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科研课题的要求

科研课题的要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1:15: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研课题的要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66-01

一、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出现的认知思维导向问题

1、课堂中提问的问题不明确。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能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认知,进而才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问问题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们的思维紊乱,久而久之会丧失许多锻炼的机会。

2、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和提问频率过高。想必大家都能了解到高中英语上课中老师曾经提问的问题,多而简单。例如大量的“What dode it mean?”、“How to say it ?”等等重复的提问信息,虽然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对课堂专注度但是对与同学们思维的拓展并没有什么提升之处。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在一堂新的课堂上学新知识的时候当被问到问题之后需要有一个时间段,去结合自己以前的知识通过联想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在现实中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严重压缩了学生们思考时间,让提问失去原有的价值所在。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出现的认知思维导向出现问题的分析

1、“应试教育”对课堂的影响。虽然我们天天在提新课改,但是因为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参与到课堂中很小的一部分,问的问题也只是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点,比如帮助同学们学习学过的“add”相关的词组,“被动语态的使用”等等,缺少了同学们参与的过程,更不用提对同学们认知思维的提高等等。看似是为提高同学们的高考成绩,其实是伤害了同学们的长远利益,综合素质没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更不用说是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2、高中英语任务非常重,时间有限。众所周时,高中的时间真可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同时英语方面知识也是比较琐碎,需要消耗同学们大量课上课下的时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没能够及时的回答出来,往往这些问题是能够提高同学们认知水平的问题。但是教师大多使用一些封闭性的展示问题,同学们只需要很简短的回答“Yes、No”或者一两个单词就能够回答问题。显然这样的提问效果是不尽人意的,不能达到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3、没能够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教师为课堂中心”这一观念深入骨髓。学生们喜欢老师老师提问这些简单回答,不用太多思考的问题,积极的认同老师口中的答案;而恰恰老师喜欢用自信而肯定得态度进行传达,久而久之,在课堂上老师成为了主导课堂的地位,让同学们缺少了进行认知思维的考虑过程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失去了在整个课堂上的主动权。

三、高中英语课堂中提问中认知思维导向问题的相关策略

1、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无论是在每个课堂中,学生都是授课的主体,要真正的改变老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将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高中的英语课,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思考、锻炼中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成绩。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优势,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提问问题,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这时候在课堂上就需要有的放矢,有意识的去精简自己的提问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或者是一个承上启下,启发味性的问题。让整个课堂变得有条理而不失活跃,让老师的问题启发同学们的求知欲,主动的去思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2、转变传统的课堂交流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是老师老师提问学生接下来进行回答,形成一个直接的对话,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交流模式无疑给了教师更大的课堂权利,限制了同学们交流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不易于学生创兴性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课堂改革,选择多种多样的课堂交流模式,鼓励同学们多进行开放式、探究性的交流方式去进行学习知识。让整个或者是一多部分的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把握的课堂,能够根据的知识程度去进行深浅不同层次的交流,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提问的问题的相关策略。教师提问的问题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引导着学生们的学习发展。

(1)选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提问问题也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心理特点,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点,恰当的提问问题,能过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掌握问题的难以程度。教师提问的问题需要把握一个度,在不难不易间,太简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太难学生又容易失去信心。在问问题的收手循序渐进,给学生们一个思考的时间,尤其是英语学科,如果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整个学科的兴趣,不但能够学的更好,还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锻炼出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文霞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探索 [J]广西教育B(中教版) .2015.03

[2] 李艳楼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的几点思考 [J]考试周刊 .2014.63

篇2

论文摘要:为解决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设计开发的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就是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它可分文本演示类、现象再现类、过程模拟类、原理示意类、计算绘图类等.文章指出了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基本任务和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的基本原则.

1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概念及类型

1.1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的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Al)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和课件3部分构成,其核心是课件的开发与应用.所谓课件,是指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表现特定教学内容,能反映教学过程、体现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通常称为教学软件,又称课件(Courseware).根据课件辅教、助学的方式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授课指导型、课堂演示型、操作练习型、问题求解型和教学游戏型等几种主要类形.不同类型的课件施教的过程、教学策略及开发要求均有所不同.

针对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而开发的,用于课堂演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称为课堂演示课件(Classroom Courseware).由于它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某个具体问题而开发设计的,因此,软件规模一般不大,也不必体现CAI软件的多种特性,开发周期也比较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开发的,集文字、图表、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和声音于一体,具有极强的信息表达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课堂演示课件,称为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为解决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设计开发的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就是物理多媒体课堂演示课件(Physics Multimedia ClassroomCourseware),简称PMCC.

1.2 PMCC的常见类型

根据PMCC的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文本演示、现象再现、过程模拟、原理示意等几种常见类型,现分述如下.

1.2.1文本演示类

文本演示类是按照预定的顺序和特定的动作效果逐步呈现文字、公式、图表的.它的作用是以生动的显示方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板图,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接受效果.

1.2.2现象再现类

根据操作指令,以录像片段或模拟仿真方式再现自然界中可以见到但又不便于演示的物理现象,如日食、彩虹、气旋、潮汐、磁暴、极光、波动、共振等,属于现象再现类.它的作用是代替传统的教学电影或某些演示实验,把物理现象搬进课堂.

1.2.3过程模拟类

过程模拟类是对超越人类视野的微观或者宇观世界的物理现象作合理而形象的模拟,或者是对人类视觉无法捕捉的高速、瞬间的过程进行延缓处理,以便于观察和分析,如布朗运动、微小形变、核外电子的轨道跃迁、碰撞、重核裂变等.其作用是化微观为宏观、化高速为低速、化瞬间为永恒、化抽象为具体,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或者高难度的物理实验.

1.2.4原理示意类

将书本上静态的、不可变的原理图设计成可变化的动态原理图,可以根据讲解需要自由控制和调整,在课堂上进行灵活使用,属于原理示意类.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图、波的叠加原理图、弯曲变形等.它的作用是代替传统的挂图、模型、示教板等,相当于“动态电子挂图”.

1.2.5计算绘图类

将物理计算的中间数据和计算的过程、结果都用生动直观的动态图象或者图形、图表等实时地显示出来,为计算绘图类.如质点振动图象的动态描绘、抛体运动轨迹的动态描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径迹的动态描绘等.它的作用是将计算的过程转化成动态可视的图象、图形,代替传统的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1.2.6综合类

既有文本演示,又有现象的再现或者过程的模拟等,是上述各类PMCC中两种或者多种类型的综合,称为综合类.

2.PMCC的基本任务和功能要求

2.1 PMCC的基本任务

概括地说,PMCC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物理课堂上,或者是根据教学的即时需要和操作指令,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效果,逐步呈现文字、公式、图表、图形等教学板书内容,或者是依据输人的参数生动地再现可视的物理现象,形象地模拟不可视的物理过程,或者是用动态示意图分析物理现象,剖析物理原理,或者是用动态直观的可视图形显示物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结合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深化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过程、规律、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新的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2 PMCC的功能要求

依据PMCC的基本任务,可对其提出如下功能要求:

2.2.1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

这对课堂演示来说十分重要.美观的界面,清楚明了的功能提示和便灵活的操作控制,便于教师的操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精力集中于师生交流和教学本身,而不是分神于微机的操作.

2.2.2便于实现教学内容的跳转与切换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学的进程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可能需要调整方向、转换内容,因此在PMCC的运行当中应能够方便地实现内容的跳转与切换.同时,快捷的响应,也是课堂演示的必然要求.

2.2.3能以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

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输出相关的教学信息,这是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对课堂演示来说,这更为需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使现象的模拟更加逼真,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

2.2.4能实现物理过程模拟的参数控制

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模拟是PMCC的主要任务.但任何物理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发生的,不同的条件决定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不同情形.为了得到不同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要求解决这类问题的PMCC能够方便地实现物理过程模拟的参数控制.

2.2.5能实现计算结果的动态显示

物理教学中常会遇到物理计算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演示课件必须能够实现数据的灵活输人和计算处理,并能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即时动态地显示输出.

2.2.6具有便捷的操作帮助和软件使用说明这是一般的应用软件都应具备的常规要求.

3开发的基本原则

3.1与物理课程相关的原则

3.1.1开发题材的针对性

PMCC的开发的题材必须针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这一内容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很难用实验来演示,或者物理过程、原理的分析用传统的板图、挂图或模型等信息传输效率受限,示教效果不够理想,而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MCC则可以生动地模拟该物理现象,或者用动态的原理图,方便灵活地展示物理过程,剖析物理原理,能有效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示教效果.必须说明的是,有些感性材料的呈现,如果用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实现,而巨效果很好,就不宜强求使用微机来实现,如音叉发声、自由落体运动等.

3.1.2演示内容的科学性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内容(包括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必须正确、规范.二是物理现象的模拟必须符合物理真实,即不能为了追求动画的艺术性而脱离物理现象的真实性、合理性;更不能为了说明观点而背离物理实际拼凑数据制造出虚假的现象.

3.1.3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这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按照物理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媒体信息一般应当先模拟物理现象,呈现感性材料,再呈现分析物理原理的动态示意图,通过启发、引导、分析、总结之后,再呈现概念、规律等文本内容.二是物理原理图的动态变化应与物理内容的教学思路一致.

3.2与多媒体特征相关的原则

3.2.1媒体运用的丰富性

要力求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教学内容,使教学信息的呈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2.2媒体设计的科学性

颜色、声音及动画的搭配与设计要符合心理学、美学原理,力求含义明确、自然得体.要注意发挥声音的调节(如背景音乐)、提醒、警示、渲染、过渡等功能;要注意运用色彩改善视觉效果、分层、归类、吸引、强调的功能.

3.2.3声色渲染的适度性

媒体的声色渲染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能追求花哨、贪多求全、滥用一气.否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结果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

3.3与课堂演示功能相关的原则

3.3.1明显直观原则

要求演示的文字、图形、图表大小适当,色彩、线条明晰,物理现象明显,过程演变快慢适中,清楚直观.这样便于学生观察,这是课堂演示最关键的一点.

3.3.2美观生动原则

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和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促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收到了更多的重视,教师也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每个方面的要求下又分别细分多个小点的阐述,详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物理实验命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逐渐向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靠拢,试题考查要求学生从简单背诵实验转向分析理解实验,更重视对实验操作和设计思路的考查,设计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成为实验题的主流。以下举几个典型的实验试题进行说明。

【例1】(2008年山东卷23题)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若图1为某磁敏电阻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B、RO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例1,图1 例1,图2

(l)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在图2的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0.6~1.0T,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它部分的影响)。要求误差较小。

提供的器材如下:

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值Ro=150Ω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C.电流表A,量程2.5mA,内阻约30Ω

D.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l 2 3 4 5 6

U(V) 0.00 0.45 0.91 1.50 1.79 2.71

I(mA) 0.00 0.30 0.60 1.00 1.20 1.80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B=______Ω,

结合图l 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______T。

(3)试结合图l 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 在0 -0.2T 和0.4 -1.0T 范围内磁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3 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在此题中,第(1)问很明显在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课标中“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类题在新课改以后出现的几率有所上升,以往的实验试题一般会给出设计方案而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把握和理解,相对于后者,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对学生而言难度必然增大了,但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更能考查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2)问考查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与论证的能力,是课标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应该说这方面能力是实验试题一贯考察的重点,重在体现高考选拔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能力的要求,动手实践能力故然重要,但对逻辑推理的能力考查永远是评价一个学生智力和学识必不可少的。

第(3)问要学生对磁敏电阻在一定的磁感应强度范围内的阻值变化曲线总结出磁敏电阻阻值变化的规律,第(4)问同样是要学生从电阻-磁感应强度曲线中得出结论,这都是对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的能力的考查,这种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的考题在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上升,主要是试题整体趋向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例2】(2010年上海卷28)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链接;

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如图2所示图线,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和_____;

(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 图线不过原点,则 代表_____。

这道题共三问,前两问都是让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考查,但其实远远还不止如此,因为要知道如何采取措施还要对实验中涉及的物理原理有所领悟。怎样才能保持气体质量不变呢?那就应该保证气筒密闭性足够好。而如何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根据热学知识,推动活塞的过程中会产热,气筒不是绝热装置,而外界的温度可看作恒定的,那么只要气筒内外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便可以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缓慢推动活塞。由此可见,一个问题的设计考查的不只是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第(3)问中要求学生思考图像中y轴截距 的物理意义,这是对推理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只要能将数学上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运用其中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总体看来,近些年的高考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分析与论证”两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但对于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这样的实验能力的考查还是很不足,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不方便针对这几种能力要求设计考题,又或许是出题者继承一贯的考点倾向,忽略了对这几个方面实验素养的考查。但随着高考评价方式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实验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核心,对学生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的考核一定会更趋完善,考核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