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32: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骨折后康复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149例,男95例,女54例;年龄10~79 岁,平均31岁;上段骨折29例,中断骨折79例,下段骨折41例。89例肱骨干骨折均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组无1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0例肱骨干骨折采用了切开内固定治疗,开放性骨折28例、陈旧性骨折16例、手法复位失败9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7例。
术前护理:术前向病人介绍肱骨干骨折相关知识、外固定和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固定后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固定后和手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及护理知识。使病人消除对疾病及手术和预后的顾虑,让病人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手术[1]。
术后护理:①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及肿胀等情况,特别在骨折复位固定1~3 天内,更应注意肢端的温度、颜色、手指的主动活动、动脉搏动及肿胀是否加剧等。如发现手部肿胀及疼痛严重,手指麻木,皮肤颜色发紫、苍白、皮温低等情况时,应立即将横带放松后观察1小时,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如血运仍不好转,应赶快拆除小夹板并给予重新包扎,以免产生压疮、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死等不良后果。②注意有无固定的疼痛点,尤其在骨骼隆起部位及压力垫下出现固定的疼痛点时,应及时拆除小夹板绷带进行检查,以防产生压迫性溃疡。③小夹板固定3~5天,肢体肿胀消退,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所以要适当调整夹板松紧,加快骨折愈合。④切开复位者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环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药。⑤小夹板固定指导:小夹板固定后,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而要回家休息,那就更应仔细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尤其在伤后3天内。注意事项包括:小夹松不可任意移动位置;注意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就诊检查;小夹板固定5~6周后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小夹板,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对老年患者更应嘱咐尽早开始肩肘关节锻炼,以免发生关节粘连、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预约定期门诊复查。
康复锻炼:术后功能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有效手段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①在骨折复位和夹板固定后,可立即作手指及肩、肘、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免发生关节僵硬。并作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练习,以加强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禁止做上臂旋转活动。②在固定的2周内逐渐加大活动量,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由轻至重,由少至多,逐渐加大活动量。2~3周后练习肩、肘关节活动。伸屈肩、肘关节:健手握住患侧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肘后伸上臂,肩关节环转及双臂上举活动。③固定解除后,骨折断端愈合稳定,此时进行全面锻炼,可增加锻炼的次数和活动范围,直至骨折愈合。应经常对肩关节、肘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到大,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不可过急,以防再度损伤。④帮助病人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中期严禁作上臂旋转活动,外固定解除后,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结 果
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讨 论
术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方法,有助于病情恢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患者骨折后易出现焦虑与恐惧的心情,护士应主动地关心病人,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早日康复[2]。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术后对病人全身及局部的护理保障了手术效果。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护理人员对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明显减少此并发症的危害程度[3]。护理人员能及时主动地了解骨折复位的情况,根据病情进行护理以防因夹板固定位置不当而造成骨折再次移位。①夹板固定后,不可任意拆除或剪断夹板。②夹板固定后,要随时观察夹板的松紧度,应保持横带在夹板上可以不费力地上下移动1cm 为适宜,如过紧容易造成肢体胀肿、血管压迫,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术后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莫过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我们认为康复护理能使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则是必须尽早付诸实施,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给予病人帮助。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5-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源于2012年我院收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25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男性5例,25-70岁。切开复位内固定18人,人工股骨头置换7人。住院治疗14-18天,平均16天。
2 术后护理
2.1 疼痛护理 预防性或针对性应用止痛药,做到护理动作轻柔准确,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心理疏导等。
2.2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避免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指导 老年人一般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并观察大小便情况。
3 术后康复护理
3.1 术后1-2天,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背伸训练。每次10-20下,每天6次,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肌肉萎缩。
3.2 术后3-7天,患肢髋,膝关节应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角度从30度开始,每天增加5-10度,每次30分,每天2次(无明显疼痛范围内)。坐位训练:利用健肢支持坐起并移动臀部,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位,屈髋小于90度,不可内旋,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并防止肌肉萎缩。
3.3 术后2-4周,床上逐渐主动坐起,(不盘腿,不内收腿),主动翻身,增加髋,膝的功能锻炼,助行器患肢无负重站立训练,3周后,可在步行器下逐渐部分负重训练,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屈髋小于90度)。
3.4 术后5-12周,逐渐开展髋关节周围各组织肌肉阻力运动训练,坐位髋内收,内旋,外展,外旋训练,应用助行器或拐杖行,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训练,术后13周以后,逐渐开始下蹲训练。
4 小结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护理比较复杂和难度大,通过实施各种预防并发症发生和术后康复训练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我院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满意度100%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52―02
髌骨骨折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膝关节僵直、屈曲受限活动障碍,影响下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损伤后早期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利于关节面的磨合,促进关节液的循环,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防止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关节炎的发生,维持肌肉的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1]本组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髌骨爪内固定处理,术后X线显示对位,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将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髌骨骨折进行护理,观察其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髌骨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左侧12例,右侧24例,均行髌骨爪内固定术。
1.2 分组
将3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术后当天即行关节肌肉功能锻炼,等长肌肉收缩,之后根据关节肿胀程度进行患肢负重训练,全身活动,增加关节活动,B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四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康复治疗
2.2 抗炎、消肿
术后即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15~20cm,第1~3d同时间歇性、交替进行小腿部和股骨部肌肉有节律运动性或静力性的收缩和放松,每次收缩持续6S,收缩和放松持续时间的比值在1:2左右,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渗出液的吸收,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宜。同时膝关节置于微屈10°,使髌骨前部保持一定的张力,有利于骨折端的轴向加压和髌骨关节的自身磨造及慢性复位[2]。创面有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创面暴露处提携式紫外线治疗仪进行床旁照射治疗,利于消炎、抗感染、减少渗出和促进创面愈合。
2.3 防止肌肉萎缩
术后第1d即开始至第一周内增强等长收缩练习,早期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护关节不受异常应力作用,且不易引起有肌肉损伤的炎症反应。方法:分别收缩股四头肌绳肌,持续收缩6S,休息,重复20次一组,每天3组;或每组肌肉持续收缩10S,休息,重复10次一组,每天10组。
2.4 “负重”训练
针对患肢长骨受应力作用,促进骨质再生,防止骨质疏松。[3]方法:练习卧位时,用足底部蹬床尾护栏,每次10分钟,每天3-5次。
2.5 全身活动
加强非受累肢体活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躯体代谢活动和体能。方法:锻炼上肢支撑躯体的肌力训练,为拄拐行走做准备。
2.6 增加膝关节活动
第3天开始被动运动借助他人、自身体重和器械被动屈膝。被动运动中注意用力均匀缓慢,牵拉关节同时被动屈曲直到稍过痛点为止,保持一定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关节肿痛,程度应控制再运动后次日晨起肿痛消失,若未消失则说明前一日运动过量。
2.7 康复评定标准:
治愈:无肌肉萎缩,膝关节伸屈范围达130°~140°,并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及工作;显效:无明显、肌肉萎缩、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膝关节伸屈达100°~120°,日常生活无妨碍;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膝关节主动伸屈达70°~90°,功能活动受一定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主动伸屈
3 结果
对3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A组14例优,患者在术后一个半月基本恢复日常生活,需扶拐行走避免负重,4例为良,无中和差者,优良率为100%;B组7例优,5例良,4例中,2例差,患者3周-4周内日常生活可自理,需扶拐上下楼梯行走间断休息,避免负重,优良率为66%。从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康复护理显然降低膝关节功能及废用性萎缩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见下表)
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评定结果
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100%)
A组(例) 14 4 100
B组(例) 7 5 4 2 66
4 讨论
膝关节两端的骨折损伤关节面,造成关节内外粘连,患者下肢骨折后制动时间长,固定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关节内及周围组织易发生纤维性粘连,加以关节囊、韧带,通过关节的肌肉、肌腱的挛缩,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炎的发生,预防制动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4]
4.1 康复护理 护理对策 由于膝关节骨折的多样性,需了解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手术复位程度、内固定稳定程度,应根据康复医学原则和康复护理内容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包括开始时间、初始角度、每日增加的度数、每天的活动时间、治疗周期、出院后的活动方法。
4.2 心理护理 (1)在患者的传统观念中,骨折治疗应以制动为主,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根据不同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了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其信心。还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长期制动的并发症,下肢关节运动的优点,骨连接端有足够坚固的内固定等,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严格防止患者主动对抗,防止内固定及骨折移位。(2)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减轻疼痛,以利于配合。
4.3 康复治疗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听取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速度及活动弧度,加强防护措施,勿操之过急,密切观察敷料包扎、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关节内手术后,放置负压吸引管时,在运动时应妥善固定吸引管,以防止吸引管脱出,影响血液和滑液的引流。
4.4 术后3d以内是缓解疼痛的重要阶段。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多与麻醉科合作采用静脉自控性镇痛泵,维持少量定时给药,对某些耐痛能力极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对某些身体素质及耐痛能力较好的患者亦可采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随着患者术后身体、心理耐受力增强,镇痛措施逐渐撤消,从而避免某些止痛药的成瘾性。
参考文献
[1]. Boldin C,Fankhauser F,Hofer HP,et al.Three-year results of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LIS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5(4):2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