达65。11%”。

而在深层地下水中,优良―较好占57。9%,较差―极差占42。1%,尤其是中南、华南地区、西北地区较差―极差占54%和53%。中国总体来说,深层地下水优于浅层地下水。

姜文来表示,“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优良―较好地下水占51%,较差―极差占49%,两者旗鼓相当,我国地下水水质不容乐观”。

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同样认为,“我国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国土部和水利部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结果表明,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占全部监测点的57。2%。与上一年比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其中呈变好趋势的城市分布在华东地区,水质呈变差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而著名环保组织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示:“在中国华北平原,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巨大的漏斗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最为严重。”

综合性污染导致中国各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中国水利协会资深专家李贵宝解释说:“中国地下水的污染主要由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所造成,所以,一切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因素都是地下水污染的成因”。

其中包括工业的点源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主要是垃圾)的污染等。

这些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下渗污染地下水。尤其是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及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区、工业园区和积淀污水的坑塘等场地,是地下水污染的重点区域。

中国地质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费宇红研究员也表示:“中国地下水污染的主因大致相同。面源方面是工业废水排放、农业施肥喷药;线源方面,工业污水排放入河道”。

污染后的治理问题让“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感到担忧,他表示,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不仅在中国非常难解决,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

亟须全民参与

严峻的地下水污染给中国各级国土、环保和水利部门带来麻烦。李贵宝建议,预防污染首先严格按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特别要严格执行各工业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活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等。

李贵宝表示,在规划建设工业区、工厂生产区时,还应远离取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最好设置在水源地的下游。

姜文来则表示,监管地下水污染是政府职责,如监管不力,就应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给予相应处罚。环保、国土、水利、城建、工商、财政和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共同面对监管,才能抑制地下水污染。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要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问题,最重要的是及时公布污染信息。让公众参与解决。”及时公开地下水污染信息,最为关键,社会公众便有动力监督,及时推动解决污染问题。

马军表示,对工业企业违法排放污染地下水,政府部门不能仅仅一罚了事,还需要通过多渠道提高排污成本。停业整顿,或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提高水价,或展开公益诉讼,或增加媒体曝光透明度。

马军建议:“在城市生活中,必须保证垃圾填埋场防护设施的质量,倘若缺少防渗层,生活垃圾里的有害元素将特别大地影响地下水的品质。另外,城市雨水管道,照样必须防止被生活垃圾或废水污染。”

水资源学者周晨表达了类似观点,“地下水保护的主力,不是政府,也不是环保NGO,而是公众,公民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强劲,然而付出的惨痛代价是自然环境遭破坏。地下水污染严重,便是沉痛教训之一。

《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出台了,能扼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一。

李贵宝认为,“规划有了,关键是执行和落实。未来,中国的水体质量状况肯定会好,但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得支持环保执法的力度,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重发展、轻环保”。

不过,更多人持谨慎的保留态度。研究员姜文来断言,未来规划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国家能否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如果动真格,目标能实现,但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存在曲折,甚至个别地区不执行规划。“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污染有所好转是必然的,但整体上恶化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不过恶化的速度会有所抑制,慢慢会出现拐点的”。

篇3

1 引言

地下水是存储在地质形成的饱和带里的粘土、沙土、砂砾和岩石空隙、裂隙中的水。储存地下水的空间称为地下水含水层或是地下水水库。地下水通过降水、湖泊、河流等水源补给而与大气陆地水循环相连。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参与水文循环,进而使其成为可再生资源。

人类的干扰因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会对地下水系统造成影响,所以对地下水污染敏感程度的量化,是目前有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地下水污染敏感性是指污染物对最上含水层影响的倾向性和可能性。

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会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可持续也会造成影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域浅层地下水周边的环境被污染,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抵御的能力并及时改善地下水质量。

2 浅层地下水资源的严重形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水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地下水环境越来越呈现恶化的状况。在干旱尤为严重的北方地区,地下水量衰竭,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水资源污染和短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都使得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有地下水过度采取浪费,不洁地表水的污染,种种原因已经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影响。

3 地下水敏感性的定义

浅层地下水是潜藏于地下第一层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地下水是我国百分七十人口常用水的主要优质水源,土壤的吸附和过滤使得地下水水质较好,细菌少。此外地下水还具有广泛分布、开采较为便利等优点。

地下水系统由于其本身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对人类干扰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不同区段地下水敏感度的区分是环境保护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污染敏感性是地下水系统的本质特征,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可本定义作污染物经由水层上部某位置的介入,而渗透到地下水系统。污染物的天然衰减决定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土壤中物理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能够导致污染物本身性质的改变,这样便减轻了地下水污染的程度。

地质、水文地质、污染物的排放条件以及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地下水的敏感性。污染物由地表渗透地下水系统整个过程非常的缓慢,而一经污染,水质的恢复会极其困难。地下水水质状况被予以高度重视,而水污染敏感性的研究也被关注起来。

4 地下水敏感性研究

污染敏感性评价体系有经验技术以及模型模拟。国外的评价敏感性方法体系有水文地质背景值法、系统参数法和相关分析以及数值模型法三种。从敏感性的对象来划分,污染敏感性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含水层内在的污染敏感性评价,而因此简称为内在污染敏感性评价。

4.1 指标叠加法

指标叠加法主要有GOD法、DRASTIC法。GOD法是一个评价过程简单的经验体系,评价结果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G是指地下水的状况为,O是上覆岩层特性,D是地下水埋深。GOD指数则是指三位评分值的乘积。而在非承压含水层情况下,才会考虑覆岩层指数评分。系统参数法中的DRASTIC模型考虑的参数是:地下水埋深、含水层的净补给、含水层中的岩性、土壤类型、地形和包气带的影响和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此模型较多用。DRASTIC提供了两组权重系列,用于一般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评价,以及用于强烈的农业活动区,也称为DRASTIC指数,专门用于特定污染物敏感性的评价。DRASTIC指数越大,地下水敏感性越高。据最后得到的指数大小,将污染敏感性分为四等级:低敏感性、中等敏感性、高敏感性以及极度敏感性。此指数法是目前国际上用于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指标体系。

4.2 模拟模型法

人们随着对野外检测手段、实验研究方法和地下水运移理论的逐渐研究认知,控制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环境化学过程也越来越精确。用于预测污染物运移的各种模型如:简而化之的屏蔽模型和以过程作为向导的复杂模型。屏蔽模型广泛应用于空间不同尺度和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其中包括:衰减影子模型AF、迁移能力指数模型LPI和分类指数模型RI。

衰减因子模型是为了根据农药对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进行分类,此方法主要考虑农药的关键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土壤性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

对某区域进行污染敏感性分区可采用迁移能力指数模型,它是通过简化溶质在均质各向性孔隙介质中的对流迁移弥散反应一维方程得到的。采用分类指标模型审定和注册一些化合物,在佛罗里达州地下水中已经检测到,该模型是在简化佛罗里达农业与消费者服务有关农药审定和注册程序中而研制的。

5 研究技术平台

显然,在我国地下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毒化合物、农药、硝酸盐的使用使得我国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我国已明确强调加强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要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水利生态的提出,是对研究水资源污染防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导,地下水污染问题是其内容之一,我国刚起步的关于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研究的专题试图探索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与制图的有效方法。

关于当前国际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地下水污染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分析,前者属于当前国际地质领域较为尖端的课题,在当前国内水污染的防控与治理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对自然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适应性进行探究的重要条件。关于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析和制图领域的研究,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早。

法国地质矿产调查局编制出版第一幅法国地下水敏感性图,共编制出版了76幅适用于不同途径的各种比例尺寸。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其实现了对空间数据和信息的输入、存储、管理、检索处理以及分析等功能。国外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到了GIS技术和地下水运移模型的结合,依此来评价地下水的敏感性。在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分析功能基础上,GIS技术能够管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资料,以评价因子的不同相互区分,得到二维图形的区域性敏感性评价分析图。在此领域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具有综合分析和进行空间建木能力的GIS技术已经日渐趋于成熟,能刻随时地修改和更新数据库,使评价过程变得极为简单和容易。运用DRATMIC和GIS模型软件对具体区域进行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而且敏感性指标并不能够反应该区域地下水是否已经被污染,因为量化数值有相对意义,但是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在建设管理和规划布局中对某些区段作充分的考虑,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文文.浅层地下水敏感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