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良好品德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谓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总体,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品德教育。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以德兴国”道德建设,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倡导和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等等这都说明社会呼吁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没有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育儿先育德,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必须从幼儿抓起。
二、影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影响
《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来源, 模仿是幼 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在幼儿时期,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满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最强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更不能出错。
2、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
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离不开同伴。 同伴是促进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均有显着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幼儿就会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我意识。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居多,而他们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就有机会学习根据与同伴的交往来规则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三、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时所出现的问题
1、教师在培养幼儿品德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
教师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儿园实习时, 老师上一堂社会课叫《我爱我的家乡》,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师在班上也表扬了他。可是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时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别人的就随便一擦。这体现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渗透到幼儿中,而导致幼儿的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调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方法单调、古板的现象。教师会把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幼儿,使他们盲目顺从,这不仅不能吸引幼儿还会让幼儿觉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儿园实习时,上了一堂保护环境的课,教师就把成人环境保护理念强加给幼儿,让幼儿跟着这种成人的观念走,这样会使幼儿很不理解,从而使幼儿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培养幼儿品德的方法
1、幼儿一日生活培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日生活当中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幼儿园劳动培养
幼儿园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3、家园合作
家庭、社区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过互访,了解幼儿在园、家庭的主要活动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商教育儿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著.上海《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针对当前大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我对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进行了重点培养,实施的效果很好。总结其工作经验,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并加以训练,使幼儿不但在思想上意识到,而且必须学会并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子之一:上美工粘贴课时,必须用浆糊和雪糕棍,上完课后要锻炼幼儿自己把用过雪糕棍冲洗干净,然后放在窗台上凉干,再把用过的盛浆糊用的纸放在纸篓里,这一"劳动",看似简单,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这样去做并形成习惯也是很不容易的,每次上完课我都要以鼓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把雪糕棍洗得非常干净"、或"×××小朋友洗得真干净"、"××小朋友每次都自觉地把浆糊纸扔到纸篓里,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呀!"等等,这样坚持时间长了,不用教师提示小朋友就都会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经过多次的练习,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用过的东西要自己整理收拾好的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劳动观念,就这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克服了事事都要家长包办代替的思想,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热爱劳动的品德行为习惯。例子之二: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歌词的意思对幼儿进行爱劳动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教育。比如《大大的馒头哪里来》这首歌,要让幼儿明白馒头是白面做出来的,白面是由小麦加工而成的,小麦又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如果没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我们就不会有白白的馒头吃,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农民伯伯,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不乱扔饭菜。在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让幼儿唱这首歌,使之加深印象,并牢牢地记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此外,在科学、语言、体育等教育活动中都挖掘爱劳动这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并加以反复训练,因此大部分幼儿都养成了非常好的劳动习惯。
二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向幼儿进行热爱劳动的培养和训练
1.在饭前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教师准备好若干干净的抹布)。幼儿到了大班,应该学会自己把桌子擦干净,这不但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信念,幼儿也很愿意这样去做,而且互相比——谁擦得更干净,调动了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在上课间操时让幼儿轮流做值日把小型体育玩具(布球、拉力球、皮球、皮筋等)拿到楼下活动时玩,小朋友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拿点玩具,不是拿布球就是拿吸盘球,而且数好了等玩完再拿回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做,调动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幼儿的头脑中积累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意识,并付之于行动变成了自觉的行为。
3.午睡起床后锻炼幼儿自己把枕头摆放好。到了大班后学期就应该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从小让幼儿养成这个好习惯,就不致于会出现上海某中学一个学生到了高中还不会叠被子的笑话了。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绝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把自己的床整理的干净整齐,而且在家里也坚持这样做,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利用活动区对幼儿进行爱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图书区,小朋友看完图书后要自己把书归纳摆放好,这既加强了幼儿爱护图书的习惯也锻炼了幼儿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的能力。在建筑区、美工区、操作区、计算区也同样,幼儿活动完后把活动时的用具都要自己整理好。所以活动区不但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的课程。可以说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的另一部分,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重课前的准备活动,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前的预习是学生把握文本的前提,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理解的基础,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在教《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问家人、去商场调查、查阅地方报刊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有哪些。上课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家乡的特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再如上《我家门前新事多》之前,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自己家乡变化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通过学生的调查来进一步了解小区、村里、学校的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注重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形成了相适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既要让学生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又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文,我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激趣、明理、导行等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能够关心和爱护动物。
在激趣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欣赏视频或学生自己收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喜爱的情感。
在明理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手拿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讲述自己喜欢的原因,并阐明理由,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接着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食物链”的小故事,让学生能够明白各种动物的存在对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升华对动物的情感。
在导行这个环节中,首先,讲述《明明和小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明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小鸟放走了?其次,我将《长颈鹿妈妈的诉说》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交流:小长颈鹿怎么了?长颈鹿妈妈为什么会伤心?进而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己平时是怎样对待动物的,是关心爱护还是打骂虐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并且交流、讨论,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判断课本上小朋友对待动物的行为是否合理,从而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延伸到以后的实际行动中。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并能够达成共识:爱护动物,善待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
其实,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进行讨论、情景模拟、角色表演、游戏、讲故事、编儿歌、做小实验、做手工等各种活动。课堂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注重课后延伸,让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每一节课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知活动的结束。因此,思品教育更应深入学生生活当中,促进学生发展,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学完了《花草树木点头笑》中“我是绿色小卫士”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在家里,为保护花草做一件事情。如给家里的养的花浇一次水;在家长的配合下,栽一棵树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爱护环境,在亲近大自然的花草中,感受大自然的慷慨与美好。
再如,学完《快乐的少先队员》这一单元时,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意义,体验少先队活动的乐趣,而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以少先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够在红领巾的激励下不断进步,能够与同伴分享快乐节日的同时,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关爱特殊儿童,而这些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并非仅仅是靠课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