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0: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卧床病人如何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卧床病人如何护理

篇1

1 急救原则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排毒解毒,对症处理,维持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

2 急救及护理措施

(1)应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设专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立即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遵医嘱给予洗胃、吸附与导泻。(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意识障碍的程度,针对不同症状对症处置,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3)遵医嘱给予利尿、解毒保肝药物静脉滴注,必然时给予留置导尿。(4)低血压的处理: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仍未回升,可给予升压药,禁用盐酸肾上腺素。(5)中毒引起的高热应用一般的解热药多不见效,应给予物理降温,体温在36℃以下时应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时防烫伤,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和清洁,定时翻身,防褥疮发生。(6)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随时吸痰,间歇或持续吸氧,做好二便护理,预防并发症。(7)意识不清病人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能量代谢平衡,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昏迷病人给予抗感染治疗,可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素以控制或预防感染。(8)若有兴奋不安躁动者,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跌伤、坠床等意外发生。(9)因抗精神病药物可降低大脑皮质抽搐阈值,故易发生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癫痫发作,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发作先兆,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为防止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癫痫发作造成骨折、窒息或舌咬伤。发作时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原处平卧,松解衣领和裤带,迅速将牙垫或压舌板放入口腔内上下臼齿之间,并用手托起下颌,在胸背部及腰部各置一薄枕,适度保护四肢关节,给氧,随时吸痰。遵医嘱肌注或静滴安定,密切观察详细记录抽搐发作的频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注意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意识的变化,保护肢体,防损伤,做好基础护理,加强皮肤、口腔、二便护理,及时作特别护理记录,落实各项安全护理、躯体生活护理。同时保护好静脉通道,以利抢救,做好各种记录,认真交接病情。(10)在中毒症状缓解后,仍需密切观察48~72h,以防再次发生虚脱和昏迷,嘱病人多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床,防止血压下降发生虚脱。

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护理

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较多,且有些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作为护士必须了解药物的性能,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应急处理的能力,坚持执行服药制度,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3.1 认真执行服药制度,确保治疗效果 精神病人由于自知力缺失,不承认有病而拒绝服药,或由于诸多原因对服药持消极态度,出现拒药、藏药等行为。故服药时应做好三查八对:三查,取药时查、摆药时查、放回药时查;八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病人面貌。做好拒药病人的说服解释工作,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手、口、杯,防止病人藏药,影响治疗或发生意外,注意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交班并报告医生处理。

3.2 掌握药物治疗相关知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应掌握常用药物的开始剂量、增加幅度、治疗剂量、中毒剂量等有关知识;必须熟悉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认真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3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

3.3.1 做好饮食护理 对兴奋和抑郁病人,应督促进食,保证营养摄入。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副反应,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

3.3.2 做好二便护理 便秘和尿潴留也是常见的副反应,应鼓励病人多活动,多饮水,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养成定期排便习惯,或给予缓泻剂;尿潴留时,应采取各种方式,诱导病人主动排尿,必要时给予导尿,并做解释以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

3.3.3 做好皮肤护理 部分病人服药后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样、荨麻疹样、湿疹样病灶,皮色素沉着,多发于春末夏初季节,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头发、手、脚、面部的清洁,卧床病人应勤换内衣,床铺平整,定时更换,严防褥疮发生。

篇2

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服务[1]。是神经内科老年脑卒中病人如何避免压疮发生的一个护理难点,我科在2008 年1 月~2011 年1 月对21 例脑卒中病人实施了以实证为基础的循证护理,采取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年龄61~87 岁,平均年龄72 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6 例,出血性脑卒中5 例。住院卧床时间10~40 天。

1.2 方法

运用循证思维方法对21 例患者在并发症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制定护理措施。

2 循证护理

2.1 循证护理问题

2.1.1 护士缺乏压疮预防知识

对压疮防治的新进展了解不够,知识观念陈旧落后,表现为预防压疮的知识老化,评估不到位,收集不到有效资料,医护人员缺乏压疮有关知识是压疮防治的主要障碍之一。对重症患者的压疮预防缺乏经验和信心;对患者引起压疮局部皮肤的情况交接班不到位。

2.1.2 病人家属缺乏压疮知识

压疮的发生、发展与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1.3 病人自身状况

有无易患因素存在。脑卒中卧床病人反应力、活动能力、感觉功能等都较差,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因此存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问题,需要循证。

2.1.4 根据临床经验及病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家属的需求,提出:①压疮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②如何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评估?③如何有效地防止局部皮肤受压?④如何变换?⑤如何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⑥如何做好易引起压疮局部皮肤的情况交接班?

2.2 循证支持

根据存在的护理问题,检索相关文献,查询近10 年的文献。按照检索关键词压疮、护理,在数据库中检索国内相关资料10 余种,共200 多篇文献。根据检索的文献提供的证据,我们对其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致压疮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查询发现: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2]。应用循证医学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做出了具体的评价,最后选定7篇文献,用以指导我们的临床护理决策。

2.3 根据循证依据结合临床制订护理措施

2.3.1 加强护理人员对压疮知识的学习

护士长利用床头交接班或晨会时评鉴在班护士对患者压疮的评价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或在护理质量检查时抽查压疮预防干预的质量。并组织护士学习压疮的相关文献,介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引用新的护理方法,让护士掌握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和防治方法。

通过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护士对压疮的认识、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是有效护理干预的一部分。

2.3.2 健康教育

患者及家属常有患了脑出血不是死、就是残的错误想法。病程长、生活不能自理者,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而悲观失望,丧失生活信心。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利用一切机会与患者交谈,用自己的言语、行为和表情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并且因势利导,有效地为患者排忧解难,使其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给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压疮防护知识,提供相关信息,如:如何促进病人的自主运动,局部减压、翻身的技巧等。对病人及家属解释压疮危害和必要的个体化的预防程序,供病人及家属了解压疮产生的基本原因,对预防程序给予合作。 2.3.3 积极评估易患因素

以我院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作为危险因素预测工具,并对每个入院病人进行评估并建档,对得分低于16 分的病人每天评估,低于12 分的每班评估并建立皮肤护理单。根据不同压疮发生的风险系数为病人安置床位。对压疮发生风险高的病人直接采用压疮防护气垫床,减少人为搬动的次数。对有压疮发生风险的病人确定一个最基本的、个体化的运动计划,通过有规律的改变病人的,进行局部减压。

2.3.4 有规律的变换

有报导当组织承受70.3 mmHg压力下持续2 h以上,即可发生不可逆转损伤[4]。因此我们提供自制能降低局部压力的“U”型垫置于患者的尾骶部,帮助和指导患者使用,并每30~60分钟移动1 次“U”型垫放置的位置,改善受压部位的压力。坐位时床头抬高取5°~30°[5]以减少剪切力,仰卧位时左或右斜30°[6],经常更换,必要时使用充气式床垫,定时减压。

2.3.5 基础护理

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大小便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特别是会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轻拿、轻放,衣服、被子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的柔软棉制品。进行皮肤护理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皮肤情况,做好及时的评估,给予护理干预。

2.3.6 增加营养

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内在因素[7]。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压疮的预防和促进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可进食的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膳食,对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白蛋白、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以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增强患者体质,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3 小结

21 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后,压疮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除1例老年患者因原有基础疾病多,此病人高龄全身营养状况差,加之脑疝出现,不宜翻身所致。我们采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合临床经验,考虑患者需求,寻找了最适合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方案。结论:使患者压疮发生率明显降低,不仅提高了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真正提高了基础护理的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减少了住院时间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护理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喻姣花,任小英,王桂兰,等.临床循证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4):254-256.

[2] 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21.

[3] 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80-82.(1):15-18.

[4] 白姣姣,冯秀卿.老年人褥疮护理及治疗进展[J].现代护理,2002,8(10):780-781.

篇3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PTE临床症状不典型,有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未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25%~50%[1]。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8~81岁,平均(58.5±11.2)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及气急8例胸痛5例,咳嗽3例,典型等“PI三联症”(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例;诊断:患者经X线胸片、心电图、CT肺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查确诊;治疗:经抗凝、溶栓等支持对症治疗,痊愈13例,死亡2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对高度可疑或确诊PTE的患者,收住监护病房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心电图及血气分析的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已确认栓塞位置者采取健侧卧位。指导患者低盐、低脂易消化粗纤维食物,并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探视,保证足够的休息。

2.2 氧疗护理:急性PTE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一旦疑诊PTE,应尽早给予氧疗,采取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调整氧流量,维持氧饱和度在90%以上。当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时,可给予无创呼吸机使用,必要时予机械通气。

2.3 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溶栓及抗凝治疗是PTE的基本治疗措施,也是非大面积PTE的主要治疗措施,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溶栓及抗凝治疗前评估有无禁忌症,检查出凝血时间,按医嘱及时正确用药,准确掌握溶栓及抗凝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注意出血症状的观察,如皮肤青紫、穿刺出血过多、血尿、腹部或背部疼痛、严重头痛及神志改变等。注射部位延长压迫时间,复查出凝血时间,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停药、止血处理。

2.4 心理护理:由于PTE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常伴有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患者易出血烦躁、焦虑甚至恐惧等不良心理。有文献报道,情绪过于激动也可诱发栓子脱落。因此,护士在整个抢救治疗过程中应沉着、冷静、机制、果断。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时解答患者问题,介绍相关治疗方法,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5 出院指导:PTE患者的住院治疗仅是治疗的一个阶段,出院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剂,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或致病情复发,这需要护士在病人出院时给予详细的用药及生活方式指导[2]。建议病人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食用低脂及粗纤维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控制血脂、血糖平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由于深静脉血栓(DVT)史是PTE最常见的患病因素,长期卧床病人要增加肢体运动,防止DVT形成,对存在DVT危险因素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下肢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告知病人定时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重要性,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是否有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应及早就医。

3 小结

肺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但其起病急,进展快,误诊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3]。我们护理人员应提高对PTE的认识,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掌握急救技术,为抢救赢得时间,配合医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