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科学防疫措施

科学防疫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4 10:36: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学防疫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科学防疫措施

篇1

    核医学主要是利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因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灵敏及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等优点而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1-2]。但是由于在核医学诊断、治疗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用后废弃的医疗材料及患者的排泄物等均是非密封源,如果处理不当极易扩散,对医护人员危害极大[3]。为探讨防范措施,笔者开展如下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开展调查,调查本市9所医院核医学科室的环境,并对278例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男167例,女111例,年龄24~52岁,平均(32.17±4.06)岁。

1.2  研究方法:调查前,调查者与本市各医院核医学科室管理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同意后下到科室进行检测,并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出27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89.57%。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见表1。

表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结果

测量位置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μGy/h)平均值(μGy/h)放射源库0.12~0.27 0.19分装室0.09~0.16 0.13分装室操作位置3.09~4.04 3.62治疗室0.10~0.15 0.13给药室0.11~0.26 0.18ECT室0.10~0.88 0.23骨密度室0.10~0.21 0.15放免室0.09~0.15 0.132.2  核医学科表面污染监测:见表2。

表2  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监测

测量位置活度浓度(Bq/cm2)平均值(Bq/cm2)放射源库0.34~0.42  0.37分装室0.17~0.26  0.24操作者手0.21~0.24  0.23治疗室0.12~0.21  0.18给药室0.12~0.24  0.18ECT室0.16~0.19  0.17放免室0.14~0.21  0.16

2.3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检测,其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范围(mSv)在0.05~2.22之间,平均0.28 mSv。

2.4  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见表3。

表3  核医学科室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

防护情况例数构成比(%)防护物品不足3111.15 医护人员意识不高269.35 制度执行情况不佳4114.75 废弃物处理不当217.55 药品存放、使用方法不正确3512.59 3 讨论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已受到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减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危害因素,根据放射防护三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制定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落实:根据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放射管理制度以及防护制度,并实施配套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和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处理做出相应规定,使相关科室能够协同处理较复杂的突发事件,一旦遇到重大事故能够及时上报,处理较妥善。安排人员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察,使医院中形成良好的防护管理氛围,确保人员安全。

3.2  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医护人员对职业危险的认识程度对其主动、自觉采取防护有直接影响。在定期开展职业防护要教育的同时,要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督促医护人员自觉、自愿进行职业防护。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做好放射防护,穿戴工作服、帽、铅衣、手套及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工作时应佩戴剂量仪,同时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要定期体检,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3.3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过程:每位核医学医务人员在正式工作前接受职业风险防护培训,在熟悉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而且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辐射安全规程操作。在操作前,医护人员无放射源的情况下充分作好准备工作。用药时应在有屏蔽的铅玻璃进行。对于辐射强的射线,最好在玻璃罩上加一层薄的铅防护层,而且要做好韧致辐射的防护[4]。吸药时要戴口罩、手套、防护用具,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射时最好使用注射器防护套。一旦放射性药溅到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以减少放射性照射损害程度。如果工作台或地面有发生放射性药物外溢,应及时用纱布抹洗干净并将纱布装入专用、内衬塑料袋的放射性废物容器中,按放射性废物规定处理。用过的棉签和一次性医用手套不可随处乱扔,也应放置上述在专用放射性废物容器中,集中处理。废物容器表面显著位置应标有核素种类、废物类型、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废物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存放和处理,该人员应熟悉管理原则,掌握剂量检测技术,设存储登记卡,处理过程要记录备档[5]。结束后,医护人员最好在离开放射源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其他整理工作[6]。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而且严禁在活性区内吸烟、饮水及进食。

3.4  合理布局及增加防护设施:首先应通过合理布局减少核医学病房环境的污染。应按放射性活性区与非活性区将工作场所分开,采取清洁区、活性区的三区制原则布置,并按照放射性水平的高低依次序排列[7]。将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等,分配在常年的上风向,保证无放射性物质污染。低度活性区如病房走廊、治疗室等,一般是不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但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或辐射的区域[6]。高活性区如分碘房、操作室等,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通常设在病房末端。医院必须保证核医学工作室人员防护设施和物品的齐全,同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核医学病房内配备可视对讲机,医护人员可以在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不影响工作、且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可视对讲机与患者沟通。

3.5  加强给药后的患者管理:患者口服或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要嘱咐 患者在病房休息,要求其在5个半衰期内不要随意离开自己的病房,同时避免与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接触,以尽量减少患者带来的照射[6]。而且患者住院期间,其使用的卫生器具应要冲洗彻底、单独存放。

4 参考文献

[1] 李传琼,崔邦平,代文莉,等.核医学科护士职业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论坛,2005,25(5):373.

[2] 马庆杰,罗云霄.核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

[3] 黄善珠,韦琼兰.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调查及自我防护对策[J].广西医学,2009,31(2):263.

[4] 朱寿彭.放射毒力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

篇2

1.1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3年1月一2013年6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病历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82士16.32)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率

60例ICU住院病人中有1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7%。

2.2医院感染部位

10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中,4例为下呼吸道感染3例为泌尿道、1例为胃肠道、1例为口腔、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

2.3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侵人性操作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调查的60例患者中全部使用机械通气,其中大部分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等侵人性操作。

3讨论

3.1感染部位 调查分析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与文献报道相似。

3.2易感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并且大部分患者在转人时已存在不同部位的感染。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呼吸机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

3.3防控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的处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除了病房定期通风换气外,可安装排风扇和多功能动态杀菌机。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器械时,加强常规性预防观念和实施的自觉性,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对科室内的设备、工具及时进行清洁消毒、一般医疗设备遵循专人专用原则;对于不能固定使用的物品,用后要立即消毒。感染和非感染患者要分开放置,根据医院隔离制度,采用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探视人员必须穿陪护服,戴口罩、套桂套后方可人室,减少探视次数和探视时间。

工作人员的管理: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洗手及手消毒原则。尽量减少侵人性导管植人,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评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篇3

1.1 一般资料 以某市某区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B社区的居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街道户口登记簿进行社区居民的登记,初步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社区共有居住人口982人,其中高血压病患者194例,占社区人口的19.8%。高血压病患者的年龄在32~93岁,平均(51.8±4.3)岁;其中男101例,女93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个体在没有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进行至少3次不同日的血压测量,如有2次或以上血压值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则认为该个体是高血压病患者。

1.2 研究分组将社区居民根据高血压病患病情况分层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为高血压病患者97例,非高血压病患者394例。两组被调查人群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干预组采取高血压的防治干预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

1.3 干预措施

1.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手段。(1)宣传:社区全科医生可以开展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在社区办专栏、广播、画廊、播放录像、板报等形式定期张贴和更换健康教育材料。(2)访视:社区全科医师每月到高血压病患者家庭及居委会进行访视,测量患者的血压,给予面对面的咨询指导,教会患者控制盐、糖等的摄入,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原则,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值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量。

1.3.2 服药干预 针对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患者的服药干预。社区全科医生应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讲解持续服药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叮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的比较

干预组:干预前收缩压为(131.4±19.6),舒张压为(87.81±5.62);干预后收缩压为(125.30±17.90),舒张压为(80.13±5.36)。对照组:干预前收缩压为(132.1±20.4),舒张压为(86.49±5.11);干预后收缩压为(131.9±17.8),舒张压为(85.15±6.23)。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P

2.2 两组的高血压防治效果比较

干预组没有一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且原高血压病患者中有11例血压正常;对照组发生3例高血压病患者,原高血压病患者中有2例血压正常。两组血压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

3 讨论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病患者约1.6亿,比1991年的高血压病患者数上升31%,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高血压病有“三高”(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及不爱用药)的三大特点,这是高血压的防治不能真正起到明显效果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的发病大多与超重、肥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通过社区综合干预,能够发挥基层医疗优势,通过宣传、教育、指导等方式,达到社区全科医生与高血压病患者的社区人群的互动,从而达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高血压病患者干预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而且干预后干预组没有新发高血压病例,表明干预效果是有效的。以上研究充分表明,对高血压采取社区全科医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