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7 09:32: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卧床患者的康复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85~7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44.7~185/1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预后不良造成残疾,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指导,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脑卒中。②患者均为初次脑卒中,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排除不能完成6周康复护理的患者。④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5±7.36)岁;脑卒中病程(3.16±1.03)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7.55)岁;脑卒中病程(3.28±1.13)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电监护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病情评估: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运动功能、理解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程序提供依据。②急性脑水肿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分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即急性脑水肿期(发病1~7d内)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由护士指导进行一对一训练,具体包括功能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定时皮肤按摩刺激,每个内容2h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min,可配合家属一同进行。③弛缓期康复护理:第二阶段即弛缓期(发病8~14d),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运动包括卧床单双桥运动、排尿、排便,鼓励患者上举双手、握拳、夹腿、起床等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指导患者卧床时进行提肛训练以提高膀胱功能,同时,可预防便秘。在患者病情稳定期卧床时可指导患者抓取重物、刷牙、穿衣等基础日常生活训练。④痉挛期康复护理:第三阶段即痉挛期(发病15~21d),此阶段患者具有一般运动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杠行走、上楼、下楼及语言功能训练,每日2~3次,每次持续约30min。注意陪护防止跌倒,同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及低血糖发生。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并增加水的摄入以预防便秘。⑥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每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及咳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每天清洁患者卧床部位,使用湿热毛巾擦拭患者背部、臀部。对有褥疮的患者进行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清洁褥疮伤口。使用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刺激患者咽反射,依据患者口腔内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一般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硼砂溶液效果较好。病房保持通风换气,地面与墙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进食时应将病床调整至30度以上,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喂食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的老年人口飞速增长,临床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逐年增多。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患病后,生活往往不能自理。本研究对患者出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进行临床随访,分析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8~89岁,平均年龄(62.83±8.3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4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2.35±8.56)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骨骨折68例,粗隆间骨折56例,腰椎压缩性骨折86例,其他部位骨折患者80例。患者均通过X线骨密度仪检测为骨质疏松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 ①与患者年龄增长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有关,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骨密度会有所下降,这使患者骨骼的承受能力降低,导致患者在正常冲击下出现骨折情况。②老年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跌倒率增加,并且该几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升高,使患者出现意外跌倒的情况增加,进而使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增加。
1.2.2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有换药护理、用药指导。实验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功能性锻炼护理、卧床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1.2.2.1心理护理 主要内容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会出现绝望心理。为此,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通过积极的态度引导患者正面配合治疗。
1.2.2.2卧床护理 主要内容是对卧床休息患者的护理,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并发症,此时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卧床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房内温度湿度的监控,做好室内清洁,并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擦身、翻身护理,鼓励患者多喝水、多排便,并将患者排便量进行记录。
1.2.2.3功能性训练指导 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积极的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患者在进行功能性锻炼时,护理人员应从旁监督和协助,确保患者功能性训练的正确性与强度。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医学知识的指导,使患者家属能够更为了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能够从家属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
1.3疗效判定 分为痊愈、显效以及无效。①痊愈:患者得到康复且未出现后遗症或残疾;②显效:患者骨折得到康复,但出现后遗症;③无效:患者骨折症状未见好转,或出现严重残疾后遗症。对两组患者骨折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跌倒性骨折患者为120例,其他原因骨折患者为25例,对照组患者中,跌倒性骨折患者为118例,其他原因骨折患者为27例,两组患者跌倒原因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与患者年龄增长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跌倒有直接关系[1]。患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治疗缓慢、效果不佳且致残与致死率高[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5.1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3.10%。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有效率远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有效的避免了心理问题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在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效果显著[3]。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实施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09-02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康复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出现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1]。 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社会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逐年增多。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为此,我们于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对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9例,女21 ,年龄60~82(65.60±11.20)岁,均为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功能分级[1],心功能2级23例、3级27例。生命体征稳定7―10 d后,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史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按心内科护理常规及整体护理要求进行宣教和康复指导;康复组(参照有关文献[2-4])按自行设计的慢性心力衰竭5日康复护理流程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见表1。
1.2.2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①卧床时间。以第1次下床时间为界;②6min的步行距离试验。测试步行距离;③于出院前行ADL评分。用功能评定量表Banher指数积分[5-6],分别于治疗前,后(1-3个月)进行评定。功能评定量表内容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4个方面,共10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分为4级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分值>60为回归社会与家庭基本无障碍;<60为回归家庭有一定困难;
1.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输入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日6min步行距离比较,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2.3 两组康复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4。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时间卧床后,血流缓慢,血液粘滞性增加,易发生血栓;且活动量减少,膈肌和肋间肌运动降低,造成肺活量、通气血流比值下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致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容易发生肺炎等并发症,使住院时间延长。
康复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减少卧床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加速心功能和体力的恢复,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从表2、3可见,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ADL计分是反映患者的综合运动能力,通过观察患者每天基本生活功能完成情况,客观地评价其运动、协调、感知功能。康复运动可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增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及日常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缺氧,减慢心率。表3示,当ADL评分>60时,康复组康复率(1.2.3个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22.
[3]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688.
[4] 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