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篇1

住院;疾病;医院;学龄儿童

为全面地了解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及变化情况,以利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降低严重影响学龄期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率,提高学龄期儿童健康水平,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市4家三级医院2001~2010年间学龄期8421份儿童住院病历,其中男生4401份、女生4020份,城市儿童3950份、农村儿童4471份。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疾病种类 在前10位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18.3%)、消化系统疾病(16.7%)居其次、意外损伤和中毒(15.6%)次之。对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分析,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51.3%)、支气管炎(29.7%)和肺炎(13.5%)。

2.2 学龄期儿童中男生和女生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 男生和女生住院疾病前10位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男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0%)、意外损伤和中毒(8.8%)、消化系统疾病(7.9%);女生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3%)、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8%)。

2.3 城市和农村学龄期儿童的住院疾病种类比较 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相同,疾病顺位有所不同。城市学生住院疾病

作者单位:475001开封,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9.9%)、消化系统疾病(8.8%)、意外损伤和中毒(6.5%);而农村学生住院疾病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9.1%)、呼吸系统疾病(8.4%)、消化系统疾病(7.9%)。

2.4 排在前3位的疾病种类近10年发病趋势分析 通过对2001-2010年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分析,发现在住院疾病构成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始终排在前3位,同时前3位住院疾病种类百分比近10年均呈上升趋势,应值得大家重视。

3 讨论

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为主。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改善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近1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始终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首位。这与儿童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有主要关系,儿童呼吸道黏膜柔嫩而且富有血管和淋巴组织,一旦有病原菌侵入,极易发生感染[1]。其中仍主要为肺炎,同时喘息性疾病亦有明显增多,所以加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管理,进行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发病机理以及预后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规范化的哮喘治疗,提高患病儿童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儿科全体医师今后从事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点。消化系统疾病位居开封市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种类的第2位,其中胃肠炎和结肠炎的比例最大,一年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原因为学龄期儿童的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差,没有养成进食前洗手等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病从口入。随着小儿C13呼气试验和超细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发现Hp相关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道溃疡疾病儿童数量渐增,一般有家族聚集性。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所以指导家长对小儿的喂养,改善环境卫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开封市学龄儿童住院疾病的第3位,其中车祸伤、跌伤、异物吸入、中毒等为主,这与目前机动车数量剧增、公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性还还相对较差、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意外损伤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中毒在儿童意外事故中占首位[2]。

学龄期儿童中男女生住院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均位居首位。男生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第二,发生伤害的常见原因为玩耍、骑车、运动、溺水及触电等,校园内外受伤机率明显高于家中,所以加强对学龄期儿童的安全教育,尽量避免意外伤害发生,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综合预防措施,对降低学龄期儿童的伤害发生率尤其重要。女生消化系统疾病位居第二,消化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病种,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进食不洁食物,这与女生喜食零食、卫生意识较差有关,针对这一点在儿童中开展食品卫生知识教育、使她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亦很重要。

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意外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位居农村学龄期儿童住院疾病首位,因此提高农村学龄期儿童自我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全民族儿童的健康水平,广大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更不容忽视。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儿科医学也从单纯诊治躯体疾病发展到关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于儿童疾病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保健转变,进而涉及社会-文化问题,成为现代儿科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不同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不失时机地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高质量医学关注儿童,尽一切力量使儿童达到最佳的、最理想的健康状态[3]。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的健康,为儿童创造一个和平、宁静、清新、活泼的生长环境是我们全体儿科医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 考 文 献

篇2

所谓呼吸道综合症是由鸡支原体、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冠状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两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对养鸡业危害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近几年来发病越来越严重,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越来越大,下面就发病原因、病变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儿内科 呼吸系统疾病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一)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二)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

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三)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

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四)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

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六)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