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篇1

传统的小学数学通常将生活与理论分离,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数学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因此,并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效运用,以求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借助生活常识理解和探究数学奥秘,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活素材,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将现实生活与数学共同展现在学生面前。以《面积》的教学为例,多数学生对面积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掌握面积的计算方式的意识和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学生普遍喜爱的食物比萨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与父母去比萨店会选择什么尺寸的比萨,5寸、7寸的比萨又有什么区别。经过短暂思考,学生会认识到比萨的尺寸代表比萨的大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食量选择不同面积大小的比萨。这就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实现生活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思考数学问题,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形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学习数学、提升成绩的意识和能力。

篇2

哲学是一门抽象度很强的学科,它生涩难懂,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寻找数学知识与哲学的汇合点,用数学知识理解哲理,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1.运用数学符号来明确哲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对内涵不同而文字表述相似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强化它们的区别。《生活与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具体的运动形式” 、规律≠联系、质变≠发展、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等

1.2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特点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明确它们的属种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 、“∈真理” 、规律∈联系等。

1.3对外延和内涵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说明它们在使用时的相互替代性。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1.4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可以用“=、”等符号来深化对哲学理论关系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讲到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我请同学们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上述内容中的观点,他们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用“1+1>2” 、 “1+1=2” 、 “1+1

2.用表示集合关系的欧拉图(韦恩图)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政治学科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既要从内涵上来理解和区别,又要从外延上来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讲述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集合图形来辅助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学科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欧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3.用数学上的直线图或曲线图来反映《生活与哲学》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它们,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学生也难记忆。在教学中如果用线段图来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原理具体化、简单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前进性与曲折着性的统一

4、活用“排列组合”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中,第二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这一教学内容,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游戏,同学们在欢笑声中体验到:“摸奖”的快乐,也认识到了因排列顺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2]

5.活用数学集合“交集”概念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加以解释,效果很好。二者关系好似如下关系:

个性:集合A={a,b,c} B={a,b} C={b,c,d}

共性:集合A B C的交集,可另命名为D={b}。

交集D的元素存在于集合A、B、C之中,没有集合A、B、C也就不存在交集D,同样集合A、B、C也不能离开交集中的{b}。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讲授。关于集合,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已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方法更容易。[3]

以上所提到的数学方法,都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政治理论时能充分活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地思考和运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就能显现出趣味性、生活性和严谨性,师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定能受益匪浅。

总之,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本来关系密切,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一定会改善我们的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生在学习中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多接近一些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其生活内容,建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主动构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引入生活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情境题材的选择更趋向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并对这些题材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创设出让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比例”学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比例的问题吗?如我们自己拳头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的关系是1∶1,以后我们去买袜子只要量下自己的拳头就知道要买多大的了,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生活中有很多比例的知识等大家去发现、去运用,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一下比例。”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导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需求,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开放式生活情境

通过实践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疑惑进行探索,这个过程是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探索中所积累的数学经验,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数学的乐趣,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在学生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靠一面80 m长的墙壁,现在有一根100 m长的铁栅栏,我想围一个不少于800 m?的羊圈,要怎么围?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三、多元化生活情境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小学生更喜欢形象化的事物,通过形象化事物的辅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让知识的呈现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中可以借助直观实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实践活动、有趣的游戏等方法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通过这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主动运用到生活中,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这也会实现数学价值的体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友情链接